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2025年05月28日12:50:22 家居 7014

“斜杠青年”早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职业风尚。一个人有多种技能,能从事多个工种,也因此获得多重职业身份。


这不是我们这代人的新事物。

 

我们会很快想起儿时眼中无所不能的大人,他们可能是爷爷,也可能是某个邻居。他们非常厉害,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做。这当然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神话,他们不是全能型人,有缺憾,有短板,甚至在他们专长的那个领域也有许多缺点。不过,揭下这层神话滤镜,有一些事依然是清晰的,比如他们确实过菜刀、补过柜子、刷过墙面,还修过玩具。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天堂回信》(1992)剧照。


那个时候,他们有好奇心,有闲暇时间,碰到什么问题都愿意自己动手尝试下,只不过没有把这些技能职业化,发展为一种谋生方式。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撰文|罗东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破旧的搪瓷盆

 

“大爷,大爷。这个盆能不能补?”

 

这是一条短视频的开头。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集市上,顾客带来破旧的搪瓷盆。图片来自网络博主视频截图。


一个烂得没底的搪瓷盆,仅剩的盆壁沾着干巴巴的泥土。绽开的大红牡丹图案残缺不全,只有一处花蕊勉强可见:线条粗粝,倒是鲜艳。也许,它是上世纪80年代一对新人从供销社改造的商贸楼买来的,当年两个人在玻璃柜边端详了很久。这是假设了。现在这个搪瓷盆早已没有了最初的形制,顾客一本正经地称,这是家里老人传下来的。呵,是真是假不可考。摆拍的痕迹是有的,只因为大爷乐呵呵地盯着搪瓷盆,他是焦点,没有人去较真。关键看大爷如何接活儿。

 

“能修能修。”他摸了摸头上的针织帽说,“保不漏水。”

 

“多少钱?”

 

“10元。”

 

“便宜点吧大爷。”

 

“不(再)便宜了。这是老搪瓷,补好,再用十年!”大爷承诺时,竖起了食指和中指。他接过搪瓷盆,倒腾工具,开始修补。

 

第一步是补侧面,在裂开的地方用一种手指宽的塑料胶条贴上。这个步骤是有一些讲究的:其一是控制力道,由于搪瓷坏得太严重,无法严丝合缝地拼,只能将两端大致对齐挤压;其二是把握火候,他的燃料是乙炔,加入少许水,用嘴吸喷嘴,随后掏出打火机点燃,用火烤胶条,让其变软,紧贴搪瓷。第二步是补底,大爷操起硬钢特制剪刀,裁掉盆底多余的搪瓷残骸,在铁砧上用锤子沿着边缘敲打,直到敲出一个规整的翘边来,宽七八毫米,再用卷尺测量盆底直径,减半计算出半径,拿圆规在一张铁皮上画出半径大个七八毫米的圆形,沿线剪下来一块铁皮,拼接在盆底。多出来的几毫米刚好和翘边重叠,他在铁砧上反复敲打,直到紧贴,防止割手。到此为止,这个破烂的搪瓷盆算是恢复了其本来的形状和功能。当然色彩是不能复原了,盆底的铁皮补丁,其实与大红牡丹怎么看都不协调。

 

还差最后一步。大爷拿出一小罐密封胶,挤在食指上,一点点涂在铁皮和搪瓷衔接之处。他一边涂抹,一边说,“这个防漏水的,滴水不漏”。他把补好的盆交给了顾客,补上一句,“这老搪瓷好,缝缝补补又三年”。

 

大爷的指节如裹了层枯树皮,嵌着洗不净的泥土、机油和乙炔残余物。裂口、老茧,与他娴熟的技术似是矛盾,又似相融。

 

他是骑三轮摩托赶集的,车就停在旁边,后备箱载着他的工具,除了铁砧、铁锤,还有磨砂机、电钻和电焊机等。我小时候在四川老家集镇上见过这样的师傅,他们自带板凳,坐在菜市场狭长过道的尽头,那里有一棵大槐树。他们从布袋或者蛇皮袋(一种装农用化肥的塑料袋,有时还能闻见氮磷钾气味)掏出工具,好像那是个魔法箱,只不过被熟悉的、随处可见的袋子包裹罢了,什么都有,光是锤子和钳子就有好几个规格。我很感兴趣,能和一群大人围着他们观看施展技艺的“魔法”。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念书的孩子》(2012)剧照。


再说回现在的大爷,他在山东的一个集镇,在赶大集的日子,找他拍视频修东西的人可真是形形色色,所带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我刷到的包括铁锅、瓷碗、旧式电筒、洗脚盆和水桶等用具,每个都破烂不堪,有的还在掉渣,成色过得去的是没有的。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他的“青霉素”

 

大爷用得最多的材料是胶条和乙炔两种。他每次用乙炔都会说这是“从山西买的”,很快,只要刷到他去拿一个主体部分形似老式煤油灯的装置,我就知道大爷又要用他的山西乙炔了。一笑。

 

其实能热爱自己的工具多么幸福。小时候,我从“一块三样”(一元钱任挑三件)的街边摊挑选小号改锥,梅花的、平头的,买回家爱不释手,和大号改锥搭配用,将电视机和电风扇挨个拆遍——以至于我爸进城前指着新买的功放和dvd碟片机说“这不能拆”。如今业余倒腾一些汽车配件维修,我也要买帆布袋把某几个用得顺手的工具收纳起来,哪怕摆放也还是随意。看到大爷讲他的乙炔,也会跟着他自足地笑。从点燃,接着让胶条软化的那一刻开始,仿佛就没有什么是他不能修补的。凡是断开的、开裂的,无论其材质是金属、陶瓷还是搪塑、铝合金或是其他,都能给拼接上。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电影《小武》(1998)剧照。


看来大爷是把胶条和乙炔当成了一种“青霉素”。多刷几条视频,我们可能就失去了好奇心,噢,不过如此,一点燃、一按压,看一遍就能做。他还是吸引了不少人观看,虽然按当下标准算不上“网红”,却能引得一些围观者留言,感慨一声“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能修补老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这让人想起刘欢当年唱的《磨刀老头》。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高楼大厦在城市拔地而起,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在“欲望都市”追逐崭新的事物,在幻想,在迷惘,只有磨刀的老先生还在走街串巷,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我说的大爷还有点不一样,他不仅接磨剪子和戗菜刀的活儿,他好像什么都会一些,什么都能修补,与这个年代的社会大分工格格不入。


几年前,我收音器的连接断断续续——接口处的线圈断了大半,接触不良。那天下午,我打开手机地图,在大兴(北京南郊的一个区)方圆五公里内搜索手机维修店。本来以为随便找一个师傅就可以接上。结果第一家的师傅说修不了,第二家、第三家答复也不能。同步找的电脑维修店一样,都说修不了。他们的建议是没有必要修,再买一个新的。换新不便宜。当时我站在过街天桥上,四处搜寻手机地图上未标注的维修店铺,既可叹又可笑。

 

一根走线结构如此简单的数据线,不是电路芯片,竟然在科技昌盛的现代社会找不到维修它的人。

 

此事不怪维修师傅,他们要是接这个活儿,大费周折还赚不了几个钱。在家电、汽车行业,很多时候,维修也不过是不加辨别地直接更换配件。怪主机厂在设计上没有为后期维修提供便捷?生产效率的提高已经使他们相信更换最高效。怪不了任何人,这是整个现代分工系统的结果。从生产到消费,每个环节的“成本-收益”核算共同塑造了这样的结构,绝非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甚至可以说,也怪不着这个分工系统,社会大分工是我们之所以能进入现代世界之门的关键,是商品经济诞生的基础,这一点自然不必多说。

 

《磨刀老头》结尾唱的是,“不管生活变化怎么多,你的剪子菜刀还得磨”,这句上世纪80年代的歌词已经不能概括现在。谁还磨剪子菜刀呢?很少。某天忽然听见有师傅再次吆喝一声磨剪子戗菜刀,都会惊讶原来还有人在做这个工作。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情绪价值”大于实际功能


像大爷这样的师傅既然坚持到集镇上出摊,必然是有一些真实顾客的。只不过他们所修补的,不太可能是几块钱就可以换掉的东西,即便是一辈子习惯了修修补补的老人家也会很快从市场上获知消息:还不如买个新的。珍贵的当然另说了。“珍贵的”,不必非得值多少钱,有特殊意义的、有稀缺用料的、好使到不可替代的、用出感情的,凡此种种,都是不愿意扔的情况。这个修补场景才是日常的、持续的,可惜在网上极少见到。被拍摄的,只是作为一个短暂事件——比如把破旧不堪的盆拼接起来——的修补过程,它为我们提供的“情绪价值”绝对大于实际功能。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剧照。


他们不必整天重复某个固定的动作,一会儿做这个木活,一会儿又去弄那个铁器,中途还可能修了一个灯泡。社会大分工让人以一技谋生,从业者为此需要一段不算短的学习和练习过程,经历一场苦修。反观前者,他们什么都在尝试,好像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其实很多是做过学徒的),只要有兴趣就开始尝试,一边尝试,一边总结,接着就顺手完成了,而这一切发生得那么自然。他们善于在不同劳动和不同事务之间寻找共同点,在他们手里,没有什么不可以通过双手实现,也没有什么不敢尝试。2022年7月,一条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爆火,博主所拍摄的“二舅”就是比较典型的“全能型人”,他年轻时为妹妹出嫁做了家具,后来大多数时候,他都在为村里人修各种坏掉的东西。博主用“二舅”没有埋怨命运不公这点来表现他的乐观和豁达,对苦难的阐释存在较大问题。实际上,去掉这层个人阐释,许多人也一样会感慨“二舅”无所不能的手艺。像这样的人,过去在乡村虽然不能说处处都有,但不能说没有。在农耕社会,大多数人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当然比不了初民社会的人,在那个遥远的过去,一个要活下来的人必须懂得所有的谋生技能。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疯狂原始人》(the croods,2013)剧照。


一个传统的农人除了做基本的农活,也会去做点其他事赚钱买农具和日用品,比如为人剃发、砍伐木料、做豆腐、写书信、宰杀猪牛羊等,多少都会一两种。具体有多少人会某个技能,需要参考本地的交易市场规模,有的技能如看病,一个上千人的村庄能产生一个或两个,有的技能如理发,同样规模的村庄大概得有三四个才能勉强产生。其市场规模取决于人口、需求和交易频次等。在他们当中就会产生一种什么都做的人,他们拥有四五种或更多的技能,不仅是指他们本人认为“我会”,而是能得到附近其他人的认同,并能拿着这项技能换取报酬,一笔钱、一顿饭或一单人情。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不可逆的遗憾

 

在老家村子,我很喜欢一位邻居师傅。


他大概是2000年来本村的,手巧的中年男子,瘦瘦的,喜欢笑。第一次见他是在另一户邻居家,当天他在那里帮人编竹筐,一边抬头和人讲话,一边手持篾刀修剪竹条。这是传统篾匠才有的熟练。那个时候从大人的摆谈闲话中知道,他一直没有结婚,在此前的村子里被人嫌弃,经常替人白干活,后来经人介绍到了本村,和一位丈夫因病去世的大娘组建家庭。他干活卖力,做完自家的农活,赶紧去做点其他的零活。他做过的至少包括篾匠、水泥工、铁匠、杀猪匠等,也给人修过木柜子、灯泡、喷雾器。2022年的一天,他在灶台做饭,突然摔倒在地。哪知他就此走了。他走后,大娘找人开证明去银行取款。他在过去20年靠着几种技能做零活,一点一滴攒下几万块钱,存在了银行。

 

或许他的某个日常是这样度过的:早起下地除草,干了一两个小时回家做早饭,拌点咸菜,接着继续出门干活儿到中午时分,做点简单的午饭,吃完就去别人家帮忙做点篾活;或者,他这一天没下地,而是去镇上做了水泥零工,还帮人带了锄头去铁铺。太阳快下山了,他到快要收摊的菜市场买一些边角肉,提着袋子回家。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职业系统》

作者:[美]安德鲁·阿伯特

译者:李荣山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8月


遗憾的是,不能制造专业边界的技能知识大概就是被认为单调的,不似其他职业那样充满张力。以安德鲁·阿伯特的《职业系统》(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版)为例,他发现了在社会大分工的进程中,职业通过打造知识的边界来寻求管辖权,有时候需要一整套由行业和国家(state)划定的专业系统来规制。一种职业管辖权的扩展,是以另一种职业管辖权收缩为结果。他所注意的是医生、律师,所能解释的也正是这一类职业,比如在病人床边,某个医疗或伦理问题,谁说了算?不只医生一种职业。这种紧张的、丰富的关系可以产生无数个研究课题来。至于没有多少专业边界的技能知识,与周遭关系简单,无法形成众多的张力,那么也就很难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当人们说起某个农人掌握的技能多,不过认为那是因为传统的社会分工简单。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海蒂和爷爷》(heidi,2015)剧照。


我们好像也是这样看待的,没有边界就“不高级”,就没有意义,所以一方面认为所谓“斜杠青年”了不起,心向往之,另一方面见到同样什么都在做的老人,虽然敬佩是有的,但是这种敬佩之情更多是对勤劳和生活态度的道德认同,与技能没有关系。

 

在知识史上,“百科全书式人物”已经消失了,大概也不可能再有。在技能史上,多技能的、全能型的人也正在成为过去。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未来。许多“斜杠青年”是经不起细看的,看似“斜杠”,实则各个技能之间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分工过于细化之后的不同叫法罢了。大爷使用的材料也不过是胶条和乙炔,什么都补,接受这种修补就得接受遮不掉的补丁,还有一言难尽的色差。当然,大多数时候都还算“正常”,直到有一天,我竟然看到有人提着断裂的小汽车前保险杠,还有人拿着开裂的dvd光盘来找他补。这就纯属捣乱了。

 

什么都会一点,是“过去的人”了。那是人早期的模样,对什么都有好奇心,遇到什么问题都想尝试解决下。曾经为此认真做活儿的人,而不是什么都能做好的技能神话,让人怀念。


又想起篾匠师傅来。

大爷吸了口气,开始修补破盆、DVD光盘还有其他 - 天天要闻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罗东;编辑:西西;校对:刘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家居分类资讯推荐

老婆太邋遢,55万装修的新房半年成狗窝,客厅看一次心酸一次! - 天天要闻

老婆太邋遢,55万装修的新房半年成狗窝,客厅看一次心酸一次!

砸了55万装的新房,半年就变“狗窝”,这场景我在邻居家见过不止一次。刚搬进去那会儿,谁不是摸着实木地板、擦着岩板台面,想着要把日子过成样板间?可现实呢?外卖盒堆成小山,厨房台面永远摆着没洗的碗,马桶边的霉菌悄悄爬上来——再贵的装修,也扛不住
“极度听劝”:岚图FREE+已掌握车市下半场崛起密码 - 天天要闻

“极度听劝”:岚图FREE+已掌握车市下半场崛起密码

5月28日,岚图FREE+“智慧生活越享自由”座舱深度沟通会以线上直播形式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岚图FREE+“逍遥座舱2.0”。逍遥座舱2.0将首搭华为鸿蒙座舱HarmonrySpace5,标志着岚图FREE+的智能化水平飞跃了新台阶,同时,“五感”舒适体验和座舱的全面升级,也让岚图FREE+由此开启了一条崭新赛道,大玩“体验智胜”,在30万...
宋代燕几:中国最早组合家具,设计思想源于古代礼制 - 天天要闻

宋代燕几:中国最早组合家具,设计思想源于古代礼制

宋代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家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组合家具,但是燕几设计的核心思想“矩方之法”却是来源于古代礼制文化。燕几的称谓初见于礼经,此类家具的使用功能被赋予了浓郁的礼制色彩。至宋代《燕几图》专著的出现,使燕几成为中国古代家具史上最早的组合家
超级品牌·中国主场 | 粤强瓷砖岩板荣膺“陶瓷一线品牌” - 天天要闻

超级品牌·中国主场 | 粤强瓷砖岩板荣膺“陶瓷一线品牌”

5月26日,首届泛家居行业品牌节暨第十五届建筑卫生陶瓷十大品牌榜颁奖盛典于佛山盛大启幕。400余位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共绘行业发展蓝图,力促陶瓷卫浴产业创新与高质量蜕变此次盛会由中国陶瓷网主办、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陶瓷分会指导承办,具备极
南北方多地将经历“气温过山车” 端午假期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 天天要闻

南北方多地将经历“气温过山车” 端午假期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未来七天(5月28日至6月3日),我国南北多地将现10℃左右的剧烈气温波动,其中北方将经历从晴热到凉爽的变化,南方气温随降雨变化波动频繁。端午假期将至,建议公众及时关注预报,假期出行及时增减衣物,谨防感冒。目前,北方多地天气晴朗,暖热正盛。不过后天起,随着冷空气和降雨来袭,晴热天气将自西向东陆续停歇。其中,...
从国内到全球,惠达卫浴凭什么 “乘风破浪”? - 天天要闻

从国内到全球,惠达卫浴凭什么 “乘风破浪”?

5月18日,中国卫浴行业领军企业惠达卫浴在“惠达43年时光自有答案”品牌代言人暨新品上市发布会上,重新书写了中国卫浴品牌在全球篇章里的卓越价值。这场汇聚行业精英、明星代言人与非遗传承人的盛会,以深盾S5真健康智能马桶全球首发、惠达“时光浴术馆” IP发布等创新举措,重新定义中国卫浴品牌的全球化竞争力。深盾S5全...
博主吐槽特斯拉FSD:花了6万4买了3月1次都没用上 - 天天要闻

博主吐槽特斯拉FSD:花了6万4买了3月1次都没用上

快科技5月28日消息,刚刚,博主“李大锤同学”发布微博在线艾特特斯拉官微,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表示,自己在今年特斯拉FSD国内推送当天(2月25日)下单提了焕新版Model 3,并且当场花6万4买了FSD的订阅包。然而如今过去了三个月,自己依然没有收到FSD的推送,期间虽然有过一次固件版本升级但只是修复了bug,他不理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