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平面设计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如何通过视觉叙事融合这两者,既表达艺术的文化内涵,又回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众多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james brenner sculpture 的平面设计师,张梦晴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她深厚的设计功底,也反映了她对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的独到理解。对于她来说,平面设计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并不是单纯的形式叠加,而是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她的艺术观注重通过视觉语言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强调艺术作品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与共生。作为james brenner sculpture的设计师,张梦晴深入公共艺术领域,致力于通过雕塑、装置等形式,为城市空间注入文化活力,同时通过艺术视觉叙事探索社区与环境的联系。
“平面设计通过图像和文字,创造出强烈的视觉语言,能够帮助观众快速理解作品传达的核心信息,”张梦晴解释道。“而公共艺术则通过雕塑、壁画、装置等形式占据城市空间,它不仅是视觉焦点,更表达了集体认同,反映了社会议题。”她认为,平面设计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环境的美学吸引力,更为城市空间赋予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视觉与情感的共鸣。
这种观点在她近期参与的项目“发光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个由詹姆斯·布伦纳雕塑公司受密沙瓦卡市委托的项目,旨在为市区滨河开发计划增添艺术和文化价值。张梦晴深入参与了整个设计过程,尤其是在雕塑的三维建模与艺术渲染方面。她通过精细的视觉呈现,让“发光弧”与广场环境完美融合,突显了公共艺术与平面设计结合后的巨大潜力。
(“发光弧”夜景—坐落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密西瓦卡市)
在“发光弧”项目的设计中,张梦晴与设计团队将冰上滑行的流畅线条与雕塑艺术进行了创新性结合。她解释道:“整个设计灵感来源于滑冰时留下的轨迹。这些弧形线条充满了动感与力量,它们在冰面上刻画出瞬间的优雅与自由。”
这组名为“the illuminated arcs: skate lines”的雕塑作品包括五件雕塑,分别为“pair”、“skate”、“spin”、“slide”和“criss cross”。每件作品不仅仅是冰上滑行动作的抽象表达,它们通过线条、空间与光影的交互,呈现了冰上运动与公共艺术之间的深刻对话。
“发光弧”的设计特别强调了作品的互动性和环境适应性。白天,雕塑以不锈钢与雕刻玻璃的形式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反射出阳光,增强了雕塑的存在感。而夜晚,作品则通过动态灯光演绎出滑冰的流畅与律动,赋予广场另一番视觉体验。
(“发光弧”日景—坐落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密西瓦卡市)
“这不仅仅是一个雕塑,”张梦晴说道。“它是城市空间中与市民互动的纽带,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通过平面设计的视觉引导,她让观众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线下感受到“发光弧”的独特美感。她还设计了项目的广告、动态图形以及官方网站,确保作品信息得以有效传达。
“发光弧”项目荣获多项国际奖项,包括muse design awards公共艺术及公共艺术装置类银奖、ies照明工程奖和codaworx top 100等。这一系列荣誉不仅是对项目本身的认可,更是对张梦晴在平面设计与公共艺术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的肯定。
张梦晴的“peaks”项目和“balance”项目分别在muse设计奖中获得了公共艺术装置类和照明设计类的银奖。除了公共艺术项目,她荣获了国际动态艺术奖(imaa8)中最佳摄影、插画与设计类奖项。多次参展中国五月国际艺术节,她的作品无不彰显出对设计的深入理解和对美的独到见解。
张梦晴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日常生活和对空间的敏锐感知:“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空间,它应该是与人们产生情感连接的媒介。无论是雕塑还是平面设计,我希望能够通过作品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正是这种对设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使得她在公共艺术与平面设计的交汇点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她在james brenner sculpture的工作不仅帮助她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她在设计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未来,她将继续推动平面设计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探索更多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带给观众更多艺术与设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