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用一招反间计杀死名将李牧,遭世人唾弃,最后却得善终

战国七雄争霸中,涌现出无数名将,他们凭借高强武艺,杀伐天下,为自己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功高震主后,有些名将却遭到君主的残忍杀害,或遭佞臣的谗言陷害致死。但有这样一位名将,他帮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却在之后选择了功成身退,如此勇于卸下一身荣耀过归隐生活,除了需要巨大的勇气外,其明哲保身的态度也足够明智。此人便是王翦。

王翦出生

王翦,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记载可推断出,王翦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少年时期,他就很喜欢军事,因此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

初亮相于历史舞台

王翦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亮相,是在公元前236年。秦王派王翦出兵攻打赵国,面对当时参差不齐的秦军队伍,王翦果断下令,让军中俸禄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最终留下了一支人数不多但都是精兵的队伍,而王翦就用这支精锐部队一举攻下了赵国阏与,并越战越勇,接连攻下赵国九座城池。王翦的名头日渐响亮起来。

王翦设计陷害李牧

而让王翦名震天下的还要属这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王翦与李牧的僵持之战。公元前229年,王翦亲率大军发兵于上郡,准备一举攻灭赵国。但碰到顽强抵抗的赵国名将李牧,王翦竟然没占上一点便宜。有李牧扼守天险,王翦与他僵持了一年多,都没有攻破。

正面战场讨不到优势,王翦便动了别的心思。当时赵国有个奸臣名叫郭开,郭开爱财,王翦便利用他这一弱点,花重金去讨好郭开。之后,郭开便在赵王面前各种诋毁李牧,称李牧想要造反。赵王信以为真,便将打算李牧替换下来。

李牧深知自己若此时被换,对军中士气一定有重大打击,此战也可能因此无法守住。便借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没有听命。然而,此举惹怒了赵王,坐实了李牧“谋反”罪名,赵王暗中设下圈套抓捕了李牧,李牧因此冤死。

王翦眼看赵牧已死,便率军攻城。只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便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因此被灭。虽然,赵国灭亡路上,奸臣郭开理应担当重责,但王翦这招反间计,不得不说用得实在是妙。

不过,王翦这招计谋实在有些小人,这一点令他颇受世人诟病。但历史象认为,对于国家而言,如何取胜并不重要,在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上,王翦身为将领,自然要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就算使用阴谋,又何错之有呢?

王翦设计擒拿魏齐

第二件事则是擒拿魏齐一事。当时,秦国的国相范雎视魏国丞相魏齐为仇人,魏齐为避风头便逃到了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王翦得知此事后,邀请赵胜去函谷关赴宴,趁机将赵胜抓起来,然后威胁赵王用魏齐来交换,魏齐走投无路,最终自杀。赵王拎着魏齐的脑袋去见了秦王,才成功赎回赵胜。

而王翦仅通过这一招便解决了范雎的死敌,推了个顺水人情,还为秦王贡献了魏齐的人头。可谓利人利己,一举两得了。从这里便能看出来,王翦的能力不仅在于他领兵打仗上,而且在于他为人处世,情商极高,还善于用计谋。

然而,如此能人,却在攻下燕都之后,选择了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其实,在细品之后,你就会发现这是最明智的选择。为了避免功高震主带来的杀身之祸,早日急流勇退或许才是最明哲保身的正确举动。对此,你如何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