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的琅琊王氏,之所以显赫千年全因老祖宗留下的六字箴言

公元前77年春,正逢大汉盛世。山东昌邑城内,酒肆林立,商贾如云,好一派繁荣景象。

太平楼,昌邑城内最热闹的一家酒楼。二楼临窗,一个年轻人穿着青布长衫,面容白皙俊朗,独自占了一张小桌。两碟小菜,一壶白酒。年轻人自斟自饮,不时凝神看着窗外,眉宇间,隐现忧思。

这位年轻人姓王名吉,山东琅琊人。本是云阳县令,因为通经明事贤名远播,三个月前被调到昌邑王府中担任中尉,由七品升到了五品。

可是昌邑王刘贺,虽然是汉武帝的嫡孙,却荒淫无度喜怒无常,身边聚集的大多是溜须拍马的小人。王吉虽然升迁了,但是在这样的主子手下为官,再摊上这么一班同僚,还真说不上是福还是祸呢!

胸中抱负不展,周围人际关系复杂。这次来太平楼,王吉算是借酒浇愁了。

半壶白酒下肚,王吉微微有了酒意。他忽然发现,邻桌有一位老者正微笑举杯向他示意。老者衣衫素净,儒雅亲和。王吉一见就心生好感,连忙趋身请教。

两桌并成一桌,两人谈诗论史,一见如故。转眼间,一壶白酒就见底了。

老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试探问道:“小友似有心事?”

王吉听了,沉默良久,恭声回答:“晚生本是云阳县令,一直勤勤恳恳,也小有贤名。三个月前,突然被调到昌邑王府中担任中尉。府中……人……事生疏,所以有些烦恼。”

老者的眼睛一亮,随即酣然大笑:“你不必细说,我全明白了。我送你三个字,可以保你从此顺畅。”

“哪三个字?”王吉满脸疑惑。

“言——宜——慢!”老者看着王吉,慢条斯理地说,乌黑的眸子里似有深意。

“言宜慢!” 从那以后,王吉谨记老者教诲,勤于政务,三思而后言。在暗流涌动的昌邑王府中,数次均有惊无险。

由于低调与勤政,公元前73年,王吉被汉宣帝刘询任命为谏议大夫,专门评议政事、弹劾失职官员。此时,王吉成了朝中重臣,位高权重,门庭若市。

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王吉常常想起那位老者。

公元前67年,王吉回故乡琅琊省亲,又路过昌邑城。忽然,有位老者自称是王吉的故人,挡在了官道中间。王吉走下官轿一看,只见一位老者须发如墨儒雅亲和,正含笑看着自己,竟然就是太平楼上的那位老者。

王吉心中大喜,躬身行晚辈礼。“十年前,太平楼上,得前辈一句教诲,晚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

老者哈哈大笑,上前扶起王吉:“今天,我再送你三个字,你若能遵从,可以保你一世无忧。”

老人贴近王吉耳边,轻声说道:“心宜善!”

声音虽轻,王吉听在耳中,却心中一震。自担任谏议大夫以来,虽然总体来说王吉还能勤政为民,但是偶尔,王吉也会党同伐异。

省亲归来,王吉认真地反省了一下自己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从那以后,王吉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管什么事,都严格要求自己。言宜慢,心宜善。清正廉明,仁慈宽厚。最终,成为西汉的一代名臣。

据后人传说,太平楼上的那位老者,就是隐居于昌邑的、汉武帝时的著名宰相公孙弘。

“言宜慢,心宜善。”这句经典的话,从此就被王吉列为王氏家规代代相传。自东汉至明清,这一千七百多年间,王吉的后人中,《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36人被封为皇后,35人成为驸马,186人担任宰相!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

是啊,年轻时就该“言宜慢”,这样才能深思熟虑,少露锋芒又少犯错误,从而保护自己谋求发展;而人到壮年,心智成熟、实力雄厚,这时就应该“心宜善”,这样才能少树敌手,泱泱有长者风范,受人尊崇。

(作者:朱国勇)

(睿雪摘自《祝你幸福·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