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县记忆:民国三年,禹县两大土特产品参加万国商品展赛会

1914年,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计划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展赛会。这次展赛会的正式名称叫“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这次参展会,参加国家达31个,展品超过20万件。

1915年旧金山万国商品展赛会

消息传来,中国决定参加商品展赛会,以新政权(中华民国)亮相国际舞台。具体负责的是民国政府的农商部,并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由陈琪任局长。各省成立分会,征集商品,共设立农业、工业、教育、文艺、交通、矿业、食品、美术九大类,要求“优中选优”。河南省在巡按使田中玉的支持下,征集土特产1000余件。禹县积极响应省府号召,时任禹县县长是孙希贤,经过遴选,决定参展禹县粗布和钧瓷两大类。

禹县之所以参展粗布和钧瓷,是因为这两种商品代表了当时禹县的最高水准。

禹县粗布也叫禹布,即禹州土布,因用手工纺织故名。当时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两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在洋布销售遍及世界之际,身处内陆的禹县缘何以“土布”闻名周边县市?

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缓慢发展。自元朝黄道婆从海南黎族那里学会纺织技术后,棉布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纺织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棉花的广泛需求,棉花的种植自南而北迅速蔓延。

禹县旧式纺车

明朝时期,钧(禹)州已盛产棉花。钧(禹)州的土壤、气候比较适应棉花的种植。特别是境内西北山岗地区种植尤多,俗有“花窝”之称。这为禹州(县)土布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乾隆年间,禹州人王聿修曾上书皇上,请求对禹布生产免税,禹布得以发展。在城南酸枣杨一带,男女老幼皆习其业,机杼之声远闻数里。那时的禹州土布纺织,多以家庭为单位,以纺车纺纱,以织布机织布,原料来自自家的棉花地,自己采摘棉花,然后手工剥籽,或用轧花弓剥籽,再通过弹棉、捻棉卷、纺线、经线、织布、褪浆、晾晒、捶布等环节,土布才可以使用。土布质地粗犷,透气吸湿,结实耐用,用途广泛,可做衬衫、床单、袜子等,深受百姓的喜欢。

禹县老式织布机

鸦片战争后,随着机制洋布的传入,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布纺织造成很大冲击。洋布花样品种繁多,价格便宜,质地细腻,与土布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大量家庭手工纺织的破产。为了生存和发展,土布改变过去的制作流程,一部分农户或作坊改用洋纱织布,省去了纺纱环节,节约了成本,使土布有了新的生命力,一度成为畅销的土特产品。那时,在农村或城区集市上,并存着三种棉布:机纺机织的洋布、机纺土织的土布和土纺土织的土布,三者并存,争相辉映。

在民国时期,禹县从事棉纺织的达数千人,年产土布7万匹。城内南大街有布线行20余家,日销布1500匹,鼎盛时期,日成交额3万元左右。禹县土布因质地细密、价格低廉而驰名临县,行销省内外。故此,禹县土布才作为禹县土特产品参加万国商品展赛会。

土布(图片来自网络)

禹县的另一个土特产品就是钧瓷。禹(州)县是钧瓷的故乡。因禹州在金代的1184年曾设钧州而得名。钧瓷经历了起源(唐代)、成熟与鼎盛(北宋)、延续与扩散(金元时期)、衰落(明朝)、复兴(清代)、重生(清末民初后)等几个时期。

这里特别要提到两个时期:明清时期。在明朝,钧瓷生产已不甚景气,经历明初70年的昙花一现后,走向凋零。到明朝嘉靖时期,已很少有能烧钧瓷的窑户,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到了清朝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神垕民间艺人卢天恩、卢天福、卢天增三兄弟立志恢复钧瓷。他们连续实验20余年,使钧瓷恢复技艺有所突破,但成就不大,仅能仿制小件宋朝钧瓷,且规模小、产量少。后经卢氏六代钧瓷艺人的努力,经过数百次的实验,以卖掉80亩地和三座瓷窑的代价,终于使中断三百余年的钧瓷得以恢复。

清末民初钧瓷苹果尊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禹州知州曹广权召集名匠在衙内设窑烧制钧瓷,烧成了钧炉、钧瓶、钧盆和禹贡九鼎36件。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又召集工匠十余名,在神垕镇设立钧兴公司,日产钧瓷高达60余件。

在众多钧瓷匠人的不懈努力下,钧瓷逐步声名显赫。因此,禹县钧瓷作为禹县土特产品参加万国商品展赛会。参展的钧瓷品种主要有大鼎、大炉、中炉、小鼎、大花瓶、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瓶、花罇、出号大盘、大花盆、中花盆、二号中花盆、八卦洗、螭头香炉等16种产品参加。这是史籍记载最早的钧瓷展销活动。

有意思的是,这次万国商品展赛会因前期筹备不足而延期到1915年的2月20日至12月4日。中国展品获奖1200项,大奖章64枚。茅台酒因“摔瓶留香”轰动展会,获得金奖。部分展品因运输损坏或分类不当未能获奖。而禹县土布和钧瓷是否获奖,因史料匮乏不得而知。但这也是近代禹县商品首次走向国际展赛会而载入地方史志。


2025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