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拍板,他独自策动南昌起义,几千人命悬一线

1927年的中国,局势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乱。那一年,国共合作彻底崩盘,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人展开了血腥镇压,白色恐怖像乌云一样笼罩全国。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叫李立三的人站了出来,凭着一腔孤勇,硬是推动了南昌起义

这场起义不光是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搞革命战争、建人民军队的起点。可你知道吗?这背后,李立三是在中央没明确拍板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干的,几千人的命就这么悬在一线上。

南昌起义的背景:乱世里的生死抉择

1927年,北伐战争刚打得热火朝天,国共两党本来是联手对付北洋军阀。可到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紧接着,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也搞了个“七一五”事变,公开跟共产党翻脸。共产党人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全国上下到处是抓捕和枪声。

共产党也不是没反应。中央当时手里还控制着几支北伐军里的部队,比如贺龙的第20军、叶挺的第11军24师,还有一些零散的武装力量。可问题在于,国民党这边已经开始动手裁撤和收编这些部队了,中央领导层意见还不统一。

有人觉得得忍一忍,争取张发奎这些中间派的支持;有人觉得不能再等,得马上干一票大的。李立三就是后者的代表,他觉得再拖下去,共产党手里的枪杆子就全没了。

南昌这地方,当时是北伐军的一个重要据点,驻扎着不少部队,地理位置也不错,易守难攻。更关键的是,贺龙和叶挺的部队就在附近,能拉过来用。李立三看准了这个机会,觉得在这儿动手,能打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

从工人运动到军事担当

李立三这人,得先介绍一下,不然你不知道他为啥有这个胆子。1899年,他生在湖南醴陵,家里不算啥大富大贵,但也够他念点书。

1919年,他跑去法国勤工俭学,在那儿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脑子一下子就开了窍。1921年,他回国加入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了革命。

早些年,李立三主要搞工人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他是上海工人罢工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带着几万人跟资本家和帝国主义干,名声一下子就起来了。

后来,他又参与了省港大罢工,组织了几十万工人罢工抗争,搞得香港广州的经济都瘫了。这几件事让他在党内有了地位,也练出了组织能力和胆量。

到了1926年北伐战争,他开始接触军事工作。1927年国共分裂后,他被调到中共中央军事部当部长,直接管军事行动。

这位置不好干,那时候共产党没自己的军队,全靠北伐军里的“借兵”。可一旦国共翻脸,这些部队就成了烫手山芋。李立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了南昌起义的“操盘手”。

起义的策划:顶着压力往前冲

1927年7月,国共彻底撕破脸,共产党处境岌岌可危。7月20日,李立三在九江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跟邓中夏、谭平山几个领导人碰头。

当时的情况是,张发奎的部队已经靠不住了,汪精卫在武汉大开杀戒,共产党控制的武装力量随时可能被裁掉。李立三直接抛出了一个大胆想法:在南昌搞起义,集中贺龙和叶挺的部队,打国民党一个出其不意。

这个建议一提出来,会场就炸了锅。有人觉得太冒险,毕竟中央还没定调子;有人觉得南昌不如南浔(南昌到九江的铁路沿线)方便靠近张发奎的部队。

李立三却很坚定,他分析说,南昌位置好,守得住,而且贺龙和叶挺的部队就在附近,能快速集结。他还说,张发奎已经不可能再跟共产党合作了,再等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会议没定下来,李立三就自己动手写了封电报发给中央,建议在南昌起义。结果,7月22日中央回电,明确反对,说应该先争取张发奎,暂时别动武。

李立三没放弃,他跑去庐山找瞿秋白和张太雷,苦口婆心地劝,说不打就真没机会了。经过一番争论,瞿秋白终于点了头,张太雷也同意支持。7月24日,李立三发了第二封电报,说计划不变,已经得到瞿秋白的同意。

这事儿你得佩服李立三的魄力。中央不拍板,他就自己找人拍板。虽然后来周恩来接手主持起义,但李立三在前期确实是顶着压力把这事儿推起来的。

起义的准备:从九江到南昌的紧锣密鼓

定了计划,接下来就是干。7月25日,周恩来从武汉赶到九江,跟李立三碰头。周恩来一到就问清楚情况,确认了南昌起义的可行性。

李立三这边已经开始联系贺龙和叶挺,摸清部队的情况。贺龙当时是第20军军长,手下有1万多人;叶挺是第11军24师师长,带着几千人。这两支部队是起义的主力。

7月27日,前敌委员会在南昌成立,周恩来当书记,李立三、彭湃等人都是委员。会上定了起义的具体方案:集中兵力,正面突袭加侧翼包抄,争取速战速决。

贺龙负责带第20军从西边进攻,叶挺的24师从南边突击。当时还有个插曲,张国焘跑来反对,说时机不成熟,但周恩来力排众议,把起义时间定在8月1日凌晨。

接下来的几天,起义军紧锣密鼓地准备。部队悄悄往南昌集结,武器弹药也尽量凑齐。李立三在中间跑前跑后,协调各方,确保计划不漏水。到了7月31日,一切就绪,就等着8月1日凌晨动手。

起义的执行:枪声响起的8月1日

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城里枪声大作。叶挺的部队率先动手,冲向国民党第9军的驻地,炸了弹药库,火光冲天。贺龙的第20军从西边杀进来,直扑敌军指挥部。

战斗打得激烈,起义军靠着夜色掩护和突然袭击,很快就占了上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国民党守军3000多人溃败,南昌城落入起义军手里。

天亮后,起义军宣布成立“南昌人民军”,红旗插上了城头。这场战斗打得快,打得狠,伤亡不算太大,起义军这边大概损失了几百人,国民党那边跑的跑、死的死,基本没啥还手之力。李立三虽然不是前线指挥,但他前期推动计划、协调部队,功劳不小。

南昌起义成功了,但没守住多久。8月1日拿下南昌,8月5日国民党就调来了重兵反扑。起义军没办法,只能撤出去南下广东,想在那儿站稳脚跟。

可惜,到了潮汕地区,起义军遭遇国民党优势兵力围剿,部队打散了。不过,贺龙和叶挺带着一部分残部突围出来,后来在朱德带领下上了井冈山,跟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了红军的骨干。

这场起义虽然军事上失败了,但意义一点不小。它是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打响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那以后,共产党人明白了,不能靠别人,得自己搞军队。这一天,8月1日,后来被定为建军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个转折点。

李立三在起义里的作用,得客观看。他不是前线指挥,也不是最后拍板的人,但他在前期策划、推动和协调上,确实是关键人物。没有他顶着压力往前冲,这场起义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南昌起义之后,李立三的革命生涯没停。1928年,他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后来还当过中央的主要负责人。

1930年底,他被调去莫斯科,政治生涯算是跌了个大跟头。直到抗战时期,他才回国继续干革命,196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