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岁的毛主席,突然致电一位科学家,并告知:一小时后见!

【前言】

毛主席希望和您见面,请您在一个小时内赶到中南海。请您做好准备,等会儿会有专车来接您。

主席急着要见的那个人究竟是谁?他为什么如此迫切地想和对方见面?两人碰头后,他们之间到底谈了些什么内容?

【一、一通紧急的来电】

1974年5月3日凌晨六点,一个男人正在熟睡,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他迷迷糊糊地拿起听筒,含糊地问:“喂,哪位?”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公事公办的声音:“您好,请问是李政道教授吗?毛主席希望一小时后在中南海与您见面,请您准备一下,车马上来接您。”

听说能见到毛主席?这话一下子让他清醒过来。男人又惊又喜,赶紧摇醒身边的老伴,把这事告诉她。两人二话不说,立刻起身收拾,准备去赴这场难得的见面。

这位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原本是回国探亲的,打算第二天从北京飞香港返回美国。没想到突然接到主席要见他的电话。虽然打乱了行程安排,但李政道和妻子都很开心。他们心里琢磨:“主席这么突然找我们,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没过多久,车就开到了酒店门口。不到八点,李政道已经来到中南海游泳池边毛主席的住所。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走进了主席的书房。

主席正坐在沙发上等着,一见李政道走进书房,立刻站起来迎上去,两人紧紧握手。主席热情地说:“李博士这次回国这么低调,我都没能及时迎接,真是太失礼了。”李政道赶紧回应:“您太客气了,我实在不想打扰您。”两人聊了几句,才坐下开始正式交谈。

李政道教授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让主席专门抽出时间见他?主席这么急着见他,背后有什么重要原因呢?

【二、物理学家的年少求学之路】

李政道1926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很有声望的大家庭里。由于家境优越,他从小就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四岁那年,家里就开始教他认字和简单的加减法。

李政道天资聪颖,学习能力特别强,数学更是他的强项。家人注重寓教于乐,常常用拨弄算盘和摆弄积木的方式,让他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他也十分争气,每次遇到数学题,总能迅速用积木拼出正确答案。

1937年,李政道刚上小学二年级,学校就被日军炸了。为躲避战乱,全家搬进租界。租界里没有小学,他不想中断学业,干脆跳过小学直接上了国光中学读初中。年纪小,懂得也不多,常被同学取笑。面对这些困难,他学习更加用功,坚持读完了两年初中,成绩一直很好。

1938年,他进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从初二开始学习。两年后,他顺利考入了该校高中部。高中阶段,他学习更加刻苦,图书馆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他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英美名著以及科普读物等各种书籍,几乎什么书都看。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李政道第一次接触到物理学,一本名为《膨胀的宇宙》的书激起了他对物理的浓厚兴趣,这为他日后成为物理学家打下了重要基础。

1943年,李政道通过全国统考进入浙江大学电机系,不过他始终对物理情有独钟,后来毅然转到了物理系。大学期间,他逐渐构建起对物理学的系统理解。与高中相比,大学课程相对轻松,同学们常常结伴游玩,但李政道却始终专注学习,经常找物理系束北星教授讨论问题。当时束教授负责教授大四的"物理讨论"课,李政道虽然还没到大四,却每节课都准时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

【三、首次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1946年,在老师的引荐下,李政道进入西南联合大学深造。在这里,他结识了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对物理学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凭借出色的表现,他还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选中参与原子弹"种子计划"的研究工作,并因此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吴大猷引荐他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教授。在费米的精心指导和自身勤奋学习下,他于1950年成功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年仅二十四岁,被同学们称为"天才博士"。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芝加哥的叶凯士天文台干了八个月,接着先后在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当物理老师。在这段时间里,他发现了同向湍流的涡流黏滞系数,通过计算证明二维空间里不可能有湍流,还提出了"李模型"。这个模型在量子场论里非常罕见,因为它能精确求解,对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教授携手攻关,解决了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凭借这一成就,他们赢得了爱因斯坦科学奖。同年10月30日,他们又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李政道护照上显示的是中国国籍,他们俩同时成为首位摘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四、学成归国受到毛主席接见】

留学期间,李政道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人才。李政道深感回国报效的时机已到,便向导师费米教授表明心迹:“教授,我决定回国了。在国外求学多年,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我要回去用所学知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费米教授非常欣赏这个出色的学生,他也不愿失去这样的人才,于是劝道:“小李,我理解你牵挂祖国的想法,但眼下真不是回国的合适时机。你们国家现在的条件还无法支持你继续做研究,不如先留在美国,等形势好转了再考虑回去,你看这样行吗?”

李政道听完教授的一番话,渐渐冷静下来。经过一番考虑,他接受了导师的挽留和朋友的劝告,决定暂时留在美国继续研究物理理论,毕竟那里的条件更优越。1963年,他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这段时间,他无数次想回国,但当时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刻意扣留中国许多科技专家。尽管李政道对祖国充满眷恋,却只能遥望大洋,默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1972年,尼克松成功访华,中美关系迎来转机,这让李政道兴奋不已,他终于能回到祖国了!同年9月,李政道和妻子首次重返中国,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踏上故土,他内心激动万分,不禁感叹:“祖国啊,我终于回来了!”周总理得知这位著名物理学博士归来,专门在北京接见了他们夫妇。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政道心中充满了自豪。

1974年5月,李政道回国后注意到不少工农兵学员文化底子薄弱,他意识到中国的基础科学教育水平还很低,这让他担心未来科教人才可能青黄不接。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他给周总理写了封信,详细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国家挑选一批有潜力的年轻人,从小就开始系统培养,为科研领域输送后备力量,填补人才断层

遗憾的是,周总理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但江青却持反对意见。李政道心中难免有些沮丧,但他还是准备按原定行程回国。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意外地收到了毛主席的会见通知。

他听到消息后既兴奋又困惑,主席会和他聊什么呢?是讨论人才培养,还是探讨物理问题,或者谈论两岸关系?他几年前刚回国一次,现在作为美籍华人,会不会被怀疑是间谍?带着这些疑问,他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见到他时,用一句轻松的笑话缓解了他的紧张:“听说李博士是上海人,知道有上海,那有没有下海呢?”李政道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好如实回答:“这个我还真不清楚。”主席大笑着说:“有上海自然就有下海,上海是市,下海是个镇啊!”短短一句话,立刻让气氛轻松起来,毛主席果然厉害!

聊完闲话,毛主席开始说正事:“你的来信,恩来同志已经转给我看了。你提的培养人才的想法,我也很支持。不过,你说的那个理论我还不太明白。理论从哪儿来的呢?它是从实际应用的科学中总结出来的,然后再反过来指导科学实践。”

李政道意识到主席是想和他讨论物理学,这让他感到意外和高兴,没想到主席对物理这么感兴趣。两人深入探讨了“对称的重要性”,接着又聊到了他和杨博士提出的“宇宙不守恒理论”。主席听完后风趣地比喻道:“就像我的肩膀,一边高一边低,还有我的眼睛,一个好,一个不好。”主席这种通俗又精准的理解让李政道更加兴致勃勃地继续讲解。主席不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场对话持续了两个小时,直到主席需要吃药休息时才结束。

在分别时,毛主席特意给李政道准备了一份礼物。李政道打开一看,发现是一本《科学概要》,这本书正是他们之前聊天时提到的科学著作,那时候已经非常稀有了。李政道感受到主席的用心,心里特别感动,一直把这本书好好收藏在自己的书房里,直到现在。

【总结】

李教授这次见到毛主席,对他来说是一生难忘的经历。他提出的培养人才方案得到了主席的支持,第一个少年班在安徽成立,后来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办了起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主席到了晚年,依然对科学充满好奇和热情,始终保持着学习和钻研的态度,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