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何文秀官拜巡按,官服为何腰挂“呼啦圈”?

越剧何文秀》《陈三两》,以巡按身份出现的何文秀、陈奎,均官袍在身,又帅又气派。但有网友会问:他们腰间怎么都有个呼啦圈?那么大个圈儿,还是硬的,不合身又累赘,干啥用呢?

这个,我不专业,查了些资料,根据自己理解,提供信息如下。

1.古代官服外面确实是有腰带的

从很早时候,古人就使用腰带,且佩以各种材质的装饰,比如玉件——这个有很多考古发现。

唐朝,高祖李渊对官员服装的腰带做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制式,且对配饰材质做了要求,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其中,身份最高的可在腰带上配玉件,这腰带被称“玉带”——“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公卿将相二品以上许用玉带”。

宋元明,基本沿用这种规矩。比如在明代,腰带佩饰与官职高低这样匹配——“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银,八九品乌角。”(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清朝,因为服饰大改变,官服上不再有腰带标配。

2.戏剧服饰多以明代服饰为基础

中国戏曲,比如京剧、越剧,服饰多以明代服饰为基础,舞台官生便与现实官员一致,会有腰带。

不同的是,舞台上不再根据官职等级严格区分配饰的材质,凡官生,多用玉,但这玉佩是图案,而非真件。

也因此,官生那个腰带,被称“玉带”。

3.官生腰带咋都成了“呼啦圈”?

腰带可以有,但为何到舞台上成了又大又硬的“呼啦圈”?

有观点认为,戏剧表演,最初和现实中一样,官员也是束腰软带。可人们发现,这样显得腰太细,不利于表现帝王、高官的气派和威风。于是,束腰软带逐渐演变为挂腰硬带——硬质宽边卷成圆形、饰以玉件图案的玉带定型并流传下来。

关于这一点,齐如山先生(近现代戏曲史上卓有成就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和活动家,据说是他发现并培养了梅兰芳)的《国剧艺术汇考》在谈京剧以虚写实时,提到玉带——

“京剧切末(相当于道具)是决不许真东西上台的。酒杯就是假酒杯,酒壶里也倒不出水来,是规矩。……以演员表演为首要!舞台上坐船、上车、下马等等动作都是靠演员表演完成,一个马鞭就代表了马,所以玉带悬挂在腰间实际上没有起到腰带的作用,这也是容易理解的,真腰带上了舞台打破了多年形成的固有美感,破坏了规矩。”

一言以蔽之,“呼啦圈”是为了美观为了显派头,并无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