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公孙渊在卑衍大败后,撤回襄平城,与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围城死守的决战。司马懿毫不留情地围堵襄平城,展现出长期围困的决心。
然而,公孙渊的一次决策却让整个战局陷入了彻底的被动局面。他放弃了辽隧,使得魏军得以与襄平城互相支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围态势。这不仅让魏军能够对襄平城实行攻势,还威胁到了魏军的粮道,使其粮食供应受到威胁。
司马懿看到公孙渊放弃辽隧后,心中松了口气,开始全力围攻襄平。然而,战况并不像他预想的那样顺利。辽东地区连降暴雨,导致襄平城外地势平坦的地方水深数尺,魏军的营地被水浸泡,士兵们倍感苦不堪言。面对这一局势,一些军事将领建议移营,但司马懿坚决拒绝,并斩首提出此建议的将领,以稳定军心。
襄平城内的守军误以为魏军会因大水而退却,因而松懈了警惕,甚至敢于出城放牧和砍柴。这种嚣张态度引起了魏军将士的愤怒,他们渴望前去劫取城内资源,但司马懿严令不许。
这一战局的变化让一些将领感到困惑,因为司马懿以往的作战风格都是迅猛进攻。有人询问为何这次的围攻如此缓慢,司马懿解释说,这次的关键在于敌我粮食情况。魏军粮食充足,而公孙渊的军队则饥饿,只要坚持围困,时间一长,敌军必将崩溃。
然而,洛阳的朝臣得知远征军遇到大雨后,纷纷上书请求撤回司马懿。但曹叡对司马懿仍然充满信心,相信他能生擒公孙渊。曹叡之所以如此信任司马懿,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相较于毌丘俭,曹叡更加信任司马懿的军事才能。
尽管大雨给魏军带来了困难,但也使得粮食运输变得更加便捷。青州的运粮海船利用水位上升,直接抵达襄平城下,而城内的公孙渊军队则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
大雨停歇一个月后,司马懿下令发动总攻。魏军采取各种攻城方法,昼夜不停地进攻,城内的粮草几乎耗尽,辽东军的士气崩溃,纷纷出城投降。
公孙渊也失去了抵抗的勇气,请求解围。但司马懿拒绝了这一请求,并斩杀了公孙渊派来的使者。公孙渊又试图派人送人质,但司马懿再次拒绝,并表示只有降或死的两个选择。最终,公孙渊决定突围,但司马懿迅速出兵击溃了他的军队,公孙渊被斩杀。
襄平城失去了主帅的指挥,迅速被攻破。司马懿下令屠城,屠杀了七千多名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并收集尸体筑起京观。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官员也一律被斩首,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也被处决。这一血腥的镇压措施,使司马懿确保了辽东地区的稳定,但也让汉人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大幅减弱,为后来鲜卑和高句丽等异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策,不仅稳固了魏国的统治地位,还深刻影响了辽东的走势。他以一己之力,改写了整个战局,为魏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