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宗室中,爱新觉罗·罗科铎绝对算是最独特的王爷。他出身于清朝顶级权贵家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玄孙,是礼亲王代善的曾孙 ,克勤郡王岳托之孙,衍禧郡王洛洛欢之长子,属于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一系第三代。
铁帽子王在清朝爵位体系中是最为特殊的存在,与一般爵位每代递降不同,他们的爵位世袭罔替,永不降级,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和优厚待遇。这一待遇的背后,是其家族在清朝开国及巩固统治过程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罗科铎的曾祖父代善是努尔哈赤次子,名列四大贝勒之首,是清朝开国史上的关键人物。他早年随努尔哈赤四处征战,为后金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在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主动退出汗位争夺,拥立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在皇太极病逝后,又力排众议拥立年幼的顺治皇帝福临登上皇位,稳定了清初的政治局势,在朝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威信。
顺治三年(1646年)时,年仅6岁的罗科铎在父亲洛洛欢去世后承袭了衍禧郡王爵位。在顺治八年(1651年)时,他的封号被改为平郡王。罗科铎也是清朝首位平郡王,其平郡王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被恢复为岳托最初的克勤郡王。
据史料记载,罗科铎为人非常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因身份地位尊崇而又盛气凌人的气势,他的性格是低调与温和,毫无骄矜之气。
就看《清史稿》中对罗科铎的记载,寥寥数语却生动勾勒出其独特形象:性平和,无贵胄气,旌麾所莅,恒喜与野老闲话。
从这些能看出罗科铎平易近人,总是乐于与乡间的老农亲切交谈。在那个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一位王爷能放下身段,与普通百姓闲话家常,了解民间疾苦,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治军方面,罗科铎同样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他深知军队纪律对于战争胜负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严格治军,《清史稿》记载他“能约束所部,禁淫掠”。
在清初时期,满清八旗军所到之处往往伴随着混乱、掠夺和杀戮,百姓苦不堪言。但罗科铎的军队却能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驻扎休整,士兵们都严格遵守命令,不随意侵扰百姓。这使得他的军队在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口碑,所到之处,百姓不再是恐惧和逃避,而是欢迎与支持。
与其他清初的宗室贵族相比,罗科铎的行为举止更像是一位谦逊的君子,而非飞扬跋扈的权贵。在清朝宗室中,不乏一些依仗权势、肆意妄为之人,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皇室的形象,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而罗科铎却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和部下,这说明了他的人品还是非常不错的。
“酒王”传奇:酒坛无敌手,宴饮震京师
罗科铎的人品很不错,而且不贪财不好色,唯一爱好就是喝酒,据史料记载评价其为“声色犬马一无所奉,惟嗜酒”。
顺治十七年(1660年)时,罗科铎配合信郡王多尼讨伐南明获得大胜,为清朝的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顺治为了庆祝这一辉煌战果,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在宴会上,顺治心情格外舒畅,他谕令诸王贝勒不必拘礼,尽情畅饮。
诸王贝勒们在战场上都是英勇无畏的豪杰,此时在酒桌上也毫不示弱,纷纷举杯,多尼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提议进行一场酒量比拼。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带兵打仗的王爷们,个个都是酒量不凡,谁也不愿意在酒桌上输给他人。
起初,众人是一对一地较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位又一位王公贵族被喝倒下去,最终,宴会上只剩下了多尼、罗科铎、康亲王杰书、简亲王德塞、肃亲王富绶五人。
此时,五王之中,除了罗科铎,其他四人都已喝到了七成醉意。他们的脸颊微微泛红,眼神中却依然透露出不服输的光芒。反观罗科铎,他却面色如常,谈笑风生。
众人见状,心中既惊讶又敬佩,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好胜之心,于是提议以四对一,与罗科铎展开最后的较量。
顺治看到如此场面也兴致勃勃,主动担任起了裁判。他让随侍太监取来更大的酒杯和酒壶,五人先是用酒杯,一杯接一杯地快速饮下。接着,他们又换成了酒碗。最后,他们直接用上酒壶,仰头猛灌。
喝到后来多尼等人都已经喝得满脸通红,而罗科铎则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神态,他的酒量仿佛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无论倒多少酒进去,都无法将其填满。他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脸上始终面不改色。
最终多尼等四人开始抵挡不住酒力,他们陆续败下阵来,趴倒在桌子上,醉的不省人事。而罗科铎却依然屹立不倒,他依旧是面不改色,气息平稳,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这场皇家宴会酒局让罗科铎一战成名,他以一人之力战胜四位王爷的壮举,瞬间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百姓们对他的酒量惊叹不已,纷纷称他为“酒王”。
这场酒局也成为了清代酒文化中的一段传奇,被《清稗类钞》、《庸闲斋笔记》等史料详细记载而流传后世。
在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饮酒风尚独具特色,他们的酒桌上主要摆放着两种酒,一种是来自浙江的女儿红,另一种是山西的汾酒。
女儿红口感绵软,酒香温润,入口时如潺潺溪流,轻轻滑过舌尖,给人一种细腻而柔和的感觉。这种酒的酒精度数相对较低,不容易让人喝醉,因此深受那些酒量一般的王公贵族喜爱。
而汾酒,则是北方豪情的代表。它度数较高,口感浓烈,入口时如同一团烈火,瞬间点燃整个口腔。这种酒的香气浓郁而醇厚,带着一种独特的凛冽气息。对于那些酒量好、喜欢豪饮的王公贵族来说,汾酒才是他们的最爱。
然而,罗科铎却既不偏爱女儿红的绵柔,也不独钟情于汾酒的浓烈,而是对这两种酒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谓柔和与刚烈都兼具。无论是在与王公贵族们的宴会上,还是在自己的王府中,他都能轻松地驾驭这两种风格迥异的酒。
史料中对罗科铎的酒量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称其酒量为“一石不醉”。在清代,一石重约140斤,这样的酒量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按照常理推算,估计他一顿能饮白酒至少在五斤左右,或是三四箱啤酒,这样的酒量在现代人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而且,他的饮酒习惯更是让人惊叹,据传说他日常每顿酒水的起步量就是五斤。
由于罗科铎的嗜酒如命,王府中的酒水开支竟然成为了最大的生活花费。每天,王府的酒窖中都会有大量的酒水被取出供他享用。那些装满女儿红和汾酒的酒坛,在王府中堆积如山。他的生活仿佛与酒紧密相连,酒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军旅之中,罗科铎都离不开酒的陪伴。在朝堂议事之余,他会小酌几杯,放松身心;在行军打仗的间隙,他也会以酒来振奋士气,缓解疲劳。
罗科铎的这种独特的饮酒风格和惊人的酒量,不仅在当时的王公贵族中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民间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酒王”外号也成为了清代酒文化中的代表。
嗜酒轶事:酒瘾惹风波,谥号藏玄机
康熙五年(1666年)时,此时全国局势逐渐趋于稳定,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百姓们也开始过上了相对安宁的生活。在这和平的年代里,罗科铎却因嗜酒如命,在京城中竟找不到能与他酣畅对饮的对手,这让他感到无比寂寞。
这位平日里豪爽豁达的王爷,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奇特的想法,罗科铎竟然移文各省督抚,征集当地善饮之士至王府斗酒。在他看来,天下之大,必定有许多隐藏在民间的酒中豪杰,他渴望与这些人一较高下。
于是,一道道公文从平郡王府发出奔赴向全国各地。公文上明确表示,不论身份贵贱,只要自认为酒量过人,都可以前来王府参加这场独特的斗酒盛会,而且路费皆由罗科铎承担。
这一消息如同旋风一般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听闻此事,纷纷感到惊讶和好奇,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位王爷竟然公开征集酒豪,这实在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奇事。
然而,罗科铎的这一举动却触犯了清初一项重要的禁令就是“诸王不得结交外省督抚”。而罗科铎与外省督抚的这一联系,无疑是踩在了政策的红线之上。
朝中的御史们得知此事后,纷纷认为罗科铎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朝廷的规定,有结党营私之嫌。他们纷纷上书弹劾罗科铎。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关于罗科铎的弹劾之声不绝于耳。
当时康熙尚未亲政,实际掌权的是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当孝庄得知此事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深知罗科铎的为人,知道他并非是那种心怀不轨之人,但他的行为确实已经触犯了朝廷的底线。于是,孝庄传谕让罗科铎入宫面训。
罗科铎接到太后的传唤后,他深知自己这次可能闯下了大祸。当他来到太后的面前时,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恐惧,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诚恳地认错:“臣好酒,在朝在军无日废饮,幸不及乱,先帝不之禁…… 欲与天下善饮者一角酒力,愚昧不识大体,迹涉树党,愿伏重诛。”
当即罗科铎向孝庄详细地解释了自己的初衷,只是因为嗜酒,想要寻找酒中对手,并非有结党营私的意图。
孝庄看着跪在地上的罗科铎,心中既无奈又有些不忍。她深知罗科铎的忠诚和直率,知道他确实没有恶意,但他的行为又不能不加以惩戒。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孝庄最终只是训诫了罗科铎一番,然后令他回府思过。
这场因酒而起的风波,在孝庄的宽容处理下,终于得以平息。罗科铎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了教训,此后更加遵守朝廷规矩。
也许是太爱喝酒,导致身体出了问题,罗科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时就去世了,年仅43岁。这位在清朝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王爷,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罗科铎病逝后,康熙为他赐谥号为“比”,这个谥号在清朝历史上只他一人。在中国古代,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和总结,它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按照谥法,“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这两种解释看似矛盾,但结合罗科铎的生平,却有着独特的解读。
从“择善而从”的角度来看,罗科铎在军事生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清朝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治军方面,他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在为人处世方面,他性格温和,没有贵胄之气,能关心民间疾苦。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善的追求和践行,因此“择善而从”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品德和行为的肯定。
然而,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君有党”与罗科铎的那次全国征酒豪事件似乎又有着微妙的联系。虽然他本意并非结党营私,但他移文各省督抚征集酒豪的行为,确实触犯了朝廷的禁令,引起了御史们的弹劾,被怀疑有结党之嫌。这一事件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个不太光彩的印记,也使得“事君有党”这一解释在他的谥号中多了一层别样的意味。
除此之外,罗科铎一生嗜酒好斗,常与人比酒,这也是他人生中最为独特的一面。无论是在顺治家宴上以一人之力战胜四位王爷,还是平日里与他人的酒桌较量,他都展现出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较量的执着。“比”字恰好呼应了他酒坛争霸的人生特色,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写在最后
罗科铎是清朝历史上首位以酒量闻名的王爷,“酒王”这一称号让他在清朝酒文化的领域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
在清朝,饮酒是一种社交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表达。王公贵族们通过饮酒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通过饮酒来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罗科铎的豪饮,正是这种饮酒文化的一个缩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清朝酒文化的精髓。
从罗科铎为了寻找酒豪斗酒而触犯朝廷禁令,这也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对酒有着执着热爱的人,很多爱喝酒的人都会出现酗酒误事的缺点,而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嗜酒却并不酗酒。
在罗科铎的饮酒生涯中,从未因酒误事,也从未因酒失态。他的酒品得到了众人的认可,顺治、康熙父子两代皇帝和其他王公贵族都对他的酒品赞赏有加,因此罗科铎“酒王”的外号简直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