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历史名人“武训”。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的都是一个字“吃”。

有人的地方就有吃 ,人人愿意吃的美食就叫“名吃”,那些百年老店的食物就叫历史名吃。

自古以来,往往“名吃”都与“名人”密不可分。这能说在历史上,我们的古人就懂得借名人效应做广告的缘故吗?

关于这,笔者没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历史名吃“武豆沫”与千年奇丐历史名人“武训”的故事……

可谓是:“嚼历史名吃武豆沫,大快朵颐;聊历史名人武训,头头是道”!

周日无事,与朋友一起到周边乡镇游玩,寻味早餐,听说聊城市冠县柳林镇豆沫很好喝,我们就驱车奔向那里。

在镇上大隅首,有两家卖豆沫的,还有卖火烧的。我们在一家人多的豆沫摊边坐下,豆沫用红色的大瓦缸装盛,里面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豆沫是粥类的一种汤食,用小米、黄豆、芝麻、粉条、青菜等磨糊熬制而成,味道芬芳。感到惊异的是,火烧用带麸子的粗面、芝麻盐揉制而成后,都要放到秤上称一称,每个五两,锅下烧火用的是两三掐粗的房梁旧木。


这样的明火烙烤面食在城里是不可能的了,真是大快朵颐,眼界顿开。

柳林镇出过一个名人——清朝的武训,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吃饭时我们询问摊主是否知道武训的情况?一提武训,他来了兴趣,好像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他说,武训是我们镇上响当当的一个名人,是从清末、民国到建国初期在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人物,以乞丐之身建立三处义学,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他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有记载的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写入正史的人,被誉为平民教育家。他还有个外号叫“武豆沫”。我们好奇地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啊?他边收拾碗筷,边笑着说:他是一个乞丐,吃饭满嘴粘饭粒,说话黏黏糊糊,就像这豆沫一样呗,是他的诨名吧。他见我们对此感兴趣,又介绍武训纪念祠和武训的老家——武庄就在附近,值得一观,并告诉了大致的方位。


早餐后,我们先参观了武训纪念祠,之后又去武庄游览。在武训故居指示牌处,遇一头发花白的中年正在院中锄地,交谈中得知该人正是武训的四世孙,于是我们向他询问了一些其先祖的情况。他告诉我们,武训共姊妹七人,为家中老小,上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武训本没有后代,按当地习俗,他曾祖父过继给了武训,其本人就算是武训的后代了。

我们与其交谈时,了解武训相关的名字,鉴于有讳祖先,他不愿意谈及不雅的名称,我们理解其意。处于好奇,我们还是做了一番探究。

武训的名字有武七、武豆沫、武疙巴、义学症、义学正等不同称号。从地方风俗的角度讲,在旧时的鲁西乡村,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几个不同的名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小名。小名是出生时父母随意给起的名字,有的按先后顺序排行,叫大小、二小、三妮、四妮,有的叫石头、木头、狗蛋等,随意而起,仅是小孩的名称符号,以示区别。

男孩子起名排行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一个祖父同孙辈为顺序排行,女孩子不参与其中。一是依同父母姊妹弟兄的顺序来排名,“武七”之名即应是这样。

有的认为,武训是否行七并未坐实,而武训并不叫“武七”,这是知县郭春煦代拟的(黄清源《武训评传》)。这一说法不确,是对当地当时的情况了解不清造成的。武七之名按本地乡俗是顺理成章的,勿需做过深的究索,他的后代四世孙的说法即是最好的证明。

二是大名,也称大号。孩子出生一段时间或者上学时,按家中的辈分所取之名,名字由当地的名人或老师来取,上学读书或续写家谱时都用这个正式的名字。


武训亲弟兄仨,两个哥哥分别叫武谦、武让,都是“言字旁”,有谦让之意。武训就是他正式的名。有的认为武训是官方给他代起的名字,据黄清源、姜林祥《武训评传》考证,早在其母亲去世后,在祭祀父母的神主上即有“武训奉祀”字样,那时武训三十五岁,还在行乞,未建义学,尚不出名呢,可见武训应是本名。

有名望的人家除了给孩子起名外还有字。据载武训除姓名之外,另有字“蒙正”。很显然,像他这样一个没有地位的乞丐是不可能再有“字”的,“蒙正”应是后期官府或地方绅士为弘扬名声给其加上的。

三是诨名,也叫绰号、外号。是一个人在儿童或少年时代时,根据本人的一些特点,周围的人随意而取的,形象生动,别具特色,一般含有蔑视、调笑的意味。如脑袋长得不圆,叫偏头;一只腿残疾,叫瘸子等等,不一而论。在过去乡村,许多人流传的不是大号,而是外号。


“武豆沫”应是武训的绰号,他挨家行乞、沿街表演时嘴角粘连,星沫乱喷,说话嘟嘟囔囔,黏黏糊糊,据此乡人谐其名“豆沫”。另有人说,他还有外号叫“武疙巴”,疙巴是当地人对黏糊风干后形成的一种硬状物的叫法,行乞人身上常粘带这些东西,以此取名也属正常。豆沫、疙巴、义学症、义学正都属于他的外号,只是时间不同、取向不同罢了。这更多显示的是一种乡间习俗。


武训去世已百年有余,尽管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的“我讨饭,你行善,一心修个义学院”的善举,向为人们所称赞,所乐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应该属于后一种人吧。纵观古今,像武训这样以“千古奇丐”之名而流传于世的又有几人呢?若非唯二,还有谁唯一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偏乡僻壤觅味,睹物思人臆想,也是“白头乡人在,闲坐说豆沫,简语聊武训”吧。

《一知斋主》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