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小伙洪家光:技校毕业,39岁攻破西方绝密技术,被国家重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竟能获得大国工匠的称号。他就是洪家光只有专科学历的他,为什么能够和一众高学历专家一起,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呢?

洪家光

普通技工出身的洪家光,却攻破了西方绝密技术,洪家光究竟为国家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从一名普通技工到大国工匠,洪家光是如何做到的?

一、出身寒微、心怀大志

1979年12月,洪家光出生于沈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出生,让饱受生活重压的父母露出了为数不多的笑容。从小洪家光就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他的父母因为常年的劳累,也有着各种疾病。

懂事的洪家光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不愿父母再为自己的未来而操劳。洪家光从小聪慧,但家庭条件制约了他的求学之路。

初中毕业后,洪家光不愿再花费着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去求学,他想要早点进入社会工作,本来在学校成绩优异的他,毅然决定上一所技术学校。

90年代的技校,已经度过了它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在就业方面还是有所保障,不像现在的中专、技校,早已经成为了最为低端、不受待见的学历。洪家光能进入技校学习,他的父母也并没有感到多不满意,只是有些遗憾。

是家庭的贫困拖累了洪家光,以他的勤奋好学,上了高中以后一定能考上个不错的大学。洪家光却不这么想,他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对于劳动有着天然地亲近。更何况从技校毕业之后还能去当工人,挣得工资也比务农要多。

洪家光本就好学,尤其是对机械充满了兴趣,在认定了自己的未来方向后,在技校学习期间,洪家光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主动去图书馆翻阅各种书籍资料,自学关于机械的理论知识。

一旁的同学还大为不解,现在都是90年代了,工人早就不是铁饭碗的职位,大家都追求的是下海经商当老板,洪家光还傻乎乎地去钻研技术,难道想一辈子在工厂里当技工啊?

就在洪家光在技校求学这段时间,中国各地正经历着国企破产改制、工人大下岗的转型阵痛,尤其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东北,无数的工人被迫下岗,艰难求生。

工人,从过去的伟大和光荣,变为了今天受人鄙夷,这一变化的原因,与国家的经济制度转型分不开关系。

洪家光却不这么想。1999年,美国悍然轰炸我国南斯拉夫大使馆,三名记者不幸遇难。洪家光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的愤怒,只是在愤怒之余他却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时我国的航空技术并不发达,接遇难记者遗体回国的飞机,也是美国制造的。

这件事,表现出了当时我国的窘迫,面对美国肆无忌惮的欺辱,我们只能忍辱负重。也正是这件新中国的“国耻”事件,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图强,也改变了洪家光的人生走向。

洪家光只是个普通技校的学生,但他也知道国家的强盛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1999年,从技校毕业后,洪家光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分配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

刚进入车间的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天不停的轰鸣机器声,同时车间里的其他工人,像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干着只属于自己的工作。这种工作氛围让洪家光大为不喜,但面对那些不论是资历还是技术都比他更成熟的老师傅,洪家光也不能指责他们。

洪家光能做的就是勤学苦练,一到空闲时间,他就去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问题,在下班的时间,洪家光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动机理论上面去。

洪家光

洪家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的赞许,只是有些工友却不理解了,洪家光你这么卖力地工作,是能多挣几个钱?工厂又不是你家的,你这么上心干什么?

是啊,洪家光那么卖力地工作,究竟是图什么呢?

二、勤学苦练、刻苦钻研

洪家光从小就饱受生活的困苦,能进入国企当上一名工人,这已经给洪家光一家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洪家光本就对物质生活不太追求,国企发的工资足够他一家生活,再加上洪家光本就对机械感兴趣,这份繁重的工作对别人来说是负担,但对洪家光而言,这就是他的生活意义。

没有别的,就是喜欢,这就足够了。和发动机结下不解之缘的洪家光,此时却干着加工零件的重复工作。也难怪那些老员工看起来浑浑噩噩,因为重复枯燥的工作,早已经数十年如一日地将他们的激情耗干了。

洪家光

一个在工厂里加工零件的普通技工,还想制造发动机,简直是痴人说梦。但国外之所以能够垄断航空飞机的发动机技术,不就是从零件上开始的吗?如果连合格的发动机零件都制造不出来,何谈制造发动机呢?

2002年,洪家光已经在车间里工作三年了,这三年间,洪家光的勤奋好学证明了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工厂老师傅混熟后,这些有着多年技术经验的老师傅也对洪家光倾囊相授。

磨砺三年,洪家光等到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当时公司突然要求紧急加工出一批金刚石滚轮,这项加工技术的难度和技术含量都很高,这个任务只有车间里的刘永祥师傅能胜任,但不巧的是刘师傅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去看病了。

洪家光

眼看时间紧、任务重,公司的领导是急的团团转,完不成这次的任务,那将给公司造成严重的损失。这时洪家光站了出来,表示让我来试试。

洪家光虽然仅入职三年,但勤勉工作的态度领导也是看在眼里的,只是金刚石滚轮加工可不是一般技工能做到的,就连经验老到的老师傅,都不一定有十足的把握。考虑到洪家光平时的出色表现,厂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众人都怀疑洪家光能否成功,洪家光自己心里也没底。在经过一天的奋战后,洪家光交出了自己的产品,由于金刚石滚轮是发动机核心叶片所需要的修正工具,对精细程度有着极高的要求。

洪家光

经过检测发现,洪家光加工的金刚石滚轮没一个合格的,这着实有点打击到洪家光,但他并没有气馁。身边的老师傅看到洪家光还打算继续钻研金刚石滚轮的加工技术,于是劝他:“没有那金光钻,就别揽这瓷器活了,算了吧。”

在工作中,洪家光一向对老师傅十分敬重,听到他们劝自己放弃,洪家光一言不发,既没有争辩,也没有反驳。想要证明自己行,只有拿出合格的产品。

洪家光一头扎进了工作间,一连干了十天,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当洪家光拿出符合要求的金刚石滚轮后,那些曾经质疑他的人对洪家光只有佩服。

洪家光

除了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外,这十天时间洪家光还在思考如何改进加工技术。也正是这份对技术的钻研精神,让洪家光从一名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了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的专家。

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洪家光,相比于理论知识,他所掌握的实践技术才是最大的宝藏。车间里有许多藏龙卧虎的老师傅,洪家光每次遇到难题,就找他们请教,一来二去,洪家光兴起了拜师的念头。

和别人只跟着一个师傅学技术不同的,洪家光一下子拜了不少的师傅。车间里的张凤仪师傅当了40多年的车工了,他很喜欢这个爱钻研爱学习的小伙子。张凤仪叮嘱洪家光说:“发动机零部件都是十分精密的,就算是比头发丝还细的东西掉进去,就是场大灾难。”

除了跟张师傅学习外,洪家光还找到全国劳动模范孟宪新,想要拜他为师。只是孟宪新和洪家光并不在同一个车间,平时工作也很难见着,不过这可难不倒洪家光。

三、为国奉献、攻克难关

一连数十天,每到上班空闲时间,洪家光就跑到另一个车间,跟在孟宪新师傅的身后打下手,孟宪新看出来洪家光是真的想学技术,也没有藏私,反而很欣赏洪家光。孟宪新能从一名车工成为全国劳模,靠的也是这股对技术的钻研精神。

洪家光观察到,在做切削内螺纹的时候,普通的车工只能将车床工作速到开到600转每分钟,一旦快的话那就很容易打刀,而孟师傅有条不紊地操作起来,每分钟竟然能开到1200转,加工出来的产品更是严丝合缝。

这种神乎其神的操作实在是让洪家光震撼,也让洪家光深深感到,就算是普普通通的零件车工技术,也是大有可为,其中有着许多的门道需要他去探索实践。

车工是个靠经验不断堆积才能出成果的活儿,不是光看看理论就能加工出合格、精细的零件。洪家光跟在各位老师傅身后学到了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去实践,这样才能完全地掌握。

为了更好地磨练自己的技术,洪家光直接卷着被褥住进了车间,他白天在车间忙碌一天,晚上直接睡在车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轻的洪家光终于成为了车间里最优秀的技术人员。

谁说当一个工人,就没有大贡献呢?就在世人追名逐利的时候,洪家光在车间里、机床旁,踏踏实实地干着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直到有一天,洪家光蓦然回首,他竟然已经取得了无数的成绩。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而发动机叶片的修正就离不开金刚石滚轮,它的尺寸精度的要求达到了0.003mm内,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我国的金刚石滚轮研磨技术还比较落后,只能依靠从国外进口。

都说在高精尖科技上西方国家卡着我们的脖子,有谁能想到,一个微不足道的金刚石滚轮研磨技术,就成为了我国尚未攻克的难关。为了能够实现金刚石滚轮的自产,洪家光牵头成立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滚轮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团队。

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西方国家不会给我们提供一丁点的帮助,任何技术上的突破只有依靠我们的自己钻研。

西方国家掌握这项技术,不也是从无到有吗?既然外国人能做到,那中国人也能做到从无到有。理论知识不到位,那就学,机床不达标,那就是改良机床。终于通过5年的研究,洪家光的团队实现了金刚石滚轮研磨技术的突破。

从此中国人也能用上自己制造的金刚石滚轮了。在攻克了技术难关后,埋头苦干了十几年的洪家光,迎来了各类的荣誉。洪家光的刻苦钻研从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荣誉,而是希望在航工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国制造的大飞机,早日翱翔于蓝天。

洪家光

洪家光不好名利,但国家却不能辜负他的努力。凭借着这一技术的突破,洪家光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当洪家光和一众的专家教授站在同一领奖台上,有谁能说,工人是不光荣的呢?

2020年,洪家光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洪家光不爱坐办公室,依然奋战在生产一线,就像对洪家光倾囊相授的孟宪新一样,洪家光也当起了“师傅”,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一批的年轻人,这就是传承。

像洪家光这样愿意扎根在生产一线,为国家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正是中国崛起的前进的动力,只有劳动者的越来越高,中国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在洪家光自己看来,他一直都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努力罢了。

洪家光

如今的洪家光虽然名利双收、获奖无数,但他依然牢记自己的初心,一定要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生产的大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