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

周顗伯仁东晋时期伯仁,王敦王导,他们同朝为官,伯仁任尚书,王导任司空,王敦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王敦、王导属于亲哥俩,当时的晋元帝,在王敦看来比较亲信奸臣,王敦认为自己文韬武略一身的本领得不到展示,皇帝好像压根就没看见自己,反尔还倍受冷落。于是王敦就起兵造反了。从武汉很快就杀到了南京。这时有人进谏说灭了在南京的王氏家族,当时的王氏家族是名门望族,皇帝想了想没答应。

此时的王导还在朝中听说要灭王氏家族惊恐的不行不行的,向皇上痛哭流涕的说家门不幸出了王敦这个逆子,皇上明鉴呀,我可是忠臣呀!于是王导每天带着他的几十个家人天天跪在殿门外以表忠心。

一天,王导一家又在门外候着,这时周伯仁大摇大摆地从王导身前走过,准备面见皇上,王导赶紧起身求伯仁在皇上面前替自己求求情,可伯仁理都不理,直接一甩袖子进殿去了。伯仁见了皇上后就向皇上进谏说王导和王敦真的是不一样,王导对皇上决无二心,甚至自己替王导担保。皇上一听觉的也是,一时高兴就请伯仁喝酒,喝的东倒西歪的出来王导又迎上去想打探一下皇上能不能原谅他们一家老小,可伯仁似乎真的醉了,理都没理王导就摇摇晃晃的回家了。


可王导不知道、伯仁一回到家就起草奏章言辞凿凿的替王导开脱。这些伯仁都是私底下干的并没有告诉王导,妥妥的当了回幕后英雄。

话说王敦一路凯歌高奏的马上就要杀进南京城,皇上立马下令对王敦加官进爵,王敦一下子身居高位立马就开始了报复行为,杀的杀、贬的贬决不手软。但是对大才子伯仁的生死去留有些犹豫不决,于是王敦就问王导让伯仁做个三司可好?(司空、司马、司寇)昰当时的官职。王导不作声。王敦又说不做三司那做尚书令、尚书、仆射何如?王导又默默无语。王敦便说道,既然不配作官那就杀了吧!这时的王导还是如雕塑一般默默无语。伯仁临死之前一点都没有为自己辩解。做人做到问心无愧昂首挺胸决不为苟活而低头。伯仁死后王导在整理奏折时发现了伯仁写给皇上为自己说情的奏折字字珠玑,真情实感每一个字都如尖刀一般扎入王导的心上。王导终于明白伯仁外表表现出来的冷漠实则是在暗处默默地维护着自己,都是因为自己的无端揣测不憧伯仁的用心良苦,自己的小肚鸡肠毁了伯仁,伯仁真君子也!王导痛心疾首地哭喊道:我虽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