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河北行唐县上碑镇西北街村,各个大队的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浇灌土地。其中一个大队的队长高如意和一户人家合着用小毛驴抽水浇地,那户人家刚浇完,和高如意家交接好后,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小毛驴自己脱了缰绳,掉进田地边上的大口机井里了,等高如意火急火燎地叫人一块捞上来时,毛驴早淹死了。高如意只好到大队如实汇报,毛驴后来被大队剥了皮卖了肉。这次事件虽然损失了集体财产,但属无心之举,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60年代毛驴抽水
村民旧事重提,面对巨额赔偿,高如意想到了中央的老政委
时光如梭,三年时间很快过去,高如意一如既往守着一间土坯房,挣着工分,平凡勤劳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1966年,时值文革期间,有人旧事重提,说高如意弄死了驴,给扣上了”破坏集体财产“的帽子,需赔付给村集体几百元钱。高如意懂得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直言钱是没有,你们拿家里的东西折现吧。疯狂的村民不同意,说啥的都有,有人要扒房子,有人提议卖掉高如意结婚时的自行车,有人直接拉走喂养几个月大的小猪,简直是高把如意家挖地三尺,值钱的东西都被一扫而空,只剩下地上孤零零的17枚军功章无人问津。
水井
看着憔悴的妻子和3个哭啼的孩子,一脸冷漠的人群在自家进进出出,无奈的高如意央求外甥给自己的老政委写了一封信。高如意虽然是一位农民,但他知道自己的邓政委到了中央,说话肯定管用。信中他告诉老政委,小驴是怎么死的,大队是怎么说的,自己怎么没了办法,恳请老政委帮帮忙。
高如意年轻时照片
信发出去不久,高如意的媳妇李多姐一次碰见村干部,对方说,好啊,你家如意上告了,中央来信了,高家这才知道那封信有了回音。公社书记也亲自登门,说如意子,你钻牛角尖了,还值得给中央写信吗?很快县里派人来传达了中央首长”按天灾人祸处理“的指示。
高如过意渡了难关,但他隐瞒多年的身份也随之暴露了
1945年日本战败后,高如意就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成为了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二野16军的一名新兵,跟着部队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和国民党打仗,后来挺进大别山。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4月12日的渡江战役中,高如意所在的16军136团7连5班是先锋队,在枪林弹雨中,当时作为班长的高如意带着6名战友,摇着一艘名为“海州”号的木船,冲向长江南岸。船到江心,一颗炮弹在船边爆炸,一位战友当场牺牲,两名战友受伤,船工被炸晕,高如意左臂负伤。高如意和战士们摘下钢盔当浆,冒着敌人的炮火第一个过了江,登上了长江南岸,又迅速抢占了敌方的江防阵地,保障了主力顺利登陆,他们班被称为“第一快船”,全班荣立一等功,高如意也被称为“渡江第一人”,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
渡江战役
1950年10月1日,高如意作为第二野战军代表之一,出席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临别前,邓小平政委嘱咐他们:“你们参加群英会,代表二野去,一定不要居功自傲哦。”临别前还特意叮嘱他们到邯郸下车,给左权扫扫墓。他们真的去了,一人拿个笤帚把墓地扫了一遍。
随后,高如意随部队奔赴贵州剿匪,由于骁勇善战、冲锋陷阵,他的职务逐步升到了连长。抗美援朝时,作为红九连的连长,高如意毅然赴朝作战,三年后回国。
1955年36岁的高如意回国后,组织上本打算安置他转业到东北,还是个科长,可他拒绝了。他解释自己没什么文化,当年的东北可是工业重区,我一个门外汉能领导什么?比方你分配到汽车站,汽车坏了,开不走了,你一问三不知。我还不如复原呢,全国也解放了,朝鲜战场也平静了,我对国家尽完忠了,我得回家去尽孝了,家里还有七八十岁的老娘哪。首长拧不过他,就放他回去了,回到行唐后,高如意被安排到搬运站,当支部委员,在上碑这个站点上干活,习惯冲锋陷阵的他总是跟着大家伙扛大包,由于左胳膊上在渡江战役时遗留的弹片还没有取出来,后来就不想干了,回家种地去了。
随着县级乡镇领导的到访,高如意功臣的身份被解开了。村民翻箱倒柜出来的17枚军功章、周恩来的亲笔、朝鲜战场的留影、上世纪50年代群英会的相聚、国庆50周年的大合照等等终于拂去它们身上的尘土,照耀着功臣之家。
放平心态,有时也是一种境界
1968年5月,高如意左上肢肱骨部位疼痛,经检查,在上碑医院外科手术取出弹皮一枚。渡江作战中进入高如意左臂的炮弹皮被取出来,它在高如意体内整整待了20年,也深深折磨了英雄20年,更见证了共和国艰难进程的20年。
炮弹碎片
1999年,高如意作为河北省的两名代表之一,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国庆50周年招待会。老人穿上军装,戴上珍藏的军功章,精神抖擞地到了北京。在北京,他还见了50年没见的老战友。
高如意在北京照片
每当有人问道你手下当年的一个班长都当上了某军区司令员,而你还在农村过着平庸普通的生活,你羡慕人家吗?他往往只是一笑而过,也许只有上过战场、经历生死的人才明白世俗的评价对他来说已无关紧要了。
高如意的老伴和3个儿子都是在家务农,只有一个女儿当兵留在了北京,老两口住的还是高如意当年用复员费盖的老房子,3间房子不过二十多方米,只在十几年前翻新过一次。儿子们娶媳妇后分家另过,每年给父母交300斤的麦子。高如意从80年代开始享受民政部门发的补助,从8元,10元,12元一直涨到900多元的补助。两位老人经常一起拾柴,几乎天天和稀饭、烙大饼。“我这一辈子跟着他可没享什么福。”高如意老伴笑着说着。
2007年1月26日,高如意走完了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享年87岁。
一位勤恳平凡的农民因为走投无路写了一封信,揭开了他不平凡的前半生,他的英勇事件像拽开的毛线球一样,说不清道不完。动乱年代,他是一名无畏的英雄,上阵杀敌。和平年代,他是一位质朴的农民,兢兢业业。
国家不会忘记这些和平的缔造者们,无论他们现在身处何地,过着怎么平凡的生活,我们都不应该轻易抹掉他们前半生丰伟的功绩,应牢牢铭记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才换来的,永远怀念那些为和平付出鲜血的英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