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朝廷和洋人的事
鸦片战争因鸦片而起,禁烟是朝廷的事,民众基本没有响应。反而是反对禁烟,有的是贩烟者,有的是吸烟者,反对朝廷的禁烟。洋人认为鸦片本身是药,其他地方都没有问题,清朝人上瘾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与贩烟没什么关系。所以,朝廷和洋人打仗,百姓在围观;洋人打朝廷,百姓提供食物、做苦力,和洋人做生意。只要给钱,老百姓踊跃地和洋人做生意,卖东西给洋人。所以,英国人根本不缺物资来源。
当时尚没有形成国家观念
朝廷和百姓之间存在巨大的裂缝,削弱了中国的力量。西方人在早期扩张的时候,基本都是趁中国内部的分裂。明朝时期,朝廷围剿海盗,消灭了海上力量,西班牙、葡萄牙来到中国海岸的时候,中国的海上力量几乎没有。英国来到中国,2000-7000人的兵力入侵四亿人的大帝国,不仅仅依靠的是武器的先进,在他们看来,百姓是很欢迎他们的到来。
督教进入中国内地
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鸦片泛滥,成为公开合法的商品。洋教也从沿海进入内地,进入孔夫子的故乡。面对洋药,从上到下都喜欢。面对洋教,百姓也是极其反对。反对的理由大体是:对礼教秩序的冲击,儒教以孝为本,基督教只有上帝;对政治秩序的冲击,信教是假,把洋人作为为非作歹的后台是真,扰乱当地秩序;对经济的影响,传教士成为当地的特权人士,占有大量土地,包庇犯法之人,蔑视官府。
上下都反对洋教
洋药只是危害身体,洋教则冲击秩序,自然引起上下不满。百姓眼中的教堂、传教士,是官员大老爷也不敢惹的,特权的存在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于是教案不断发生,山东地区教案频发,其他省份教案频起。四川大足起义提出“顺清灭洋”,后来山东义和拳提出“扶清灭洋”。朝廷面对义和拳,既害怕又想利用,义和拳杀教民,烧教堂,洋人惹不起,但他们对洋人的仇视与朝廷是一样的。朝廷面对教案,软弱的朝廷对义和拳从剿杀到扶持。
义和团暴动导致的后果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民间社会力量与激进的民族主义开始生成,普通民众组成的义和团成为反抗洋人的主要力量,这在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朝廷在扶不扶的犹豫间,义和团已经成燎原之势,义和团进入北京城,奉旨灭洋。朝廷在洋人和义和拳之间,选择了义和拳,官军与义和拳一起阻击洋人。
朝廷6月招抚义和拳,7月向洋人宣战,8月仓皇出逃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