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诸葛亮为啥不投靠聪聪和孙权,却独爱一无所有的刘备?

【材料】

《资治通鉴》 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

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译文】

当初,琅邪国人诸葛亮寄居襄阳隆中,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当时人并不认可,只有颍川郡的徐庶与崔州平认为确是如此。崔州平是崔烈的儿子。

【解析】

一、诸葛亮想不想出山?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多人因此觉得诸葛亮本来是非常不想出山的。

只是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因为刘备的器重,所以才决定出山。

诚然,我以为在遇到刘备之前,诸葛亮是确实不想出山的,但这个不想不是真的不想,而是因为宁缺毋滥,未遇明主,所以不想出山。

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乐毅,之所以和庞统号称卧龙凤雏,其实都是想出山的表现,毕竟不打算卖产品的人,谁会去打广告呢?

在当时,一旦名气打出去,成了名士,成功吸引了君主的注意,受到征召,如果抗命不去,这是件很严重的事情,接不接受征召,可就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了。

比如说司马懿

晋书》: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又比如说韩暨

南阳韩暨避袁术之命,徙居山都山。刘表又辟之,遂遁居孱陵。表深恨之,暨惧,应命,除宜城长。

这个韩暨是韩王信的后代,为南阳豪族领袖,后来做到曹魏司徒,当初袁术盘踞南阳,本来他为了躲避袁术的征召,跑到刘表的地盘上,结果刘表又征召他出来做官,他又想跑。。。

所以说,在那个时代,如果真是不想出来做官的人,巴不得割据诸侯把自己当小透明看不见,又怎么会作死宣传自己呢?

所以我说,诸葛亮是想出来做官的。

二、诸葛亮的选择很多

要说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首先咱们就得看看诸葛亮有没有选择的余地,是不是没得选才跟着刘备。

其实诸葛亮的选择很多,诸葛珪生三子二女,大儿子诸葛瑾当过孙权的长史,后来转中司马,由张昭接任长史。

中司马其实就是中尉,孙权级别不够所以只能叫中司马,中尉是什么之前讲过很多遍了,不再赘述,这在东吴阵营是什么分量不言而喻。

然后就是诸葛亮自己,诸葛亮虽然自己在山里种田,但娶的老婆是荆州大腕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而黄承彦娶的是荆州豪族蔡讽的女儿。

习凿齿襄阳记》: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习凿齿是襄阳本地人,是东晋权臣桓温的主簿,习凿齿生于公元320年左右,三国280年结束,同时习凿齿还是东晋著名史学家。

蔡讽大女儿嫁给黄承彦,小女儿嫁给刘表,儿子蔡瑁统领荆州部队。也就是说,黄月英的母亲和刘表的老婆是姐妹,黄月英喊刘表姨父,喊蔡瑁舅舅。

有这一层关系在,诸葛亮在荆州顶级圈子里,是很说得上话的,这也是后来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能够帮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

再说诸葛亮的两个姐姐:

《襄阳记》:钦从祖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

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蒯祺是蒯越的侄子,庞山民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的侄子叫庞统,这些都是荆州豪族之间的联姻,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这琅琊诸葛氏是逃难来的荆州,怎么立刻就能和荆州世家豪强联姻?我以为主要还是诸葛瑾的原因,荆州豪强这是在下闲棋。

由于诸葛瑾是东吴集团原始股东级人物,而荆州又处于东吴上游,吴主有吞并之心,所以荆州集团提前搭好了关系。

他们在魏国想必也是如此作为,只是恰好琅琊诸葛氏这一路在汉末爆发了,所以见诸史册。

扯远了,不说了,够了,所以我说,诸葛亮其实选择很多的,并不是非刘备不可。

他既可以投奔江东的哥哥,也可以在姨父刘表手底下干活,情况不妙还可以跟着蔡家、蒯家当投降派投降曹操,仍不失下曹从事。

无论在东吴还是曹魏,假以时日,以武侯之才,仕途下限是郡守长官,上限则不可估量,司马懿此时还是个文学椽,要是孔明投了曹操,还有司马懿啥事?

三、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既然武侯这个时候这么多选择,为啥他偏偏抛开曹操、孙权这种大长腿高富帅不选,偏偏选刘备这个矮穷矬呢?

咱们先来说曹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自己也说了,曹操带甲百万,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可武侯为什么明明知道打不过,却不加入呢?

我推测,诸葛亮之所以不投曹操,主要还是因为徐州大屠杀,193年的时候曹操新收编了百万黄巾人口。

为了获得财富和生存空间以及释放阶级矛盾,进攻徐州的时候按不住部队,把徐州北部给屠了,而武侯正是徐州北部的琅琊国人。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对没错,就是曹操他爹带着金银细软避难的琅琊国。武侯是181年的人,徐州大屠杀发生在193年,十二三岁的诸葛亮,是见过曹操和黄巾军这种为祸乡里的罪行的。

再有一个就是诸葛玄的事情,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为泰山郡丞,早死。发生徐州大屠杀以后,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兄弟姐妹们逃难到庐江

再后来就是年龄稍大的诸葛瑾独自到江东发展,而诸葛玄则接受了袁术的征召,为袁术委任的豫章太守。

197年,骷髅王袁术悍然称帝,招致举国骂名,诸葛玄由于遇人不淑,瞬间就成了伪太守,于是诸葛玄便又投靠了刘表。

诸葛亮这些小娃娃们去荆州应该也就是这个时候,投靠不是嘴上说的,总得交人质吧?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其实是在荆州当人质的。

与此同时,听说民情汹涌,曹操也以汉献帝的名义派了一个豫章太守来接管豫章郡,这个人叫朱皓,他的父亲是剿灭黄巾起义的三大中郎将之一的朱儁

然后,就是豫章郡的真假美猴王之战了,朱皓是朝廷委任的豫章太守,诸葛玄是刘表委任的豫章太守,两个衙门治理一个地方,自然是一山不容二虎。

最终,诸葛玄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落败,兵败被杀。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西城居民叛乱,杀诸葛玄,斩其首级送与刘繇

这个刘繇,就是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了。

综上所述,对于诸葛亮来说,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亲眼所见老家被曹操屠得泗水为之不留,带着自己逃难出来的叔叔诸葛玄有因为和曹操对抗而死,如果是我,我也打死不会投靠曹操。

虽然曹操屠徐州有自己的理由而难处,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从感性出发,少年的阴影,至亲的横死。

任何圣母的理由与借口都不能抚平武侯心中的创伤,即使理性上可以理解,情感上也是完全接受不了的。

所以诸葛亮即使知道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却偏要与之争锋,因为他不可能摧眉折腰服从曹操,认贼做主。

再说孙权,孙权对于诸葛亮,可以说是柴桑一见误终生,此后几次三番地怂恿诸葛瑾为自己挖墙脚,然而,诸葛亮对于孙权,态度却是明确拒绝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张子布(张昭)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

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为什么诸葛亮说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东吴的体制问题,前面我们在孙权永不倒这篇文章中讲过了,孙权为了团结组织成员,主动地让渡利益,以至于东吴内部山头林立,既得利益集团牢不可破。

孙权就是这些山头中最大的山头,类似于周天子的江东共祖。而诸葛亮崇尚的却是法家治国,举国体制,利出一孔。

像孙权这种利益派系连根错节的组织形态,想要改革干大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具体可以参考周悼王时代赴楚的吴起。

正是因为这种山头林立、豪强派系盘根错节,导致了东吴力量难往一处使,所以当面临赤壁之战这样的强大外部威胁的时候可以形成合力,但打进攻战却是外战外行,铸就了合肥城下孙十万的丰功伟绩。

因为如果曹操灭了东吴,那这些山头利益是没办法再存续的,所以各派系暂时可以暂时放弃成见一致对外。

但要说打进攻战,那众人的积极性就不高了,因为古代利益以人口和土地为中心。

你孙权打下了合肥,而各个山头的势力分布在吴国各地,有些可以分一杯羹,有些鞭长莫及,你说大家怎么分?分不到好处的自然是出工不出力,以保存实力。

这就是诸葛亮说的孙权能贤亮不能尽亮的本质原因,就算是诸葛亮,放到这种政治氛围里面,也是难以破局。

要是诸葛亮强行当孤臣改革破局,激化了矛盾,搞不好就成了孙权祭献安抚利益集团的祭品了,如晁错那样。

更重要的是,保证东吴利益集团的政治利益,本就是孙权和曹操抗衡的路线,把山头都平了,人家得不到好处干嘛要跟孙权?干嘛不跟曹操?要是诸葛亮在东吴这么干,孙权第一个不放过他。

综上所述,诸葛亮并不想投曹操和孙权,那么,给别人打了半辈子工的刘备这边就是不一样,此时的刘备虽然落魄,但早已经以枭雄之姿名扬四海。

且为东汉皇族苗裔,又有长者的信义,当曹操在屠徐州的时候,保卫徐州的正是刘备: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亦或是家乡遭屠逃难的诸葛亮,也曾经路过小沛,和马背上的刘备擦肩而过,夕阳的逆光,将刘备的形象投射到少年诸葛亮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吧。

综上所述,卧龙出山,除了刘备,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因此,诸葛亮决定终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卧龙终于决定出山了。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