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无愧炎黄子孙的民族心


他幼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铁路专业时, 品德优良, 学习成绩优秀;他打破了当时西方人“能修建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狂言, 主持和率领中国人修建了京张铁路及其他许多铁路;他为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立下了很多规章制度, 为我国的铁路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他就是周恩来总理赞扬的“中国人的光荣”、祖籍江西婺源的我国铁路事业奠基人——詹天佑。前不久, 笔者有幸参观了位于北京郊区八达岭长城的詹天佑纪念馆及与之不远的青龙桥火车站, 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留美学习品学双馨

1861年4月26日, 詹天佑出生在广州府南海县 (今属广东省广州市) 西门外。在他出生前100年, 即1761年, 他的曾祖父詹万榜带着家眷离开现今的江西省婺源县, 移居到广州府南海县, 经营茶叶生意。詹天佑幼时上过私塾。1872年8月, 只有11岁的他和另外29名幼童, 被清政府首批派往美国留学。1878年, 他以在美国纽哈芬希尔豪斯高中毕业第二名的出色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不论在家乡还是在美国, 他学习都十分努力, 成绩非常优秀。1881年6月, 他从耶鲁大学毕业, 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证书上这样写道:“詹天佑是获得大学学位荣誉的第一流考生, 被光荣地授予哲学学士名衔;并按惯例得到凡升为学士者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声誉。”尽管留学生们克服各种困难学习美国先进的科技知识, 但由于清政府采取闭关自守政策, 决定撤回留美学生。当时, 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对詹天佑等人予以高度评价, 并盛情挽留。在当时的留美中国学生中, 詹天佑无疑是佼佼者, 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只有两人, 一个是詹天佑, 另一个是后来成为外交官的欧阳赓。虽然如此, 由于清政府的坚持, 詹天佑等人不得不于1881年夏季提前回到国内。


修建铁路贡献巨大

在詹天佑的修筑铁路生涯中, 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他统率和指挥中国人自主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这条铁路是中俄重要的贸易通道, 也是我国内地的交通要道。1905年10月开工至1909年9月全线通车的京张铁路起自北京丰台柳村, 居庸关、八达岭、沙城、宣化至张家口, 全长201.2公里。修建难点在沟壑纵横且坡度大的关沟段 (南口至岔道城) 开挖八达岭等地的隧道。当时西方国家一些人纷纷攻击詹天佑“狂妄自大”“自不量力”。詹天佑不顾这种讽刺干扰, 说:“我国地大物博, 而于一路之工, 必须借重外人, 引以为耻!”为了克服关沟段的大坡道, 他在青龙桥以西巧妙地设计了“人”字形折返爬坡路线 (在工程学上也叫“之”字形路线) , 列车从北京出发, 两台机车前拉后推, 青龙桥车站起车头变车尾, 车尾变车头, 出发穿过八达岭隧道到达张家口, 通过延长线路长度降低了坡度, 解决了列车穿越关沟段越岭的难题。他采用直井法和炸药施工等方法, 开通了居庸关隧道 (长366.98米) 、八达岭隧道 (长1091.18米) 、五桂头隧道 (长45.72米) 、石佛寺隧道 (长141.12米) 。为了节约向国外购置钢梁的费用, 自南口至八达岭的20座桥梁中, 有13座为混凝土拱桥, 耐用至今。当时封建习俗的影响和封建势力的盘踞也是修筑京张铁路和其他铁路的障碍。铁路修建时, 因居民迷信太深, 每进一村, 迁一坟, 必生风波;而经过有权有势者所有的托地, 遇到的干扰更为严重, 要停工久候。詹天佑率领员工千方百计协商劝说, 克服障碍, 才能继续开工。

经过重重艰难, 詹天佑不仅提前两年完成了修建京张铁路的任务, 而且节约经费约29万银两, 其修建成本是当时全国同级铁路中最低的。京张铁路的胜利建成, 振奋了民族精神, 推动了各省自筑铁路事业的发展。河北、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先后邀请詹天佑主持修筑商办铁路。他在负责张绥铁路修筑的同时, 应河南省之约, 担任河南省商办洛潼铁路工程顾问;应四川省邀请, 担任四川商办川汉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应广东省推选, 担任广东商办粤汉公司总理兼总工程师。他在四条铁路线上, 同时兼任六职。从1909年至1911年, 是他继京张铁路建成后, 为国家筑路异常繁忙的时期。他的足迹遍及黄河南北、大江两岸。


重视标准风范感人

詹天佑非常重视铁路工程的标准化。他主持编制的京张铁路标准图, 包括京张铁路桥涵、轨道、线路、山洞、机车库、水塔水鹤、房屋、客车、车辆限界等49项标准, 是我国第一套铁路工程标准图。他利用担任清政府商部路务议员、邮传部路务议员、邮传部二等顾问官、京张铁路总办和民国政府交通部首任技监等职务, 对我国铁路的轨道宽狭、桥梁承受压力轻重、穿洞中空大小、车辆顶盘高宽、挂钩式样、轨道和桥梁及路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选用等都规定了细致明确的标准。1901年, 詹天佑被派往江西督促修筑萍醴铁路 (江西萍乡至湖南醴陵) 时, 坚持使用标准轨距4英尺8英寸即1.435米, 这为以后我国采用标准轨距形成铁路干线网打下了基础。

虽然在铁路建设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担任了清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些官职, 但詹天佑毫不自满, 平时总是谦虚待人。有人来访, 不论官民, 他都亲自到家门口相迎相送。1906年修筑京张铁路时, 担任总工程师的詹天佑在八达岭的石佛寺村内租了一处民房, 作为指挥修建铁路的住所。房主姬老汉认为詹天佑见识多, 喜得孙子时对詹天佑说:“您老见识多, 学问大, 请给我的孙子起个名字吧。”詹天佑立刻答应下来, 经过一番思虑, 说:“叫云山吧, 意为仰望白云, 俯览群山, 欣赏关沟美景。”大家都认为这个名字好。一天中午, 詹天佑看到姬老汉锄地, 汗流满面, 问道:“锄地辛苦, 为什么不买头母牛?有头母牛既能耕地, 又能生小牛。”姬老汉说:“您老虽不干农活, 可说话在行。但家里哪有钱买牛啊!”詹天佑立刻掏出一些银圆, 说:“这些银圆就送给你买牛吧!”姬老汉十分感谢。此后, 他的家景越来越好, 后代中还出了一位有名的中医。20世纪80年代, 姬云山去世前一再对家人说:“永远不要忘了詹公天佑啊!”


创建学会培养青年

清朝末年, 为了共同探讨研究工程学术, 发展工程事业,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都以为应该成立工程师学会, 但因人力物力条件不具备而没有实现。辛亥革命以后, 担任广东省商办铁路总理的詹天佑于1912年2月在广州创立了广东中华工程师会, 并被推选为会长。随后, 该会与上海工学会、上海路工同人共进会联合组成中华工程师会 (1915年7月改为中华工程师学会) , 詹天佑仍被选为会长。中华工程师学会为学术团体, 在草拟的30条简章内规定有8个专业:土木、水力、机械、电机、采矿、冶金、兵工、造船。以后又发展增加了窑业、染织、应用化学、航空等4个专业, 这12个专业, 已基本囊括了我国早期工程事业的专业范围。1916年, 詹天佑在学会第四届常年大会上发表书面致词说:“本会宗旨既在发达工程事业, 增进社会幸福, 则不可不察时势之所趋, 以求利国利民之策。我国矿产素丰, 利源未辟;轮舰军械, 仰给外人。交通不便, 急须多兴路工;制造未精, 允宜广立机厂。凡此数端, 皆根据于工程学术。本会亟应切实研究, 冀有所贡献于国家, 而立富强之基础。”学会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并出版了书籍和会报。书籍包括詹天佑编著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及总干事赵世瑄编著的《道路工学》《实用曲线测设法》等。

詹天佑认为, 发展我国的工程事业最重要的是培养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他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和其他铁路的事务中, 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严格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 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他发表题为《敬告青年工学家》的文章, 希望青年们能做到:一、精研学术以资发明;二、崇尚道德而高人格;三、循序以进, 毋越范围;四、筹画须详, 临事以慎。

为了鼓励青年工程技术人员重视著述, 詹天佑提倡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 亲自制定了有14条条文的征文条例, 开展了征文活动。逐月发行的《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刊登了包括詹天佑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摘登、副会长陈西林的《赣粤路线所经地方说略》、副会长吴健被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的演说和名誉会长张謇的《请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呈文》《河海工程养成所之简章》等许多参赛获奖作品。中华工程师会中有不少优秀人员, 张謇便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曾任全国水利总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也刊登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例如《钢枕功用说》一文认为, 钢枕虽然比木枕更贵, 但前者可三十年一换, 而后者三年就要换, 所以实际上钢枕比木枕更便宜。随后, 钢枕在铁路修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


鞠躬尽瘁后世不忘

1919年年初, 时任中华民国交通部技监、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的詹天佑不顾身患严重痢疾奉命代表中国前往哈尔滨及海参崴出席国际监管远东铁路会议。远东铁路是指当时中俄合办的西伯利亚铁路及中 (国) 东 (方) 铁路 (原名东清铁路, 即东方大清国铁路) 。国际监管是美、英、法、意、日等国联合, 趁俄国1917年爆发革命之机, 以护路为名行夺取沿线中国领土之实的行动。詹天佑以坚定的态度、敏捷的思维、对铁路业务和技术问题的深刻了解, 尤其是他待人接物的正直作风获得了美国著名工程学家、国际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技术部主任斯蒂文等人的敬重和支持, 取得了中国军队对中东铁路的护路权, 粉碎了日本企图从护路权下手, 派兵占领中东铁路沿线的中国领土进而侵略中国的野心。

1919年4月24日, 詹天佑因日夜过度劳累和身患严重痢疾致心力衰竭在武汉汉口去世, 享年58岁。消息传来, 举国震惊。不少知名人士纷纷致电或作诗表示悼念。他曾工作过的北京、汉口、天津、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 都进行了公祭哀悼。1919年4月28日, 汉粤川铁路湘鄂线局长颜德庆和525位同仁在沉痛哀悼詹天佑的同时, 呈文给民国政府交通部, 要求为詹天佑铸像立祠。接着, 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邝孙谋、京绥铁路同仁会会长丁士源率领所属, 也呈文要求在八达岭建立詹天佑铜像。1922年, 在京张铁路八达岭青龙桥火车站, 詹天佑铜像建成。

20世纪50年代, 时任中国科协主席、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纪念詹天佑的大会上说:“詹天佑先生以他努力奋斗的成就, 展示了中国人的创造能力, 为当时深受列强侵略歧视的中国人, 大大地出了一口气, 振奋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一评价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