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延安的陈赓被整风负责人康生批评,康生说:“如果当年你把蒋介石毙了,共产党也不会有今天的困境。”
好端端的,康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原来当时陈赓刚好从前线回到延安,因为性格好朋友多,所以很多战友有空的时候都会来找陈赓聊天,而当天几人恰好聊到了早年间陈赓救蒋介石的事情,好巧不巧康生路过听到了,便有了这么一出。
康生的职务是整风负责人,身份比较敏感,大家有时见到他都是绕着走,没想到康生听到众人的议论,当场质问陈赓。
面对康生的刁难,陈赓深知,要是回答不好会很麻烦,于是他沉思片刻,给出了一个堪称教科书式的回答,这个回答让在场的人拍手叫好,让康生悻悻而去。
那么陈赓是如何回答的呢?
陈赓(中)
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的陈赓,家庭条件很好,祖父是湘军将领,因为是将门之家,陈赓从小就有一份侠义心肠,再加上家里一直以来的优良家风,所以他从来不会仗着自己是少爷就欺负家里的下人。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陈赓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他却一直想要跟祖父一样,在沙场上驰骋,而不是在家做个“无用书生”。最终,陈赓与父亲的矛盾在14岁的那场包办婚姻中彻底爆发。
被新思想洗礼的陈赓崇尚婚姻自由,而父亲却还是老旧思想,再加上父亲想让他好好读书,与陈赓的梦想相悖,所以陈赓借此机会离家出走,以表决心。
陈赓
从未踏足过社会的陈赓出了远门,将带出来的钱花完后陷入了困境,从小生活殷实的他没有工作经验,再不找到糊口之计就只能狼狈回家了。
在这走投无路之时,陈赓发现前方有一个部队正在招兵,上前一问原来是湘军,这让他乐开了花,因为这不仅能实现 “弃笔从戎”的心愿,还能解决当下的温饱问题,陈赓想都没想就报了名。
然而这个被陈赓当成实现梦想的地方,却有着一套腐败的管理体系,就拿军饷这个事情来说,底层士兵是最可怜的,因为军饷从上面发下来后,要经过一层层的剥削,最后士兵拿到手的不过是几个歪瓜裂枣。
有些士兵为了能够多拿点,就拼命地拍连长马屁,而这一幕在陈赓看来是不齿的,所以连长非常不喜欢陈赓,这也直接导致了他整整一年都没有拿到过军饷。
湘军的概述图
后来在一连连长彭德怀的鼓励下,陈赓鼓起勇气去闹饷,结果钱没要到,还险些遭到了连长的报复,原本说会为陈赓撑腰的彭德怀,也因处决了地主恶霸被通缉逃走了,无奈之下,陈赓只好离开湘军。
而这次离开,反而成为了陈赓的人生转折点。1922年毛主席在长沙创立了自修大学,陈赓闻讯前来报名,并在12月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陈赓与蒋介石之间的纠葛,始于1924年黄埔军校的入学面试。
当时蒋介石是学校的校长,因为是第一期招生,所以亲自参加了评审。期间陈赓的经历以及脸上蓬勃的朝气都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作为校长的蒋介石,在陈赓心中的形象非常高大,当时两人的关系处于相互欣赏的阶段。入学之后的陈赓表现很优异,蒋介石将他视为得意门生,此时的蒋介石还不知道,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得意门生就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早在孙中山还在世的时候,原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就被军阀收买,并带领军队对广州革命政府发起进攻,当时作为连长的陈赓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由于没有斩草除根,遗留下来的陈炯明部到处集结人员,并最终投奔到了许崇智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开启了夺权之路。为了实现独裁的目标,他设计将自己的结拜兄弟许崇智逼离广州,而这件事也成了陈炯明实现反扑的最好机会。
在准备妥当后,陈炯明率部对广州发起猛烈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根基尚且不稳的蒋介石必须正面迎战,在经过研究后,第二次东征进入部署阶段。
陈炯明
这次东征蒋介石总共投入了3万的兵力,而这3万人又被兵分三路挺进。陈赓在此次作战中负责蒋介石的安全总指挥工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蒋介石是非常重视且信任陈赓的,不然也不会让其担任自己的贴身护卫。
然而,战事打响没多久就出现了危机,谭曙卿领导的第三师正面遭遇了陈炯明的主力部队--林虎部。而第三师无论是师长的指挥能力,还是士兵们的作战能力都是非常一般的,所以很快就处于下风。
最要命的是第三师的位置与总指挥部离得相当近,而其他纵队也已经走得比较远了,这就意味着,如果第三师被击败,那么蒋介石所在的总指挥部,将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任何的支援。
随着战事的进程加快,第三师已然溃不成军,现在连同总指挥部在内都被林虎部给包围了,蒋介石深知此时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他叫来陈赓,让他去给谭曙卿下死命令,不允许撤退。
谭曙卿在接到命令后进行了新一轮的对抗,却在片刻之间被林虎部给打了回来,对谭曙卿失望的蒋介石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了陈赓的身上。
在蒋介石的临危授命下,陈赓担任了第三师的代理师长,然而就在他再次返回战场,准备组织逃跑的战士继续作战时,却根本没有人听他的指挥,于是陈赓只好悻悻地回到总指挥部。
看到陈赓回来,再听着外面的炮火声,蒋介石心里泛起一阵恐慌,他有了逃跑的想法,但是却碍于面子迟迟不肯下撤退的命令,甚至还放言道:“现如今我只有自杀以成仁了。”
在一旁的陈赓听到此话后,立马意识到蒋介石现在最需要有人给他一个撤退的台阶。于是陈赓劝说道:
“校长,我们只不过损失了一个师而已,而且这个师是旧粤军改编的,不是黄埔军校出来的,我们先撤退,再跟他们打。”
显然,蒋介石对陈赓的这个台阶非常满意,于是放弃了自杀的想法,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已经被吓得双腿发软,根本没有办法跑路,看着越来越近的敌人,陈赓只好将他背起,一路狂奔到了琴江边,并将其护送过了江。
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对陈赓越发亲近了,甚至直言陈赓就是黄埔精神,还将其调入自己的侍从室做参谋。
然而,蒋介石的反共之路与身为共产党人的陈赓注定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蒋介石对陈赓的共产党员身份也颇有忌讳,甚至立下了不让其带兵的规矩。
认清现实的陈赓将自己的情况与周恩来做了汇报,随后便向蒋介石提出回家探亲。蒋介石深知此次分别下次再见可能就是敌人了,不过鉴于当初的救命之恩,他还是批了假并给了路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起了“反革命政变”,与共产党决裂,自此陈赓与蒋介石分道扬镳,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共产党的革命道路。
对此蒋介石也曾多次表示过惋惜,甚至在后来国民党特务将陈赓抓获后,蒋介石还亲自出面劝他“弃暗投明”。
只是无论多么诱人的条件都被陈赓坚定地拒绝了,此时的两人已经是典型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经过多次的碰壁后蒋介石最终也放弃了,并迫于宋庆龄等人的压力将陈赓释放。
陈赓
在后来的革命中,陈赓一如既往地忠于人民忠于党,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立下赫赫战功,他带领的386旅甚至被美国卡尔逊上校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旅”。
康生对陈赓的质问其实本身就非常不合适,然而在面对对方别有用心的话语时,陈赓只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
“我要杀了蒋介石,那他不就跟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我反倒成了反革命了。”
陈赓的话打破了僵局,而且也说得有理有据,毕竟当时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蒋介石并没有在明面上进行反共,他于情于理都没有理由将其杀害。
康生
显然,康生是想让陈赓陷入难堪的境地,然而陈赓幽默的回答不仅展示了他的高情商,还体现了乐观大度的性格优点,此等胸襟真不愧是开国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