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舞台作战场,话剧当武器,是闽南话剧运动的先驱 | 红色文物里的福建印记(78)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馆藏有一本“1936年芗潮剧社领导人柯联魁烈士的英文笔记本”,长16.5厘米,宽10厘米,英文字迹清晰,书写端正优美,为国家二级文物

成立剧社,文艺救国

芗潮剧社成立于1934年4月,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一个公开的革命群众业余文艺团体,由一批年轻的共产党员柯联魁、胡大机等具体组织和领导。芗潮剧社成立之初,就在《商音日报》出版“芗潮周刊”,提出《社语》宣言:“……我们觉得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目前,戏剧是组织教育大众的最直接的工具,一切文化工作者和剧运者应该更加紧地运用这一工具来完成救亡的任务”,为漳州话剧运动指明了方向。

芗潮剧社的徽章

身兼三职,佳作不断

柯联魁,早年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三高中,1929年秋进入上海戏剧学校学习,对话剧的表演、导演以及化装、舞台美术都很有钻研。党委派他领导芗潮剧社工作。他发挥自己的专长,既是编剧,也是导演,又是演员。还经常为社员上理论课、技术课,团结教育社员,以进步的、革命的话剧为武器,唤起民众振作精神,掀起抗敌救亡运动。

柯联魁先后导演过田汉的《战友》、法国剧本《油漆未干》、俄国果戈里的《巡按使》等十几个剧目;创作了《女人》《小英雄》《仁丹》《抓汉奸》《艺术家的爱》等剧本。

1937年1月,柯联魁、黄浪舟合编合导的芗潮剧社首创户外剧《仁丹》在漳州中山公园上演,刻画一个深受日本奴化的日籍台湾浪人猖獗的形象。剧情生动,演员表演逼真,当看到汉奸搞破坏活动时,部分情绪激动的观众甚至冲了上去要揪打演员,一个断臂的残疾军人还拔出手枪要打,演员在军警的掩护下才得以脱身。

漳州芗潮剧社1937年2月赴厦门公演时合影

舍生取义,精神不死

1937年后,芗潮剧社开始走上街头,走出漳州,深入到农村演出,他们用编演方言街头剧、编唱救亡弹词皮影戏等通俗易懂的形式,使闽南广大群众融入到抗日救亡的高昂氛围中,引领了闽南话剧运动的潮流。从此话剧这一文明新戏渐渐为漳州及闽南民众所接受。

柯联魁使用的漳州各界抗敌后援会出入证

(国家三级文物)

1938年,厦门失守沦陷。漳州毗邻厦门,成为抗战前线。芗潮社员上街演讲、教唱抗日歌,开展募捐、慰劳抗日将士、参加防空救护,和人民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也引起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的仇恨。

1938年6月5号夜,柯联魁刚从南靖回到漳州住所,突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包围,他面无惧色地抗议说:“我是一个爱国青年,从来没有做过坏事,干的是抗日救国,难道这也犯法了吗?”敌人理屈词穷,对他下了毒手。牺牲时,柯联魁年仅二十八岁。接着,国民党反动派下令解散芗潮剧社,这支光荣战斗了四年半的话剧队伍,被迫停止活动。

芗潮剧社领导人柯联魁烈士的学习笔记本

(国家二级文物)

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对抗日进步力量进行疯狂的屠杀和镇压,但革命的烈火却越烧越旺。芗潮剧社社员彭冲、陈虹、骆平等二十多人先后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剧社被迫解散后,许多剧社成员辗转到龙岩、长汀工作,在那里参加“西蒙剧团”、“铁流”球队,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福建新闻广播•福建之声联合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共同推出百集历史印象志

《红色文物里的福建印记》

它们,寂静无声

却记录着忠诚和信仰

它们,沧桑斑驳

却烙刻着初心与使命

倾听红色文物故事

重温先烈奋斗足迹

文物无言 历史有声

1 END

1

监制 :赵林 阮怡

顾问: 钟健英

编辑 :孙世庆

播音 :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