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对他赞赏有加,写诗这样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同志也引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他。
晚年叶剑英
他曾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主要将领,但他看出了国民党内部的腐朽与颓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党的队伍之中,从此忠心追随毛泽东,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首。
他就是叶剑英元帅,为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一生经历过荣耀,也经历过动荡,很多人说叶剑英元帅可胜十万雄兵,他注定会千古流芳。
1897年4月28日,一个孩子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商人家庭,父母亲给他取名叶宜伟。他出生在中国最为动荡的时期,内忧外患,四分五裂,内部的腐朽与外部的入侵,让这个国家千疮百孔。
一个孩子的啼哭声并不能唤醒一个沉睡的中国,但这个孩子却注定非同凡响,他5岁进入私塾读书,在校期间表现优秀。毕竟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担心过太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将鲜血洒入脚下的土地,用滚烫的热血来试图唤醒这个沉睡的祖国。
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我们有理由相信,叶剑英也会如同他的老乡一样,走出一条完全不同寻常的救亡之路,事实也就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少年时期的叶剑英已立下了鸿鹄之志,满腔热血等待一个释放的契机,19岁的时候他前往马来西亚工作,但一心还是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山河破碎,他的心中自然是万分悲壮,但他知道他一人注定救不了这个国家,要想救国,他必须要寻找同样的知己志士。
他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新中国最为知名的儒将,他虽没有带兵打仗,但是出谋划策,排兵布阵,在新中国的将领之中,他可以说的上第一。
1917年,20岁的叶剑英进入了云南讲武堂,那时候的少年已成长出一生的蓬勃正气,正在寻求志同道合之人,云南讲武堂可以说是叶剑英的起点了,那时候的少年并没有寻求到自己的救亡之路,但一切都等待着他去探寻。
在云南讲武堂毕业不久之后,他遇到了孙中山,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
后来听说到国民党要筹办一所军校的想法。少年带着一腔热血参与了筹办黄埔军校,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成为了中国近代无数爱国将领的诞生之地,培养了不少带兵打仗的人才。
黄埔军校筹办好之后,叶剑英在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少年意气风发,然而一切都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1919年辛亥革命爆发,原本以为这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没想到革命的成果却被袁世凯偷了去,或许那个时候他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他在寻找一个真正能救祖国的人,真正能救祖国的组织。
在出师北伐期间,也就是1926年叶剑英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师长,7月9日,第2师在广东省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面对着台下的兵士,他用坚定的声音为他们立下了规矩。
“不要钱,爱百姓,不怕死”这不仅仅是叶剑英在誓师大会上喊出的一句口号,更是叶剑英带领的第二师一直坚持着的事情。
后来担任第四军参谋长。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听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消息,那时候的他虽然不是共产党人,与共产党员也没有直接联系,但他还是密切关注着中国共产党的动向,在某一刻他心中一个点被激荡了,他觉得这才是真正能救祖国的党派。
当年在吉安县做地下工作的吴安富同志,回忆起叶剑英将军的时候,这样说道:“他那时才三十岁,高高的个头,瘦条条,白白净净的面孔,不大穿军服,经常穿一身中山装。人很帅,也很威风。他的卫队,每人都带着二十响驳壳枪。但他为人和蔼可亲,思想进步,是个左派。”
那时候他在国民党内部担任要职,无论是第2师的师长还是第四军的参谋长,都干得风生水起,深得蒋介石的喜欢。那时候的他仕途一片坦荡,但他本人却并不为此感到自豪,甚至有些担忧。
因为身处高位,所以能轻易看见高位的腐朽。因为从军打仗,所以能看到黎民的颠沛流离与百姓的苦难。心中所想不能实现,内心也是一片苦闷,哪怕身在高位,哪怕有权有势,内心也不会太过开心。
那个时候的叶剑英还是徘徊的,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他是深受蒋介石喜欢和重视的。在反复徘徊之后,最终还他还是拉起了反蒋的大旗。
或许是西安事变让他感受到了蒋介石的懦弱,或许是他再也忍受不了国民党内部高层的乌烟瘴气,或许是心中那一腔少年热血仍旧激荡着,在他准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从此国民党的荣华富贵再也与他无关。
毛主席和叶剑英
从上万元的月薪的军官到一贫如洗的革命党人,当时他的同僚们都觉得他疯了,但是他却笑得云淡风轻,他放弃的是眼前的利益,为的是中华民族整个民族的利益。
后来在会议上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叶剑英这样说:“有人说我是蒋介石的嫡系,蒋待我不错,蒋介石给了一个‘巴掌’,我拿这个‘巴掌’打老蒋,这不合人情,对不住老蒋。其实,不是我对不住他,他在上海杀了那么多人,我怎能还跟着他干呢?”
他知道知遇之恩重要,但他知道国家与民族的大义更重要。为了国家解放,个人恩怨已经弃之脑后。那一年,叶剑英正式成为的共产党员,心有明灯闪烁,不畏艰险,或许前途一片坎坷,当他的深信未来是光明的,可是入党之路却并不容易。
叶剑英在准备参加共产党之后,动身前往南昌参加革命会议,在这里,叶剑英结识了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叶剑英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对于革命的看法。
但是有些人并不十分信任叶剑英,毕竟,他可是国民党的重要成员,当时,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内部也在争权夺利,所以有些同志还是对叶剑英的身份有些心怀芥蒂的。
甚至有些人在会议上不怀好意的嘀咕道:“你反蒋图什么?你可是他的嫡系部队重要将领,谁知道你打的什么鬼主意。”此话一出,很多人的脸色都变了,他们看着叶剑英,急切的寻求一个答案,毕竟,他的加入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匪夷所思。
他放弃和背叛的,不仅仅是蒋介石一个人,还是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顺利的仕途,丰厚的薪资待遇……
面对同志的质疑,叶剑英在会议上慷慨陈词,他说:“有人问我反蒋图什么?我说我反蒋不图什么,只图个革命。我们革命的枪口要对准反革命……我反对蒋介石不是因为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因为他反革命。我们就是要讨伐反对革命的人……”
叶剑英(左一)
他就是这样的坦荡和无私,一颗红心向太阳,所以他可以坦然的面对外界的任何质疑和猜测,叶剑英在会上的发言赢得了朱德的欣赏,会议结束之后,他对这个热心革命的年轻人十分爱惜。叶剑英的话刚刚讲完,朱德就站了起来拍掌,大声说道:“讲的好!”
虽然说叶剑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算得上很早,但是他加入党的过程却并不是十分顺利,因为他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即使已经通电反蒋,但是入党还是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风波。
于是叶剑英找到了自己在武汉的好友李安世,带着热切和渴望说道:“安世,我想要加入共产党,我这几年一直在寻找共产党,想要加入,你能帮我介绍吗?我要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的……”
李安世清楚叶剑英的过去,也了解叶剑英的心愿,听到叶剑英想要入党但是没有加入的苦闷和烦恼,心中有些动容,他安慰道:“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虽然心中明白可能不太容易,但是看着好友提起共产党时激动的目光,李安世还是答应了。
不久之后,李安世带着好友的热忱希望,秘密找到了周恩来,向周恩来提起来了叶剑英想要入党的请求和决心。
周恩来对于参加革命的人始终是欢迎的,他曾经做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对于叶剑英也是有所耳闻的,他高兴的说道:“他的底子我知道,是好的,我们应当表示欢迎。”
叶剑英与周恩来
1927年7月上旬,经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正式党员。一颗向着太阳的红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内部却是一片腥风血雨,所有人都在忙着争权夺利,叶剑英毅然反蒋,参与南昌起义,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下领导广州起义,点起燎原之火。
由于革命力量的不足,广州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为了寻求真正的救国之路,叶剑英在党的支持下决定到列宁的故乡去看看,在那片马克思列宁主义洗礼的土地上,他或许能寻找到真正的救亡图存之路。
1928年叶剑英动身赶往苏联,在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上学,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就是以前的中山大学,在这片革命的沃土和起源地上,滋养出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将领。
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叶剑英深刻的认识到了祖国解放事业的任重道远,心中更加坚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他深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一心追随中国共产党。
1931年,叶剑英回到了祖国,前去找毛泽东和朱德汇报学习经验,并且在毛主席知道领导下担任参谋部部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叶剑英和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毛主席成为了叶剑英一生中最为佩服的人。
叶剑英和毛泽东
毛主席欣赏的是叶剑英的军事才华,而叶剑英对于毛泽东的政治远见与犀利独到的眼光深表佩服。二人一见如故,颇有一种知己相见恨晚的感觉。
后来叶剑英在和人聊天的时候谈到这件事情,他用一种热情且激动的眼光对着朋友说道:“那几个月,使我的思想和认识得到了关键性的飞跃。”
起义进行到一半,内部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抗战就突如其来的爆发了,在国民党的作用下,日寇在中国境内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东三省,面对此情此景,很多人的知识振臂高呼,心中万分悲痛,叶剑英自然也是亲自前往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由于他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进行战略部署,因此同周恩来、董必武并称为“中共外交三骑士”,谁让他知道国统区万分危险,但是为了抗战事业,他义不容辞。
抗日战争之后又是三年的解放战争,叶剑英始终奔波在战场上,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不顾身,多少次枪林弹雨,多少次艰难困苦,哪怕明知前面是豺狼虎豹,也必须要起一往无前,这是共产党人毕生的信念,为了信仰,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国民党特务想方设法要把他置之死地,在担任广州市长的时候,面对差点要了他命的刺杀,他看着车上的弹孔,笑着说:“就凭这枪法,用不着大惊小怪嘛。应该想法通知毛人凤,再派特务来行刺,非带来一门美式榴弹炮才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剑英并没有闲暇下来,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叶剑英自然也是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49年到1953年期间,他领导来华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土地革命,剿匪运动,为当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效果显著。
1950年制定了解放海南岛的作战计划和战略方针,在同年5月1日,海南岛胜利解放。他是诸葛亮式的将军,神机妙算,胸有成竹,好像面对什么事情根本不急不缓,因为他有信心去解决一切问题,心中有信念,便没有什么困难。
他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的才能并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思想上,除了领兵打仗,战略部署的才能,他在经历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认识,并且可以付诸实践,在新中国经济百废待兴之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注意保护华侨和工商业的发展,虽然在特殊时期遭到了破坏,但是也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土地革命期间,他曾经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开拓了我国的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事业。
这些事情原本和一个军事家扯不上任何关系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领域的人才是很缺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的革命先辈都是一个人当好几个人用的,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能做出来很大的贡献,这才是真正值得后辈敬仰的英雄。
1955年新中国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工作已经有序的进行,于是决定在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期间,作出重大贡献的革命党人进行奖励和授衔。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及叶剑英十人被授予元帅衔。虽然在10大元帅之中,叶剑英排在最后一位,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历史功勋。
很多人都说叶剑英之所以排在最后一位,是因为并没有真正的上战场。和敌人真刀真枪的厮杀过,他一直是一个儒将的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军事领域做出的贡献, 他一直在党内担任要职。
在拨乱反正的时期,他一度力挽狂澜,为保护老干部,稳定军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叶剑英当年据理力争,他说:“内忧必然引起外患”,“稳定军队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哪怕之后可能会面对报复和打击,叶剑英依旧毫不在意。
这就是新中国的元帅,真正的英雄,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他可以放弃一切,与一切反革命势力作斗争,哪怕面对的是危机生命的事情,他依旧可以云淡风轻,心中的信仰让他始终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叶剑英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了革命,为了理想和信仰永远奋斗,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和知己。
提到一生的挚友和最为佩服的人,叶帅坦言他一生中最为佩服和敬仰的人有四个,一是毛主席,佩服他政治手段的高超、玄妙;二是孙中山,佩服他的大公无私;三是周恩来,佩服他的气度和风范;四是邓小平,佩服他的果敢、多谋。
说到底,叶剑英一生最为佩服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奋斗终生的人,就是一直为人民谋福利谋发展的人,因此,他最为佩服的人就是毛主席了,毛主席让中华儿女都站了起来,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史,建立了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家。
叶剑英与女儿合照
晚年提起毛主席的时候,叶剑英依旧老泪纵横,这个在战场上不眨一下眼,这个面对敌人的刺杀云淡风轻,面对反动势力的威胁从容不迫的将军,在提起自己一生的知己时,总会落下泪来。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叶剑英曾多次含泪谈到毛主席,沉痛地说:“我的事业做得少,如果不跟毛主席,很平庸,不过还在南洋做生意呀!一想到毛主席一生,我就伤心。……”这段话记载在《叶剑英传》之中,直白而又沉痛,这个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事始终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不够好。
1977年5月14日,是叶剑英元帅的八十岁大寿,在场有很多政界和军届要员,他看着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似乎也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眼中一片欣慰之色,只是提到毛主席时,他依旧忍不住泪流满面,那时候,毛主席已经逝世一年了。
想起毛主席的时候,八十岁的叶剑英似乎还是那个刚刚从莫斯科留学回来,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行诗,“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对于毛主席,他一直心怀敬仰与感激。
1986年,叶剑英去世,或许两位领袖可以在黄泉碧落相遇,依旧可以谈笑风云,指点江山。虽然他们都是坚定的无神主义者,但是我们依旧愿意相信,他们可以看见这繁华的新中国,或许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一句:“这盛世,如各位前辈所愿。”
有人在书中这样评价他:叶剑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毛主席的忠实拥护者,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殚精竭虑、不懈奋斗,建立了丰功伟绩。
他一生勋业卓著,但从不夸耀自己,把一切功劳归于党和人民,他的一生,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