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让两周王权衰落,分封让西汉陷入七国之乱,分封让西晋陷入八王之乱,分封让明朝陷入靖难之役。分封制只会让国家陷入内乱,并无益处,中央一旦察觉藩王力量对统治产生影响,削藩成为必然之举。
汉景帝削藩成功,建文帝削藩失败,明朝藩王情况有点不一样,朱棣为众皇子中能力最强之人,本该是最佳皇帝人选,朱元璋因“宗法制”设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帝,朱棣心生不满,为“靖难之役”埋下了因,朱允炆上台后,无情式削藩让朱棣利益受损,借口发起“靖难之役”顺利成为大明王朝新一任君主,朱允炆无情式削藩是果。
靖难之役爆发本质在于“宗法制”“分封制”始末进行了解,会发现“靖难之役”为何爆发。
分封制和宗法制
武王伐纣,武王东征,领土成倍增加,周王朝为统治广阔领土,推行分封制。以周王朝都城为中心点,四周星罗密布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各诸侯国以分封地为据点,向外扩张拱卫周王室。
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相连,宗法制让嫡长子作为继承者,王室统治更加稳固。其他兄弟长子为分宗,代替周王室统治各地。
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确立森严的等级,让宗亲、功臣后代统治各地,周天子作为宗族长子,又是君主,集军权及宗族于一身,周王朝对各地管控力空前提升。
分封制缺点:
周王朝后期,天子与宗亲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名存实亡。
周王室为维护分封制,通过不断扩领土让更多人成为诸侯王,国家领土扩张力、军事力达到一定节点,分封制缺点就会彰显出来。
名义藩地属于周王室,诸侯王对各自领土有极大自主权。周王室力量不断减弱,无法维持自身开销,统治陷入危机。
分封制是大开历史倒推车,经周、汉、西晋三朝验证,已不符合实际情况,朱元璋选择分封制本就不符合历史情况,只会让统治陷入危机。
朱元璋大势分封只为稳固中央统治: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确保大明王朝长治久安,册封已成年儿孙奔赴各地就藩。
朱元璋极其重视北方防务,便将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九位藩王派往要害地区为大明王朝守卫疆土。
各位藩王均有自己护卫军,少则3000人,多则1.9万人。北方九塞王因守土有责,各藩王手下军事力量远高于内陆藩王,不仅有自己私军,还能节制地方军队。
朱元璋分封诸王时,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已指出藩王力量过大,威胁中央中央,汉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会再次爆发,提醒朱元璋削弱藩王权利。朱元璋并未听取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禁而亡。
朱标为朱元璋嫡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应当,朱元璋对其有很高期望,朱标早逝,彻底打乱他的计划,他只能重新选择接班人,朱棣本为最佳人选,可他并不是嫡子,让朱元璋对其不考虑,从而选择易朱允炆。朱元璋立太子一事上,看重的就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从而才会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棣。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深感开国功臣会影响大明政权,就开始大肆屠戮功臣,从而根本上杜绝开国功臣作乱。朱元璋将开国功臣屠戮殆尽,便将不少权利分给自己儿子,让藩王有清君侧权利。
朱元璋限制藩王权力及“靖难”遗训
朱元璋规定藩王回京,不能同时回来,只有一位藩王离京后,另一位藩王才能进入京城。朱元璋此举在于杜绝藩王互相来往同中央对抗。朱元璋用心良苦,实际上并遏制靖难之役爆发。
《皇明祖训》中有这样一条“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元璋为防止中央有权臣,让各藩王有足够力量清除权臣,确保大明统治安稳。后来,建文帝大力削藩后,朱棣便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靖难”清除建文帝身边两位奸臣齐泰、黄子澄。
靖难之役始末: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藩王势力过大,齐泰、黄子澄两人提议削藩,并获得朱允炆默许。建文帝支持下五位藩王相继被废除,让远在北平燕王朱棣深感危机,从而决议起兵自保。
靖难之役开始:
建文元年(1398年)十二月,朱允炆派张昺、谢贵为掌权北平一切事务,又让宋忠屯兵北平周围,防止燕王造反,朱棣陷入生死存亡之际,只能私下准备谋反,为获得更多时间,先是装病骗取朱允炆放回他的三个儿子,让其后顾之忧。后因府内长史葛城叛变,朱允炆得知朱棣欺骗朝廷。
朱棣本就对父皇让朱允炆为帝极为不满,在加上这小子不厚道削藩过于残酷,迫使其只能通过造反求生路。朱棣经过精心布置,杀掉朝廷派来的张昺、谢贵及府中见习葛城后,迅速控制北平,让世子朱高炽守卫北平。
击败耿炳文
朱棣拿下北平城后,迅速拿下周围各大城池,让自己无后顾之忧,让自己有足够精力应付朝廷大军。建文帝得知朱棣造反后,派出耿炳文讨伐朱棣,朱棣沉重应战迅速击败耿炳文十三万大军。
一败李景隆
建文帝闻知耿炳文战败后,拜李景隆为大将,起兵五十万之位一举击溃朱棣,李景隆本就是纨绔子弟,李景隆并无什么才能,依靠父亲李文忠功劳才能成为大将军。李景隆到达山东后,迅速收集耿炳文溃兵,准备一举拿下朱棣。朱棣沉着应战,诱敌深入,迅速击溃江阴候吴高驻守永平郡,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
朱棣击败吴高后,偷袭宁王朱权,获得宁王朱权旗下精兵朵颜三卫势力大增。
朱棣返回北平后,迅速指挥燕军和南军在郑村坝决战,燕军依靠强劲战斗力,击败南军七营,李景隆大败率军撤退。
再败李景隆: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集合六十万大军讨伐燕军,燕军同南军在白沟河发生大战,本次征伐南京调动平安、郭英、瞿能父子等名将讨伐燕军,给朱棣造成极大麻烦,幸好,朱棣运气极佳又获得胜利,南军又一次惨败,瞿能父子阵亡,剩余将领相继逃离战场,李景隆见败局已定只能撤军。
三战皆胜,朱棣已有夺嫡能力
一年之内三败朝廷大军,燕王朱棣已有足够力量和朝廷对抗,朝廷想消灭燕军已成奢望。白沟河大战后,朱棣率部南下,取得济南之战、东昌之战、藳城之战等战役胜利,朱棣已饮马长江,随时威胁京城。
建文三年(1491年)朱棣发动渡江战役,先突破盛庸设置防线,又拿下盱眙、扬州、高邮等地,扫清京城周围防御力量。
建文帝见状不妙,多次派人和朱棣谈判皆未获得相应结果。外无援军,内部人心浮动,朱允炆陷入绝境。这种情况下,朱棣率部进驻龙潭,朱允炆大惊,一方面让人继续谈判,另方面让藩王及武臣守卫各门,谷王朱橞、李景隆见局势已无法扭转打开金川门投降,燕军顺利进城。
朱棣进城后,朱允炆在宫中放火,朱棣迅速进入皇城平息火灾,奈何并未找到朱允炆,朱棣便众人拥护下成为大明王朝下一任皇帝。关于朱允炆行踪有各种说法,朱允炆死于自焚,朱允炆由密道逃出南京,落发为僧,至今关于朱允炆之死并未有明确说法,成为历史一大谜案。
综合所述:
“分封制”及“宗法制”是靖难之役起因,朱棣认为你父亲朱元璋在皇位安排上极为不公,让其内心一直对最高之位有无限向往。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未将皇位传给朱棣,朱棣内心极为不满,无奈大局已定,只能遵守,若不是建文帝大力削藩之举让朱棣迫其无奈起兵自保,从而顺利夺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