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2025年05月23日13:52:12 历史 188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六六鳞

编辑|六六鳞

前言

韩信刚死,彭越就被抓了。这个曾经帮刘邦打天下的梁王,下场比韩信还惨——被吕雉剁成了肉泥。更狠的是,刘邦听说彭越死了,第一反应不是惋惜,而是冷冷地说:"快杀光彭越的宗族,一个不留。"一个开国功臣,从封王到灭族,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刘邦为什么要对彭越下如此毒手?

从渔夫到王侯的逆袭之路

彭越原本就是个打鱼的。在巨野泽一带,彭越带着一帮渔民和猎户混日子,谁也没想到这个普通人能成为左右天下大势的关键人物。

秦末乱世,到处都是起义军。彭越看准时机,也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和别的起义军不太一样,彭越搞的是游击战,打了就跑,跑了再打,专门袭击敌人的后方和粮道。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刘邦听说有这么个人才,主动联系彭越。两人一拍即合,彭越归附了刘邦。从此,彭越成了刘邦手下最能打游击的将领。

楚汉争霸期间,项羽的主力和刘邦在正面战场厮杀,彭越就在背后捣乱。项羽派兵去打彭越,彭越就躲起来;项羽一撤兵,彭越又出来袭击。这种打法让项羽头疼不已,却又拿彭越没办法。

最关键的是垓下之战。韩信从北边包抄,彭越从西边合围,刘贾从南边堵截,几路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项羽乌江自刎,楚汉争霸结束,彭越功不可没。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论功行赏的时候,刘邦把彭越封为梁王。梁国地盘不小,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是个富庶的地方。彭越从一个打鱼的,摇身一变成了王侯,这逆袭堪称传奇。

可彭越不知道,刘邦封他为王,心里已经打起了小算盘。异姓王太多,迟早是个麻烦。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个个手握重兵,让刘邦睡不着觉。

彭越在梁国干得不错,老百姓拥护,国力也在增强。可这些成绩在刘邦眼里,反而成了威胁。彭越越能干,刘邦越担心。这种心理,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两次拒绝出兵的致命错误

刘邦称帝后,异姓王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韩王信最先扛不住,直接投靠了匈奴。这一投靠,给其他异姓王敲响了警钟——刘邦要动手了。

陈豨叛乱爆发,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这时候,刘邦下令让彭越出兵协助。彭越收到命令,犹豫了。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彭越心里很矛盾。出兵吧,怕被刘邦当枪使;不出兵吧,又怕被扣上不忠的帽子。思来想去,彭越做了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决定——以生病为借口,只派了少量军队象征性地支援一下。

刘邦对彭越的态度很不满。在刘邦看来,国家有难,诸侯王就应该全力支援,彭越这种做法明摆着是在敷衍。

陈豨叛乱刚平定,卢绾又反了。刘邦再次征召彭越出兵,彭越又故技重施,还是以病为借口拒绝了。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这下刘邦彻底怒了。一次可以说是巧合,两次就是故意的了。在刘邦眼里,彭越这是在和自己唱对台戏。

其实彭越真没想造反。可在那个敏感的时期,任何不合作的行为都会被解读为叛逆。彭越以为自己很聪明,既不得罪刘邦,也不卷入纷争,可实际上这种骑墙的态度最让刘邦忌讳。

刘邦开始琢磨怎么收拾彭越。直接动手师出无名,得找个合适的借口。很快,机会就来了。

有人向刘邦举报,说彭越的门客扈辄劝彭越造反,彭越虽然没答应,可也没有拒绝。这个举报给了刘邦下手的借口。

刘邦立即派人去调查彭越"谋反"一事。调查的结果可想而知——彭越确实有"谋反"的嫌疑。证据确凿,铁证如山,彭越百口莫辩。

从流放到肉泥的残酷结局

刘邦以巡视为名来到梁国,要求彭越陪同前往洛阳。彭越毫无防备,乖乖跟着去了。到了洛阳,彭越就被软禁起来,等待他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审判。

朝廷很快宣布了彭越的罪名:与陈豨通谋,企图造反。证据是彭越的门客扈辄的证词,还有一些莫须有的"通信记录"。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彭越喊冤,说自己从来没有造反的想法。可在政治斗争中,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刘邦需要一个除掉彭越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已经有了。

审判的结果是死刑。可就在行刑前,太仆夏侯婴等人为彭越求情,说彭越毕竟是开国功臣,罪不至死。刘邦似乎被说动了,改判彭越流放蜀地。

彭越以为自己捡回了一条命,心里还挺感激刘邦的"宽大"。可彭越不知道,真正的危险才刚刚开始。

在去蜀地的路上,彭越遇到了吕后。吕后看到彭越,假装很同情,说:"梁王真是太冤枉了。"

彭越见到吕后,就像见到了救星,赶紧诉苦求情,希望吕后能在刘邦面前美言几句,让自己回到梁国。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吕后满口答应,说一定帮彭越说话。可吕后转身就去找刘邦,说了一番话让刘邦改变了主意。

吕后对刘邦说:"彭越这种人留着是祸害。今天流放他,明天他就可能逃回来造反。与其留着后患,不如一了百了。"

刘邦觉得吕后说得有道理。彭越在军中和民间还有很高的威望,流放确实不保险。思来想去,刘邦决定还是杀了彭越比较稳妥。

彭越被押回洛阳,再次面临死刑。这一次,没有人为他求情了。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彭越被杀后,吕后下令把彭越的尸体剁成肉泥。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极为罕见,体现了统治者的残忍和恶毒。

更可怕的是,吕后把彭越的肉泥制成"肉酱",分送给其他异姓王品尝。这种做法简直丧心病狂,可目的很明确——给其他异姓王看看,这就是反抗的下场。

英布收到"肉酱"后,当场就吐了,然后恐惧得发起抖来。英布知道,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

灭族令与血腥的政治清洗

彭越死了,可刘邦还没消气。刘邦下令:"快杀光彭越的宗族,一个不留。"

这道灭族令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就算彭越有罪,可彭越的家人有什么罪?可刘邦不管这些,在刘邦的逻辑里,彭越的家族成员都是潜在的报仇者,必须斩草除根。

彭越的族人无论老幼,全部被杀。这种灭族式的惩罚在汉朝历史上极为罕见,体现了刘邦的冷酷无情。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彭越的悲剧不是偶然的,而是刘邦整个政治战略的一部分。刘邦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制,异姓王的存在就是障碍。韩信死了,彭越也死了,接下来就该轮到英布了。

果然,英布看到彭越的下场,知道自己也逃不掉,干脆先下手为强,起兵造反。可英布的实力远不如当年,很快就被刘邦平定了。

随着英布的死,异姓王集团彻底瓦解。刘邦的目标达到了——从此以后,只有刘家人才能称王。

彭越的"肉酱"成了汉朝政治史上最恐怖的符号。这种极端残忍的处理方式,不仅是对彭越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所有敢于挑战皇权者的警告。

吕后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果不是吕后的"建议",彭越可能真的会被流放到蜀地。可吕后比刘邦更狠,她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彭越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开国功臣基本被清洗干净,刘邦的皇权得到了巩固。可这种血腥的巩固方式,也为后来的政治斗争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彭越从一个普通的渔夫,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遇,成为开国功臣,封王拜侯。可最终却被剁成肉泥,宗族灭绝。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反映了古代政治的残酷现实。

在皇权至上的政治体系中,功臣和皇帝的关系永远是矛盾的。功臣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可功臣有能力,也有威胁皇权的可能。如何平衡这种关系,是每个统治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刘邦选择了最极端的解决方式——肉体消灭。这种方式虽然有效,可也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后来汉朝的各种政治斗争,都可以从彭越事件中找到影子。

韩信死后,彭越被吕雉剁成肉泥,刘邦:快杀光他的宗族,一个不留 - 天天要闻

彭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专制政治中,忠诚是靠不住的,能力也是危险的。真正安全的,只有绝对的服从和彻底的无能。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巴勒斯坦的悲剧告诉我们,即便富士山炸了也不能收留日本人! - 天天要闻

巴勒斯坦的悲剧告诉我们,即便富士山炸了也不能收留日本人!

巴勒斯坦的悲剧:从家园到流离失所在中东那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巴勒斯坦曾是橄榄树摇曳的家园。然而,20世纪初,历史的车轮碾碎了这里的宁静。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承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一战后,英国接管巴勒斯坦,
安徽铜陵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何田被“双开” - 天天要闻

安徽铜陵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何田被“双开”

根据安徽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纪委监委对铜陵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何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经查,何田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辜负组织培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接受旅游活动安排,在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违背组织要求,在组织函询...
1963年,巴铁归还我国5310平方公里,喀喇走廊有多重要? - 天天要闻

1963年,巴铁归还我国5310平方公里,喀喇走廊有多重要?

1963年3月2日,《中巴边界协定》签署,巴基斯坦将约5310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土地归还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和平谈判中实现的领土回归。这片土地不大不小,但它的位置非同寻常。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昆仑的咽喉,是新疆直通克什米尔、联通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揭秘古代公主婚姻背后的权力困局 - 天天要闻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揭秘古代公主婚姻背后的权力困局

在古代,“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这句话几乎是金科玉律。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揭开了这层华丽的面纱:从东晋到明清,无数金枝玉叶在婚姻中尝尽苦涩。她们或是被政治联姻捆绑,或是因制度缺陷沦为牺牲品,甚至有人至死未能体会夫妻之爱。这些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