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作品《咏雪联句》,成千古名句

2019年08月12日01:13:42 历史 1954

谢道韫,东晋女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卒年不详。她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妻子。自幼聪敏,素负才名。其叔父谢安曾经问她:“《毛诗》何句最佳?”她回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她性情清爽高迈,有胆识,有个性。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作品《咏雪联句》,成千古名句 - 天天要闻

谢道韫

据说她初嫁到王家时便“大薄凝之”看不起他才气平平。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率军攻破会稽城,王凝之及其儿子死于乱兵之中。谢道韫镇静自若,带领侍女,抽刀出门,手杀数人,被叛军俘获。其后,她寡居会稽,家门严肃,受到人们尊敬。其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已经亡佚。今存《登山》、《拟猫中散咏松》等诗,载《艺文类聚》,气势阔大,很有特色。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作品《咏雪联句》,成千古名句 - 天天要闻

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作品《咏雪联句》,成千古名句 - 天天要闻

白雪

本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一个寒冷的冬日,外面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谢道锂的叔叔,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谢、别道钮家。望着迷人的雪景,他诗兴勃发,于是指着窗外的飞雪欣然唱句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儿胡儿在旁,随即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捏略一思索,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对谢道摄的诗句大加赞赏。后世因此称她为“咏絮才”。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作品《咏雪联句》,成千古名句 - 天天要闻

咏絮

这句诗究竟好在哪儿呢?我们可以把它和胡儿的那句作一下比较。谢安的首句提出了命题,要求答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雪的样子。大家知道,凡比喻都要求以相似为基础,但作为诗歌,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境,要含蓄而富于想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胡儿用撒盐作比,像则像矣,但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太平常了,很难引起美的联想。与此相比,谢道提用随风而起的柳絮作比,就使我们感到十分切贴、优美。飘荡的柳絮总是和美好的春色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它能引发人们美的遐想,像“拂柳漂棉送行色”这样的诗句就生动表现了春日离别的柔情。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作品《咏雪联句》,成千古名句 - 天天要闻

柳絮

另一方面,把冬日的雪花和春天的柳絮联系在一起,能使读者感到思绪跳跃的巨大幅度和想象的丰富与新奇。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用春景比喻冬雪,虽则写的是静态的树上的积雪,却与谢道提的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用“因风起”的柳絮表现飞舞的雪花,不仅达到了形似、神似,而且把本来自上而下自然飘落的雪写活了,造成一种优美、隽永的意境。

东晋女文学家谢道韫,作品《咏雪联句》,成千古名句 - 天天要闻

柳絮

联句是件难事,它一方面本身内容要好,同时还要照顾到与上句的相承关系。“未若”二字就是与胡儿“差可”相呼应的,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诗句更胜一筹的信心。事实上也确是如此,难怪谢道提以此一句诗名驰天下,这的确是一不可多得的佳句。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打虎!正部级蓝天立,任上被查 - 天天要闻

打虎!正部级蓝天立,任上被查

5月16日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蓝天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翟钰洁...
为啥康熙刚死,雍正就把宜妃赶出了宫?百年后才知道原因 - 天天要闻

为啥康熙刚死,雍正就把宜妃赶出了宫?百年后才知道原因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徐 来编辑|徐 来《——【·前言·】——》雍正继位当年,宜妃被驱逐出宫,表面看是礼制有失,实则是一场清算的
正部级蓝天立,官宣落马 - 天天要闻

正部级蓝天立,官宣落马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5月16日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蓝天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蓝天立 资料图公开资料显示,蓝天立出生于1962年10月,广西河池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2月参加工作。蓝天立长期在广西工作,曾任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厅...
权力游戏的牺牲品:10位金枝玉叶,为何沦为秦朝崩塌祭品? - 天天要闻

权力游戏的牺牲品:10位金枝玉叶,为何沦为秦朝崩塌祭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来自权威资料,图片源于网络。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请和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还请您谅解和指正,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前言公元前210年的深秋,咸阳宫九重宫阙内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