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玉
编辑|小玉
前言
7.2万贯——这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年俸收入。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可购买140万斤大米,按今日物价计算约值420万元人民币。
而当你知道这位拥有如此丰厚收入的将军,却只住在破茅屋里,与士兵同吃粗粮,甚至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时,不由得令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手握巨额财富的人选择了如此清贫的生活?
岳飞的财富真相
在南宋历史上,岳飞不仅是一位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拥有可观收入的高级将领。据史料记载,岳飞每年领取的俸禄和各种赏赐,大约有7.2万贯铜钱。这一数字在当时确实是一笔巨额收入,足以让他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
要理解这笔收入的实际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物价来进行换算。南宋时期,一石大米(约118斤)的价格大约是5到6贯铜钱。按此计算,岳飞每年的收入可以购买约140万斤大米。如果按照当今的米价标准,以普通大米每斤3元人民币计算,岳飞的年收入相当于现在的420万元人民币。即便是在今天,这样的年收入也属于相当高的水平,更不用说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南宋时期了。
岳飞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朝廷发放的固定俸禄;二是因战功而获得的赏赐。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首,岳飞每次大捷后,宋高宗赵构都会赐予他大量金银、丝绸和良马。特别是在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后,岳飞被擢升为最年轻的建节者——清远军节度使,随之而来的是更加丰厚的俸禄。
值得注意的是,与同为"中兴四大名将"的张俊相比,岳飞的财富积累方式堪称廉洁。张俊利用自己的权势占有百万亩田地,每年仅佃租一项就收入巨大,其家中的银子据说多到需要熔铸成1000两一个的银球(号称"没柰何")才能存放。而岳飞始终恪守军人本分,除了俸禄和赏赐外,从不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清贫生活背后的选择
尽管拥有巨额收入,岳飞的生活却出奇的简朴。传说中那个"破茅屋两三间"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这位名将的日常生活状态。
有一次,镇守川蜀的大将吴玠为了缓和与岳飞之间的关系,命使者送了一名美女给岳飞当侍妾。岳飞出于礼节,不便直接拒绝,便让使者把美女送到他家中。当使者带着美女来到岳飞家时,却发现这位名满天下的将军居然只有几间破茅屋,家中简陋不堪,连正门口还坐着一位在洗衣服的老妇人,她正是岳飞的结发妻子李娃。美女看到岳家如此寒酸,自然不愿留下,使者也明白了岳飞的用意,带着美女悻悻而归。
这个故事虽有传奇色彩,但却真实反映了岳飞简朴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岳飞不仅居所简陋,日常饮食也与普通士兵无异。在《说岳全传》中记载,丞相李纲的仆从张保被派到岳家军效力,第一天吃午饭时只得到一碗糙米饭、一条小鱼和一小碗肉,顿感不被重视。后来他才知道,这已经是岳飞特别关照过的伙食,比岳飞自己的还要好——岳飞平时与士兵一样只吃粗粮,很少能吃到鱼肉。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平定杨么之乱后,被加封为武昌郡开国公,地位更加尊崇。但即使如此,他的生活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在绍兴六年(1136年)北伐期间,岳飞率军收复商州、虢州等地,面对战利品和朝廷赏赐,他仍然选择将大部分财物用于军需和抚恤。
史料记载,岳飞平时在生活中极为节俭,只有在必须上朝的时候才会穿上官服,平日里的穿着与普通将士无异。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使他能够真正地与士兵同甘共苦,建立起深厚的战斗情谊。
军费与俸禄的流向
既然岳飞有如此丰厚的收入,却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那么他的钱财究竟用到了哪里呢?
首先,大部分用于补贴军费和抚恤伤亡将士家属。南宋时期,朝廷拨付的军饷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尤其是在战事紧急时期。而岳家军作为一支精锐部队,其武器装备、训练和后勤保障都需要大量资金。岳飞常常会将自己的俸禄和赏赐用于补充这些不足。
在绍兴六年(1136年)的北伐中,当岳家军成功收复部分失地后,有不少当地居民因害怕金军报复而希望随军南撤。岳飞为了接济这些难民,特地从军粮中拨出一万石,并安排"拨牛借种,召募耕种",帮助他们安置生活。这些支出很大一部分来自岳飞自己的腰包。
其次,岳飞十分注重对有功将士的奖励。绍兴十年(1140年)的郾城之战中,岳家军大败金兵主力,斩获颇丰。岳飞将朝廷赐予的大部分奖赏分给了立功的将士,自己却几乎分文不取。这种慷慨不仅赢得了将士们的忠心,也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三,岳飞还时常资助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在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后,岳飞安排部下修复城池、加强戒备的同时,也大力兴办营田,招徕归业农民。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朝廷拨付的经费远远不够,岳飞便用自己的俸禄弥补不足。
绍兴八年至绍兴十一年间,岳飞驻军鄂州,这里成为岳家军的大本营。在这期间,岳飞在当地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支持政策,帮助百姓恢复生产、安定生活。他不仅严禁军队骚扰百姓,还常常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钱来赈济贫困者。
清廉典范的历史意义
岳飞的清廉形象,不仅影响了他所处的时代,更成为后世军人的楷模。他将"精忠报国"的理念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待个人财富的态度。
岳家军之所以能在与金军的对抗中屡建奇功,除了岳飞卓越的军事才能外,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他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正是他这种"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品格,才铸就了金兵也敬畏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铁军。
岳飞的清廉与晚清时期的左宗棠有着惊人的相似。左宗棠每年拥有包括俸禄和养廉银在内至少2万两白银的收入,但他每年只寄200两回家,其余全部用于军费补贴。正是这种不谋私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成为中流砥柱。
绍兴十一年正月,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然而,他的清廉形象却在民间广为传颂。许多百姓自发为他建祠立庙,表达哀思。二十年后的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为岳飞平反昭雪,命令"追复原官,以礼改葬"。
在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至淳熙五年(1178年)朝廷为岳飞议谥的过程中,官方文件中多次提到岳飞"奉己至薄"、"平居洁廉,不殖货产"的品德。《武穆谥议》中评价道:"为将而顾望畏避,保安富贵,养寇以自丰者多矣。公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
岳飞的清廉故事后来不断被历代文人记录和传颂。明清时期,许多官方编撰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岳飞廉洁事迹的记载。这些故事不仅成为教化百姓的经典材料,也成为官方推崇的道德标杆。
岳飞将个人俸禄用于军需和救济百姓的行为,体现了他"先国家之忧而忧,后国家之乐而乐"的高尚品格。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与他"精忠报国"的人生信条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岳飞清廉自律、勤俭节约的品格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位极人臣而无骄奢之心,财倾天下而无贪婪之欲"的崇高境界,为后世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