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继续讲述忻口会战战斗全史内容……
忻口弃守
日军进犯忻口,从10月13日,一直打到11月2日,进展缓慢,始终不能突破守军防线,反而损兵折将。就在板垣束手无策之际,晋东战局发生了变化,日军第20师团采用迂回战术,突破了娘子关守军的防线,娘子关.平定、阳泉等地相继失守,黄绍兹所部向太原溃退。第20师团则长驱直入,太原告警。
阎锡山鉴于这种情况,认为忻口阵线突出于北方,又配置着过多的兵力,遂于10月31日夜仓卒决定,忻口守军退至石岭关以南的黄寨、阳曲湾附近,与太原守城部队相连作为北线。11月1日,他给卫立煌下达如下电令:
我晋东军因受优势敌军压迫,正遂次向太原以东地区转进,除已令傅总司令在太原布置城防,以因我资源重地外,希贵总司令在菜水坝、青龙镇、大门关之线占领阵地,俟敌接近一举歼灭之,并协助傅军,国守太原,依城野战。
2日上午10时,卫立煌遵照阎锡山的命令,下达转进命令:
(一)娘子关、平定、阳泉先后失陷,我晋东军受敌压迫,正逐次向太原以东地区转移中。我第203旅已于曹村、芝郡村、匡村堡、东社村、外涧沟西南1098.4高地之线占领阵地。又我66师之第206旅(欠1个团)、13式山炮1连、18式山炮2门已于杨家坟、王家山、石岭关、宋川村之线占领阵地,统归总指挥王靖国指挥,掩护军之转进及阵地占领。
(二)军以确保太原、防敌深入、协同友军将其歼灭之目的,拟于本日(2日)夜先向太原以北附近地区转进,占领既设阵地。
(三)我飞行队应于明日拂晓,以全部掩护军之转进。
( 四)右地区队应于本日21时起,由现阵地开始分经玉会村、代郡村、南湖村、
鸦儿坑、晋庄、城鹊日、赵庄、后李家山、水沟村道及其以东平行路,先向郑都村、钱家坡一带附近地区行进,明晚续向川套裹、窑子上之线转进,占领阵地,以一部于黄代沟、赵庄之线占领前进阵地。原配属该地区炮兵一部着即归还28团之建制(但须日暮后始得移动)。
(五)中央地区队应于本日日暮直后,酌派一部增加于203旅占领阵地,并另抽第21师迅增石岭关,占领掩护阵地,其余部队于21时起,由现阵地开始分经忻太公路及其两侧平行路,先向石岭关、宋川村一带以南附近地区行进,明晚续向窑子上、青龙镇、周家山之线转进,占领既设阵地。但该地区炮兵集团除着留一连任协力掩护部队外,余于黄昏直后速向前后李家山、黄花园附近地区转进,占领既设阵地。
(六)左地区队应于本日日暮之后,酌派小部取捷径,先期占领会理村东侧小道豆合索村、陀罗村各南侧一带高地之线,确实连系203旅,掩护军之转进;其余部队于本日(2日)21时起,分经南高村、东分城、依堤村、五家咀、土墙山道及其以西平行路,先向田庄村、后交附近地区转进;即以有力一部占领邢家山、马狐沟、南冯村之线一带高地,掩护军阵地占领(占领阵地),并与21师确取联系。主力于明晚续向卫象坡、东青善、西青善及东坡衬迄天门关之线转进,占领纵深阵地。以一部于泥屯镇占领前进阵地。但该地区炮兵集团除酌留一连作协力掩护部队外,余于黄昏之后向东留村、宇文村附近地区转进。又,尔后酌抽一师以上于新城村以南附近地区集结为军预备队。
(七)各地区队本日21时以前主力转进时,第一线应置一小部对当面之敌进行抗战,非受敌真面目攻击,拂晓前不得全撤。对凉楼台、代郡村、辛庄、邵落镇、高村镇、南坪村及白家山、鸦儿坑、府会镇、庄磨镇、三交镇两线应布置有力后卫。如受敌压时,应讲求变换为小部队,利用村落山地向敌侧背出击,以迟滞其前进。
(八)各地区队转进限4日午以前到达指定线占领阵地。
(九)装甲汽车队着暂配属中央地区,应尽量阻敌前进,并负充分破坏沿途桥梁之责,务使于半个月内汽车不能通行。
(十)转进间作战地境如次:1.右地区队与中央地区队间为玉会村、谷村、东张村、沟北、棘针沟、赵庄、察子、水沟村相连之线。线上及以东属右地区队。2.中央地区队与左地区队间:井沟、六石村、肖家峪、宋川村西侧1500高地、五家咀、土墙山、东坞村、新城村东端相连之线。线上及以东属中央地区队。
忻口地区各兵团奉命后,立即着手准备。但有的二线部队却提前撤退,暴露了己方意图。
当日下午4时20分,日军步兵第16联队突然发现,有中国军队的大纵队正从石家庄附近向奇村镇方向退却,立即向簇原报告了这个情况。此前僚原曾多次接到误报,这次接到报告,几乎不敢相信。但他确认属实后,认为忻口守军开始动摇,即将全线后撤,于是迅速报告板垣。此时的板垣,在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下,已经失去了战役初期的锐气,也变得谨慎起来,当他得知情况后,只是命令日军第一线各部队尽量与守军保持接触,严密监视其行动。
当晚8时左右,忻口守军经过一阵佯攻之后,开始撤离阵地,分别向指定位置转进。日军很快就发觉了守军撤退,许多部队趁势发起进攻,却仍遭到阻击,原来守军并没有全撤,其一线部队均留有后卫部队,以掩护主力的后退。只是这些后卫部队的阻击并没能坚持多久,日军相继占领守军各阵地。当混成第15旅团占领守军阵地后,几乎没有发现遗弃的物品,等原不禁大吃一惊,认为中国军队的此次后撤组织得非常巧妙。
战斗近1个月的忻口战役,就此宣告结束。
双方的伤亡情况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激烈,战斗时间持续最长的对日作战。这次战役中,中国各路军队面对共同敌人时,能够同仇敌恺,一致对外,并肩作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自身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李默庵回忆,此役中国军队参战约十余万人。据《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部所属各部队晋北忻口会战人马伤亡统计表》记载,从1937年10月12日至11月10日为止,中国参战各部队战死12397人,负伤19327人,失踪1540人,共计33264人。
关于日军伤亡人数,《第二战区第14集团军晋北忻口战役战斗详报》有如下记载,“毙旅团长寺田、伤旅团长三浦等以下36000人”。
“毙旅团长寺田”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忻口战场根本就没有姓寺田的日军旅团长。当时忻口战场日军大队长以上军官姓寺田的仅有步兵第16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寺田秋三少佐,并且他也没有在此役被击毙。“伤旅团长三浦”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毙伤日军约36000人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嫌,因为此役日军参战的总人数也没有超过36000人。
第5师团为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编制(战时)定员25143人。但如果考虑到以下四个因素进行推算,我们可知第5师团(不包括配属部队)参加忻口战役的人员约有20000人左右。
其一,1937年9月,该师团的国崎支队,被抽出派往平汉线战场,后又调往上海,因此未参加忻口战役。1937年10月下旬,国崎支队的编成如下:第5师团的步兵第9旅团司令部(编制定员75人)、步兵第41联队(编制定员3747人)、骑兵第5联队1个小队(14人)、工兵第5联队1个小队(44人)、师团通信队1个有线小队(42人)、卫生队三分之一(编制定员367人)、第4野战医院((编制定员240人)、辎重兵第5联队1个中队(编制定员562人)等部队,加上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欠第2大队及联队段列)。因此,第5师团参加忻口战役的部队应扣除国崎支队的5000多人。
其二,第5师团在南口、广灵、平型关等战斗中伤亡2557人。
其三,第5师团在忻口战役之前以及战役末期,进行过两次补充,补充了约3000人。
其四,忻口战役期间,第5师团将约数百人的兵力(估计约500人)配置在兵站线上,配合兵站部队,担任后方警备任务。
另外,此役第5师团得到混成第15旅团、葺岛支队等配属部队约11900人(参见忻口战役日军战斗序列。这个数字包括战役期间混成第15旅团得到的850人的补充)。这样,日军第5师团(包括配属部队)参加忻口战役的兵力约31900人。
日军战史资料记载,日军第5师团(包括配属部队)在忻口战役期间战死1651人,负伤4594人,计6245人。据此,第5师团的伤亡率为19.58%,似乎不算特别严重。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忻口战役日军伤亡率要远高于同期华北其他战役。以涿州、保定会战为例。《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第46页记载,日军直接参加战斗的兵力约88500名,其中战死1488名,负伤约4000名。据此推算,此次会战日军伤亡率仅为6.2%、比忻口战役要少得多。
其次,忻口战役日军的步兵伤亡率相当高。根据日军战时旬报记载,第5师团在1937年8月至12月10日期间的伤亡人员中,步兵的比例高达90%。而忻口战役期间,日军第5师团《包括配属部队)参战的步兵兵力约13000人。那么、我们可换算一下,日军伤亡人数6245的90%为5621,这个数除以13000,再乘以100%,就是忻口战役期间日军第5师团(包括配属部队)的步兵伤亡率,达43%。
可与之相对比的是,日俄战争中,日军步兵伤亡率为14.4%;在青岛对德作战中,日军步兵伤亡率为9.2%。后来的张鼓峰事件中,日军步兵伤亡率为24.7%:诺门罕作战中,日军步兵伤亡率近80%。
由此可见,43%的步兵伤亡率已经是很严重的损失了。况且,日军步兵的参战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因执行非战斗任务,并没有在战场第一线直接从事战斗任务。因此,若只算在战场第一线直接从事战斗任务的人员,伤亡率将更高。
根据日军参战各部队的战斗详报记载,忻口战役期间(10月13日至11月2日)日军各部队的伤亡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有的部队伤亡过半,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例如以下3个大队:
其一,步兵第42联队第3大队在10月13日至16日、短短4天的伤亡率就高达75.19%。若只算该大队在一线直接从事战斗任务的人员,伤亡率更高达90%以上。
其二,步兵第21联队第1大队一度被困于下王庄附近,在中国军队的持续进攻下,受到重创。该大队于忻口战役期间,参战736人,伤亡549人(战死174人,负伤374人),伤亡率74.59%。
其三,配属混成第15旅团的大泉支队在忻口战役期间参战497人,伤亡313人(战死91人,负伤222人),伤亡率达62.98%。
此外,10月24日才投入战斗的聋岛支队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第1大队第3中队,经过了10天的激战后,到11月2日,该中队战死33人,负伤62人,仅剩31人,伤亡率高达75.4%。
(二)某些部队尽管未遭到歼灭性打击,伤亡也很大。例如,步兵第21联队第3大队参战637人:伤亡272人(战死88人,负伤184人),伤亡率42.7%。
(三)也有一些部队的伤亡较小。例如、忻口战役期间,步兵第21联队第2大队参战815人,伤亡206人(战死58人,负伤148人)、伤亡率25.28%。步兵第16联队参战1476人,伤亡255人(战死54人,负伤201人),伤亡率17.28%。步兵第30联队参战1412人,伤亡122人(战死27人,负伤95人)、伤亡率8.64%。堤支队参战475人、伤亡78人(战死24人,负伤54人),伤亡率16.42%。
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知,尽管日军有的部队伤亡很大,但也有许多部队伤亡较小。因此,忻口战役日军伤亡6245人(战死1651人,负伤4594人),从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该数据就一定正确。这是因为,另一些文献资料有不同的记载。根据日军步兵第42联队战斗详报记载,忻口战役该联队战死将校19人,准尉以下501人;战伤将校25人,准尉以下876人。而据1988年发行的《山口步兵第42联队史》—书的第7编第5章记载,忻口战役步兵第42联队战死将校44人、准尉以下1377人、战伤将校以下997人。请注意后者的记载,仅步兵第42联队就战死1421人,如果属实,忻口战役日军就不止伤亡6245人。但遗憾的是,目前也不能证实后者的记载是绝对正确的。笔者认为,关于忻口战役日军伤亡问题,在没有其他资料佐证的前提下,恐怕目前还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