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却说宋江回到梁山,段景住又说了照夜玉狮子的好处,“宋江叫神行太保戴宗去曾头市探听那匹马的下落。”宋江要夺照夜玉狮子,因而才有晁天王中箭、中毒的结局。
戴宗去了四五日,回到山寨讲了曾头市的情况,以“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激怒了晁盖,晁天王不顾任何人劝阻,执意启请二十个头领,率领五千人马去征讨曾头市。
晁盖出征之事且按下不表,且说戴宗带回来的曾头市情报。戴院长是怎么说的,曾头市究竟写的是哪里,史文恭是谁,“曾家五虎”又是什么寓意呢?
曾头市是不是金国人的地盘?
戴宗详细地说了曾头市的情况,这段话很长,本文按层次分别解读曾头市、曾家五虎、史文恭。这一节,且说曾头市与曾头市的老子曾长者。
神行太保说:“这个曾头市上共有三千余家,内有一家,唤做曾家府。这老子原是大金国人,名为曾长者。”确信无疑了,曾头市本是宋国地界,被一个名叫曾长者的大金国人占据了。设若以此写故事,梁山好汉荡平曾头市,那可是抗金英雄。但是,这一笔却是借喻,不是实写的金国,历史上的宋江并没有与金国交战。
《水浒传》中的“金”隐写的是大明,这一点,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了。梁山大聚义时,西北乾方出现的“大金盘”,这只大金盘出自《大宋宣和遗事》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遗事》中说:这句诗“后来以为应大金破汴梁之谶”。
施耐庵点化此诗以喻大明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原因有两点:其一,“须臾”以南方口音谐音“盱眙”,也就是朱元璋祖籍“泗州盱眙县”。其二,朱元璋仿写这两句诗作《金鸡报晓》(如图),因其自称是姬姓高阳氏颛顼转世,遂以“金鸡”自比。这首诗前面的文章中讲过,也点化在几处文本诗词之中。
所以,“大金国”曾头市,以及“大金国王子”之照夜玉狮子实写的明朝事。市,谐音史、石、狮、师,总喻“豕”,也就是“朱(猪)”。“祝融作市”,“市”是大明先祖所创。“天市二十二星,主国市聚交易之所,一曰天旗”,施耐庵借用《史记正义》这句话,隐写了建文帝二十二岁时引发了靖难之役,巧合的是,朱棣崩于永乐二十二年。“天旗”,将在后文书中隐写白沟河之战。
“曾头市”不是金国人占领的北宋之地,而是隐写的大明,其“老子”是曾长者。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金二,曾头市便有个“曾长者”,那么,曾长者与金二是不是兄弟呢?
《说文解字》:“曾,从八从曰”,这个字本有“重”的意思,施耐庵谐音为“重八”。曾,僭也,是僭位之意。如此,曾头市、曾长者又是一笔两写,“两山对峙”、“一击两鸣”的笔法,既写了大明太祖,又写了僭位之大明太宗。永乐之陵为长陵,是为“曾长者”。
同时,还影射到了朱元璋的重孙朱瞻基。《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朱棣夜梦太祖授大圭,次日,朱瞻基出生,乃效法太祖立皇太孙。哪知这个皇太孙与其皇叔朱允炆一样,都遭遇了叔叔夺位。之于宣德而言,朱元璋就是曾祖。
曾头市曾长者无疑是“金大”,出现在渭州城的就是“金二”,隐写的是太祖与太宗两代皇帝。金二与金翠莲出现在渭州城潘家酒楼,其实隐伏了潘金莲、潘巧云(翠屏山),隐写的是大明削藩,“藩”去掉草字头是个“潘”字。这件事,在我解读《水浒传》的文章中早就讲过。此后,也计划写个“阳谷县”系列,从武松绕道回清河县讲起,揭秘武松、武大所隐藏的大明机密。
曾家五虎与梁山五虎将都是“五虫将”?
《水浒传》中称虎为大虫,因此,无论曾家五虎还是梁山五虎将,都是“五虫”,《西游记》中就专门明写了“五虫”。五,指的是朱明“五代”,这“五代”起自“朱温(瘟)”,演绎朱明藩镇大火并。虫,邾邑,也就是邾国都邑,借以隐写大明都城。
戴院长说:“(曾长者)生下五个孩儿,号为曾家五虎:大的儿子唤做曾涂,第二个唤做曾密,第三个唤做曾索,第四个唤做曾魁,第五个唤做曾升。”把五虎的名号单独分解出来,就是涂、密、索、魁、升。什么意思呢?
涂,谐音兔,隐喻大明的符码。涂,又作“余阝”,许慎说是“邾下邑地”,意思是邾国下辖的城邑,还是隐写“虫”。
密,静也,也就是安宁、宁静之意,“静,安也”,邾国的先祖是吴回祝融之子陆终的第五子曹安,即邾国先祖,又叫晏安——“王教头私走晏安府”,隐写燕王之藩,因此,大明永乐都城多有“安”字,施耐庵的“庵”也有此谐音寓意。
索,书中有索超、“病关索”,这个字解读起来很复杂,这里简单讲讲。“艸有茎叶,可作绳索”,小者为绳,大者为索。《说文解字》解读为:“从(“屮”下左撇右捺,象个“木”字)、糸。杜林说:亦朱木字。”也就是说,“索”与“朱”是一个字。
魁,这个字简单,说的就是大明之魁。魁,一指北斗星,也就是晁盖梦北斗星而聚义东溪村,智取生辰纲。《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斗为帝车”,晁天王本是皇帝,但却是化作白光飞去的斗柄上的小星,因而他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列。晁盖遇“魁”,也是曾头市中箭的伏笔。
升,与“晁”同义,借朱元璋《金鸡报晓》以喻大明皇帝。
曾家五虎都是大明皇帝的隐写,但若是以此解读,恐怕不能作为特指的依据,这几个字还可以解读为其他寓意。但是,若把曾家五虎之名这样断句:“涂密索魁,升”,那就更有意思了。
涂密是“荼蘼”的谐音,荼蘼为白花,也就是“白花蛇杨春”,喻雪花大蛇朱允炆。白为金,也就隐指了大明。索,尽也,“开到荼蘼花事了”,施耐庵借用陆游这句诗,隐写建文帝事了。
《水浒传》中揭露大明第一谜案:建文帝是在南京禁城后门,也就是玄武门被号称天策上将的朱棣次子朱高煦射杀,然后投入有意制造的皇宫大火烧成“鬼脸儿”、“没面目”、“焦挺”。《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确实也记载了“建文君将自焚”,“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证实建文帝殁于靖难之役。
把建文帝之死涂抹为自焚,这是朱棣掩盖弑君篡位之名制造的假象。因而,“荼蘼”又指的是朱棣,索建文帝之命者实燕王也。朱允炆为大明之魁,射杀了建文帝,朱棣便登基称帝——升,登也。
索,也为“木”,荼蘼为白,乃是“以白帽著王”隐写燕王朱棣,“涂密索魁升”,也可直解为燕王“索魁”,夺位成功。“索魁”,还隐写了谷王朱橞诡称建文帝未死,假建文帝之名密谋造反的历史。
史文恭究竟是谁,为何武艺水浒第一?
《水浒传》究竟谁的武功最高?无疑是曾头市教师史文恭,即便是卢俊义阵前一对一单挑,未必能占便宜。很多读者朋友认为,林冲能够赢他,其实,林教头差得还很远。这件事,暂且不讨论,留待列位看官去争议了。
还是戴宗说的:“又有一个教师史文恭,一个副教师苏定。……那匹千里玉狮子马现今与教师史文恭骑坐。”
教师,似乎与教头不同,仿佛禁军中的教师才是教头,诸如祝家庄、曾头市这般的教习武艺的都是教师而不是教头,唯独柴大官人庄上请的是洪教头。其实,教头、教师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朱家“反贼”。
“教”,拆开是“反文孝”。大明以孝治天下,自太祖起,谥号中都有个“孝”字。但是,在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废除建文时期所有规制,重新拟定朱元璋谥号,大明才有第一“孝”。所谓“有分教”,就是教头、教师之“教”。
教头,就是“反文孝”之头,指的是带头谋逆夺位的朱棣。教师之“师”是狮子之“狮”的谐音,也就是石、豕,还是隐写的朱家谋逆藩王。因此,无论是王教头、林教头、洪教头,还是栾教师、史教师,都是大明藩镇之乱的隐写,是朱家人大火并。
副,贰也、裂也,曾头市与别的庄子不同,专门有个副教师,这个名叫苏定的副教师是“教师”的注脚:隐写的就是分裂朱明的贰臣贼子。
苏,草鱼禾,草即曹,大明朱姓化自邾国曹姓。“鱼尾与燕尾相似”,隐写燕王,所以,高俅是“小苏学士”荐到小王都太尉那里而发迹的。禾,木也,隐写木字辈的朱棣。定,指的是燕王定鼎。
前面的文章讲到,林冲梁山大火并,坐了第四把交椅,寓意燕王排行第四。梁山大聚义,林冲坐了第六把交椅,寓意建文削藩削夺五王,第六个要削的燕王却多了皇位,因而是“王定六”。曾头市以“苏定”隐写,所以,林冲直到梁山大聚义时才由燕王“升”为王定六。
史文恭之“史”与史进的“史”一样,都谐音石、豕,文,即隐写建文又隐写太宗文皇帝。“恭,通洪”,原来,史文恭就是洪太尉、洪教头,此人武艺绝高,岂不就是“洪武”?
从隐写寓意来看,林冲乃“副教师”,是大明之“贰”,以“水木火土金”字辈来算,是第二代皇帝。如此,林冲能打得过史文恭吗?
史文恭武艺第一,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戴宗说的:“那匹千里玉狮子马现今与教师史文恭骑坐”。制服了照夜玉狮子,史文恭就束手就擒了。那么,如何制服照夜玉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