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以后,土耳其能够浴火重生,其实在东西方看来,都是一个奇迹。按照当时各国的态度来看,奥斯曼帝国崩盘以后,分裂成了数十个小国家,土耳其的基本盘应该是要被希腊给吃掉的。
可结果土耳其天降猛男,凯末尔带着一帮拖鞋军,多次以少胜多,愣是将希腊人赶了出去,这才有了现代土耳其。
建国以后的凯末尔,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系列世俗化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
- 第一, 将清真寺变成世俗化的学校,用拉丁文取代阿拉伯文字进行教学。
- 第二, 给了女性选举权。
这两件事将一个陈旧的伊斯兰帝国,直接改造成了一个世俗化的国家。而凯末尔本人,拒绝了苏丹的头衔,带头穿起了西装,顶着全国教士反对的压力,力推世俗化改革。其定义的议会制,更是成为了土耳其百变不变的核心制度。
2017年的公投,土耳其从议会制变成了总统制
1945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该共和国采取的是议会共和制。法国的民族英雄戴高乐,顺利成为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内阁总理。
1958年,法国又成立了第五共和国,还是戴高乐来担任主要领导人。很多人不能理解,同样是戴高乐当话事人,为什么要分第四和第五呢?其实这跟法国的国家体制发生了变革有着很大关系。
-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采取的是议会共和制,也就是议会制。该制度对总统的职权有着严格的限制,掌握实权的内阁总理或者首相,是议会选出来的,而他们需要对议会负责。所以议会的权力非常大。
-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采取的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其实就是总统制。该制度中,总统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不是经过议会推举产生。所以总统需要直接对选民负责。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谁给了你权力,你就要对谁负责。所以说,封建时代,老百姓能遇上一个好官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类似范仲淹、苏轼、包拯、海瑞这种为民负责的官员,在古代基本就是“奇葩”。因为他们的帽子是上头赐予的,按道理他们只需要对上头负责才是,这也是封建时代最基本的官场逻辑。你又决定不了人家的升迁,人家凭什么要为你做主?
时至今日,法国依旧是第五共和国,依旧采取的是半总统半议会制,所以马克龙总统的权力才会那么大,但毕竟只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因此马克龙的权力名义上依旧受到议会的限制,也就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土耳其的情况也很类似,2017年以前,土耳其采取的都是议会制。也就是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即便土耳其是一个军变情况十分严重的国家,但这一制度在2017年以前,总体上是没有改变的。
但是2017年,在埃尔多安的主持之下,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公投,旨在修改当时的土耳其宪法,将议会制改为总统制,扩大总统的权力。
这场公投的结果是,51.4%左右的选民支持修宪,最终埃尔多安如愿修宪,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成为了土耳其建国后,除凯末尔外,权力最大的总统。
土耳其打算告别凯末尔时代吗
凯末尔时代,当然没有采取什么议会制,作为土耳其的国父,他一家独大,完全定义了近现代的土耳其。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那时候土耳其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进步的问题,而是如何从夹缝中生存下来的问题。
面对希腊狂风暴雨般的入侵,外加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威胁,凯末尔只能大权一把抓。如果这时候内部再出现分歧,那土耳其基本就没戏了。
令土耳其人感到幸运的是,他们国父是一个理智且富有远见的人。凯末尔虽然大权一把抓,但和过去的苏丹完全是两回事。
凯末尔虽然没有创建议会制,但他建立了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该议会集司法权、行政权为一体的机构,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进步了。至于军权,始终都掌握在凯末尔手里。
凯末尔明白,军权才是真东西。拿到军权以后,其他体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来规划实现。不过这也为后来土耳其不断发生军变埋了个大坑。
二战以后,苏联逼迫土耳其交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并要求苏联有权在伊斯坦布尔驻军。这吓得土耳其从长期的中立状态,立刻倒向了西方,加入了北约。从此土耳其和西方的关系越来越近。
1961年,基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模式,土耳其确立了议会制。这是对凯末尔改革的一项完善,相当于用补丁填了个坑。毕竟没有第二个凯末尔,所以总统的权力受到限制,是基本常识。
埃尔多安修宪后,总统集三权于一身,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凯末尔时代,为什么说土耳其正打算告别凯末尔时代呢?
埃尔多安打算重新定义土耳其
从本质上来说,埃尔多安此举,无疑是在效仿先人,向凯末尔看齐。毕竟是个凡人,谁不希望手中掌握毫无节制的权力呢?
不过问题的关键是,埃尔多安和凯末尔是有本质区别的。
凯末尔立国以后,确立了六大原则,简单来说包括了以下6点:
- 第一, 共和主义,就是反对苏丹那种君主专制,不玩世袭那一套。
- 第二, 民族主义,强调土耳其民族的独立性,以此加强民族凝聚力。
- 第三, 平民主义,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四, 国家主义,国营为主,私营为辅地发展经济。
- 第五, 世俗主义,这是凯末尔改革的核心。削弱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实现土耳其的社会现代化。
- 第六, 改革主义,不断进行改革,从而推动土耳其的进步。
这6大主义,便是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第五点世俗主义,为了办成这事儿,凯末尔几乎把全国的教士集团,都给得罪光了。
毕竟奥斯曼帝国时期,教士们手握各级大权,那是普通人捧着的对象。可改革以后,教士集团瞬间成了个平民一样的身份,这种落差感,是他们难以接受的。
埃尔多安从小接受宗教教育,所以对复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在位期间,不断兴建清真寺,大力支持宗教教育的发展,逐步恢复宗教在国内的影响力。
这一系列的行为,无疑是在告诉世人,他想复古。为了减少这场复古改革的阻力,2017年的修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修宪成功后,埃尔多安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土耳其的复古工作将再无障碍。
所以,凯末尔用集权,为土耳其换来了百年世俗化的道路。而埃尔多安用集权,则在一点点让土耳其回到过去。这难道不是在重新定义土耳其,告别凯末尔时代吗?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掰手腕
不少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一半多的人支持埃尔多安的这场修宪。排除选票有内幕外,埃尔多安最大的优势,就是他在过去的10多年里,的确将土耳其的经济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过去土耳其长期陷入通货膨胀的厄运当中,埃尔多安在2003年担任总理以后,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他一边鼓励国内私有化发展,一边积极推行市场自由化,引进大量外资。
同时,他还卖掉了大量国企,兜里有钱以后,他又开始大兴土木,将土耳其全境,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基础建设创造大量就业,所以老百姓们在埃尔多安当政期间,收入翻倍,的确过了一段好日子。因此有人支持埃尔多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到了这个时候,光芒万丈的埃尔多安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他的一切功绩,其实都是为了复古改革。这条路太难走,毕竟等于是埃尔多安跨时空与国父凯末尔在掰手腕。谁输谁赢,尚未可知。毕竟按照修宪后的规定,埃尔多安至少还能干到20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