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年2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特朗普关于中美贸易协议的表态,强调“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并重申中方反对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立场。同一天,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上,中方对美方单边主义做法发起严厉批评,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这场从外交辞令到实际行动的密集表态,与特朗普突然释放的“达成协议可能性很大”的信号形成微妙互动,折射出中美博弈的深层逻辑。

贸易(资料图)
环球时报援引世贸组织2025年2月18日总理事会会议记录显示,中国常驻代表李成钢在会上直指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恶劣影响”,称其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甚至威胁多边贸易体制存亡。欧盟、加拿大、巴西等30余个经济体联袂发声,形成罕见的国际舆论压力。欧盟代表若昂·阿吉亚尔·马查多直言,美国钢铝关税政策“既不合法又得不偿失”,新西兰与新加坡则警告“强权政治将摧毁国际贸易秩序”。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2月1日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全部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又在2月10日宣布对自美进口的部分商品实施反制措施。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警告称,当前国际贸易正处“转折点”,呼吁各方避免摩擦升级。中国已就美征税措施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展现出维护规则的坚定姿态。
据美国财政部2025年2月21日披露的数据,中国当月减持美国国债规模达96亿美元,持仓总额降至7590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这一动作被外界视为对美方政策的“风险对冲”——在特朗普政府持续加码钢铝关税、“对等关税”等单边措施背景下,中国通过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传递明确信号。

美国国会大厦(资料图)
分析人士指出,中方选择在美俄峰会前夕采取行动,意在强化对谈判筹码的控制力。陈彬报道中援引王毅外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表态:“若美国执意对华打压,中方必将奉陪到底。”这与减持美债形成政策组合拳,既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又为后续博弈保留战略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界已提前行动,派出代表团赴华寻求合作,凸显经济界与政治层的温差。
特朗普在2025年2月20日突然宣称“中美达成贸易协议可能性很大”,与其此前“全球加税”政策形成反差。这一表态正值其宣布对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3月12日生效)前夕,时机耐人寻味。有观察认为,特朗普试图通过“极限施压”后的“突然示好”,在中美关系中制造“交易的幻觉”。
然而,中方对此保持清醒认知。郭嘉昆在回应中强调“平等协商”前提,未对协议内容作出任何妥协性暗示。这与阿拉斯加会谈时中方提出的“恢复贸易战前状态”底线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遗留的“科技战”“金融战”框架未被美方主动提及,反映出特朗普团队可能更倾向于聚焦短期利益交换,而非重构长期竞争关系。
从日内瓦到华盛顿,2025年初的国际经贸版图正经历剧烈震荡。除中国外,欧盟、印度等经济体加速推进区域自贸协定,试图对冲单边主义风险。世贸组织新发布的关税数据库显示,全球非关税壁垒措施在2024年激增17%,其中34%针对中国商品。
在此背景下,中方的策略选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WTO平台凝聚反霸凌共识,另一方面以减持美债、强化自主产业链等手段夯实“反脆弱能力”。正如巴西代表在世贸会议上呼吁的,“二战后建立的贸易体系需要守护而非摧毁”。而特朗普政府宣称要建立的“以美国为核心的新体系”,正遭遇来自盟友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质疑。

印度(资料图)
2025年的中美博弈已超越单纯贸易范畴,演变为规则制定权的全面较量。从日内瓦的联合反制到纽约资本市场的资产重配,从外交辞令的交锋到实体经济的角力,双方在重塑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特朗普的“改口”或许能为紧张局势带来短暂喘息,但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突破,仍取决于美方能否放下“单边主义执念”。正如中国外交部反复强调的——真正的对话,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