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多少英雄豪杰都是因小事“一失足成千古恨”,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谡屯兵山顶,遭四面围困,满盘皆输。宋江原以为招安是一条正路,却给自己和兄弟们带来杀身之祸。古人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们今天说的这位人物,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就是宦官界的著名人物马元贽。
马元贽此人在唐朝后期可谓是盛极一时,享尽荣华富贵。他一直以精明权倾朝野,最后也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跌落尘埃。
说到太监这个职业,其历史也算是源远流长。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了太监,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步完善,阉人制度也被逐渐修正最后臻于完善。到了西汉时,汉高祖刘邦为了表达对他们辛勤工作的肯定,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一个职位,叫中常侍,该职位在理论上似乎并没有太尊贵,但毕竟和人类社会最顶端的皇帝最接近,因而一直在封建社会的官场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安德海、李莲英就是他们中最典型的代表。
阉人为祸朝廷的历史事件比比皆是。在唐朝武宗年间,最著名的大太监就是马元贽。他和他的众多前辈们一样,手握大权为祸朝堂,但他看起来像是很精明,却没有大智慧。秦朝太监赵高祸乱天下时所选的傀儡皇帝秦二世是真的昏庸,而马元贽煞费苦心、精挑细选的傀儡皇帝,居然是一个假装呆傻的绝世明君。
唐武宗李炎,原名李瀍,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他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母亲是宣懿皇后韦氏。唐武宗于长庆元年被封为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重,李炎被立为皇太弟,同年文宗去世,李炎即位,次年改元会昌。
唐武宗虽然读书不如他哥哥文宗,但他知人善任,能够面对现实,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他信任并重用李德裕,君臣二人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对,渡过难关。然而,唐武宗长期服用长生丹药,性格变得越来越急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最终因服食仙丹而死,年仅三十三岁。尽管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笃信炼丹求药的行为被认为不是明君之举,尤其是灭佛运动的实施对佛教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唐武宗死亡之时,马元贽作为唐武宗的心腹太监,手握重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马元贽深知,自己不可能当皇帝,但他打算选择一个傻子继续他的权贵生涯。最终在李氏家族内挑选的“明君”竟然是李忱——一个假装痴傻的皇子。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给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唐的皇上更是人才辈出。
李渊尽管没有多少治国理政的本领,但从一个外戚成为一个立国几百年的高祖,那也不是白给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初唐时期开创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名声响当当,但很少人晓得,晚唐有个皇上,几乎能和李世民一样出名,人们称他“小太宗”。这位皇上就是唐宣宗李忱。
提到唐宣宗李忱,这可是个丑小鸭变白天鹅、乌鸡变凤凰的故事。李忱这辈子比较传奇,按照唐朝当时的现状,不管哪个皇子当皇帝,恐怕都轮不到他。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他生于元和五年六月,也就是公元810年。他的生母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小妾郑氏,李锜因叛乱被杀,家眷被官方籍没,郑氏被安排到郭贵妃寝宫当侍女,因为长得貌美而得到唐宪宗的宠幸,生下李忱。郭贵妃家世显赫,又是后来唐穆宗的生母,郑氏无法和郭贵妃相比,她和儿子李忱两人相依为命。为了不在皇权争斗中被波及,只能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害怕一不小心受到伤害。总之一句话,一切低调,不敢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这个世界好像根本就没有他们母子这两个人。
唐宪宗驾崩之后,接下来继位的唐穆宗,是李忱的哥哥,后来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都是李忱的侄子,李忱和这几个侄子年龄差不多。
李忱原本早就和皇位无缘了,万没想到,命运无常,转来转去,皇位竟然转到了他手里。会昌六年,唐武宗因吃丹药中毒而死。唐武宗本来有五个儿子,不过,因为武宗岁数不大,故此没有立太子。唐武宗一死,曾经被武宗打压过的那些太监们闻风而动,再次活跃了起来。
宦官马元贽原来想过这样的事,就是立唐武宗一个儿子为皇帝,这样,皇帝年幼,他们这些太监还可以为所欲为。不过,他转念一想,就打消了这种想法。不管唐武宗的儿子多小,毕竟有长大成人的那一天。故此,马元贽决定在宗室子弟中找一个看起来智商不行的人当皇帝,他们这些宦官容易控制。
宦官马元贽想来想去,想到了李忱。他们伪造唐武宗遗诏,立唐武宗的叔叔、光王李忱为皇太叔。马元贽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认为李忱沉默寡言,性格随和,看起来非常痴傻,从来没有过和别的皇子争权夺利的表现。马元贽认为,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他们这些太监又可以肆意妄为了。马元贽和当时的丞相李德裕商量,李德裕没有反对。
就这样,37岁的李忱当了皇帝。这就是唐宣宗。
离奇的是,唐宣宗一当上皇帝,就像变了个人,不仅不傻了,还把帮他登上帝位的那个太监给除掉了,甚至还让晚唐迎来了“大中之治”的盛况。这当然可以理解,他本来就不傻,只是为了能够在残酷的宫廷生活中活下去装傻而已。
不过,马元贽、仇公武他们万万想不到,原来那个又傻又呆的李忱一旦穿上了龙袍,就变得特别聪明,一点也不傻了,反而非常勤奋老练地处理国家大事,整顿官员作风,整个人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帝王风范。
据史书记载,李忱当上皇帝后,说话做事都很沉稳,处理国家大事既果断又有条理,一点都不乱,大家这才知道,他痴傻的外表下,原来藏着这么多“好品质”。
满朝文武这才明白,这位新皇上原来竟然是个演技派中的实力派,妥妥的一个“影帝”呀!装了半辈子的傻,靠着一流的演技骗过了所有人,不光在危机四伏的皇宫里保住了自己的命,最后还奇迹般地达到了人生的最高点。
哎呀,人们在惊讶之余,也在心里慢慢揣度,李忱这个皇帝在37年的时光中,承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假装了三十七的傻子呀?真的是难为他。
据说,李忱一开始装傻,大家都以为他真傻。后来还是被唐武宗李炎发现了。三番五次害他,都没有得逞。
李忱的命硬得出奇,这让唐武宗心里非常慌张。他后来直接让宦官偷偷把李忱绑了扔进粪坑里。宦官仇公武又对唐武宗说,不如再补两刀,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麻烦。唐武宗一听,立刻就答应了。
没想到仇公武没对李忱下狠手,反而偷偷救了他,还把他送出宫。李忱逃出宫后,隐姓埋名,到处漂泊,最后来到了浙江的安国寺。他觉得寺庙里比俗世安全多了,干脆就在安国寺隐居,拿起木鱼当起了和尚。
李忱当了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对付马元贽这些大太监。他当上皇帝没多久,就送给马元贽一条特别贵的腰带。马元贽一看,心里那个美啊,觉得皇帝真是太看重自己了,毕竟他帮皇帝登基可是立了大功的。之后,他就整天戴着这腰带到处显摆,有一次喝多了,还直接把它送给了他的铁哥们儿、宰相马植。
一次朝堂上,李忱看到了马植腰里的腰带,就去问马元贽。马元贽手里没有腰带,只好实话实说。李忱立刻下旨撤了马植的宰相职位。按照惯例,朝廷大官不能和宦官走得太近。至于马元贽,皇帝也挺大方,封了他一个将军,彻底在宫廷里晾了起来。宫廷里没兵没卒,给你个将军有啥用。
李忱上位以后,不承认自己是接了唐武宗的班,他是唐武宗的皇叔,他认为自己继承唐武宗属于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他只承认自己是接了父亲唐宪宗的皇位。他以皇叔身份,冷眼旁观宫廷斗争二十多年,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此,当上皇帝以后,他处理政事也就显得非常老到、得心应手。他把唐穆宗到唐武宗之间的所有施政措施,全部推翻,全盘否定。
唐朝宫廷里,党争非常厉害。主要是牛李之争。牛,是指牛僧孺。李,就是李德裕。这场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一直争斗了四十年。李忱继位后,宰相李德裕、李让夷被罢免,牛党成员白敏中被任命为宰相。白敏中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堂弟。李德裕被反复降职,后来死在了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崇山。
唐宣宗尊重儒生,认为科举出身的人才有真才实学。为此,他为了完善科举制度,经常微服私访,听取老百姓对科举的议论。同时,对科举中的营私舞弊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他曾经下诏,观察使、刺史等职务先试用,试用合格以后,再正式任命。另外,他把各地户口的增减当作考核任命官吏的重要指标。
宣宗还非常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对亲属做到了不徇私舞弊,宣宗母亲郑太后的弟弟——也就是宣宗的舅舅郑光源是河中的镇守官,宣宗认为他才能一般,不能胜任工作,把他降职为京城的右羽林统军。郑光源觉得有点委屈,就去找姐姐郑太后,让郑太后给他在皇帝面前求情,郑太后多次在宣宗面前替弟弟郑光源说情。宣宗始终没有理睬。并且劝母亲以后不要参与这些事。
唐宣宗在生活上也很节俭。他除了上朝和重要场合,经常穿着旧衣服。长女万寿公主出嫁,按照唐朝律法,应该用银箔装饰婚车,宣宗让改为用铜箔装饰婚车。宣宗还要求子女们日常生活不得刁钻跋扈,一切谨慎小心、低调做事。在他的带动下,一股节俭之风很快在朝野形成。
在唐宣宗的治理下,当时的唐朝不仅内政比较稳定,外交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大中四年,沙洲军民在张义潮率领下,赶走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洲。第二年,张义潮归附唐朝,使原来被吐蕃占领的河陇地区重新归属唐王朝。
在宗教信仰上,他一反以前唐武宗的做法,兴修了很多寺庙,把唐武宗损毁的寺庙又重新翻修了很多,缓解了社会矛盾。
可惜的是,唐宣宗喜欢道术,迷信长生不老,特别是在他晚年,也迷恋丹药。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因服食了大量丹药,中毒身亡,享年五十岁。他在位十三年,使衰弱的唐王朝再次焕发生机活力,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宣宗死后,唐王朝就进入末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