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修电器激发研究兴趣——(引题)
当年高考落榜生,如今“大国工匠”(主题)
通讯员 朱如媛 扬州日报记者 张孔生
25日下午,市级机关工会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请来省劳模顾连岗给大家分享劳模故事。劳模登台给市级机关干部“讲故事”,这位劳模背后有啥“绝活”?

顾连岗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大国工匠” 研发兴趣竟是“学修电器”激发
顾连岗是仪化公司合纤二部特级技师、扬州市首席技师、江苏省卓越技师、江苏省劳模。他爱琢磨、善动脑,勇于创新,搞出了多项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职工们都称他是“革新专家”,先后荣获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中石化“技术能手”、中国化学纤维“优秀技术工人”、全国能化系统“大国工匠”等称号。
但让记者想不到的是,这名“大国工匠”竟然曾是个高考落榜生,而他的研发兴趣竟来自学修电器。
“我来自兴化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不开窍,1987年高考落榜,情绪非常低迷。在家待业期间,家中的交直流收音机在开关时总感到麻手,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反复捣鼓,最终接了一根地线解决了问题。此事传到邻居们的耳中,便把我‘放大’成了会修收音机的‘能人’。后来,周围邻居家里的电器只要一坏,第一个就想到我。其实那时我哪会修啊!但这逼着我去学习维修电器的知识。”顾连岗说。
“上班后拿工资了,我就买无线电书籍、买万用表、买电子元器件等,下班一有空就看书、捣鼓电路。渐渐地,我就想能不能把自己的一点技艺用到解决生产难题上。”顾连岗回忆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话紧张,上下道工序联系不方便,纺丝修板靠敲击来联系下道卷绕岗位,时间长了,设备被敲得坑坑洼洼。“我暗暗下决心要解决此问题。从电路板做起,一个一个元器件地焊接,制成了有线对讲机。记得我带到现场安装畅通后,那高兴劲就甭提了。同事夸,领导赞,我技术革新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
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从“操作工”成长为“大国工匠”
“1987年12月,我成为仪化公司涤纶二厂一名普通的纺丝倒班操作工人。我花很多时间看生产方面的书,钻研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1年涤纶二厂举办的首届纺丝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一名。车间负责人把大红喜报寄到我的老家,家人无比自豪。”顾连岗说。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顾连岗也从一位普通纺丝倒班操作工人逐步成长为班长、值班长、技师。2011年被聘为仪化公司首批纺丝高级技师,这一年领导给了他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担任车间工艺技术员,参与涤纶生产全流程管理。勤奋好学,工艺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技术水平出众,再加上他业余爱好的无线电电子技术,顾连岗研发的潜力一下子迸发出来。
“针织专用料攻关期间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但艰辛付出,终有回报,风雨之后见彩虹。2016年5月我被评为江苏省劳模。2017年6月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评为‘优秀技术工人’,这更激励我不断进行技术攻关。”顾连岗说。
一个个技术攻关,一项项成果诞生,也让顾连岗从“操作工”成长为“大国工匠”。
2020年初,仪征化纤应急跨界上马熔喷布项目,顾连岗被抽调参加项目建设,负责施工现场疫情管控、安全管理、开车生产准备和稳定运行等工作。
“我每天早上7点前要参与对施工人员进场查验和测温工作,下班时间常常在23点以后。回家后还要查资料学习、编培训教材、制定调试开车方案。第一、第二条熔喷线调试开车5天5夜,我仅中途回家洗澡换衣休息了7个小时。至2020年5月上旬12条生产线全面建成投产后,我的体重下降了17斤。广大干部职工一起不畏困难、攻坚啃硬,谱写出了‘熔喷布精神’,时刻激励着广大仪化职工。”顾连岗说。
“今后,我当拿出看家本领、使出毕生精力,为后续60万吨短纤项目一次顺利投产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顾连岗表示。
来源: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