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就像吃一锅夹生饭:明知道不容易吃,但毛主席一声令下,硬是吃了下去。
毛泽东不仅有足够的战略眼光,也有足够的决断力,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并不是轻松的“打几仗”,在各种变化与调整后,演绎成了壮烈的大淮海。
最终,正是毛主席那种“万对万,也要吃下去”的霸气决策,将一场难以预料的困境,演绎成了革命胜利的序曲。
这一锅夹生饭,怎么吃下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用一形象比喻,形容淮海战役的艰难。说它像夹生饭,意思就是说,这场战斗并不简单,根本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轻松任务。
尤其是在最初阶段,毛主席可没有像我们后人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地部署战略,反而是战局复杂,变数不断,甚至一度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想当初,淮海战役的发起,实际上是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变化,经过多次思考才作出的决定。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关键的第三年,双方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时候,我军的兵力已经突破了280万,而国民党军虽有365万兵力,但其中不少已经在各战场上被分散。你说,这不就是一场“大好形势”下的战斗吗?
毛主席看准了机会,决定在济南战役胜利之后,快速展开淮海战役。但这场战役,不仅是打击敌人,更是改变战略布局的一场大棋局。
刚开始,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要求并没有设定太高的目标,最初的计划是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大约10余万兵力,差不多就“十几个旅”的规模。
但谁料,随着战争的推进,形势愈发复杂。敌军的防守如同一道道“关卡”,一旦攻破,新的障碍又层出不穷。
毛主席的一句话,透露出战争的艰辛:“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当时,谁也无法预见到,这场局部战役竟然会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决战!
从9月24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提出打淮海战役的建议,经过毛主席批准,此战的规划才逐渐有了明确的方向。
不过,战局并非一路顺风,战斗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反扑,尤其是在10月,刘峙集团的兵力集结,以及黄百韬兵团的顽强抵抗,都让毛主席的部署时刻面临调整。
而毛泽东的决策速度之快、准确性之高,正是决定淮海战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您想,敌人刘峙集团的兵力足有25个军,约60万人,分布在徐州一带。
可毛主席就是这样果断地指示,要求一方面牵制敌人的增援,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歼灭黄百韬兵团。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将兵如棋,布阵如风”吗?
接下来,战役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敌人的援军不断涌入,局势的复杂程度远超预期。即便如此,毛主席依然坚持战略决策不动摇。
他的这一“霸气”决策,不仅凝聚了我军的力量,还打破了敌人的防线。正如他所言:再难吃,也要把它吃下去!
淮海战役开始了!毛主席不仅要对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还要求迅速展开第二阶段战斗,调整战术方向,逐步扩大战役规模。
那时的我军,兵力虽然不及敌方多,但优势却在各方面不断积累。毛泽东领导下的指挥层,成功将这场原本不确定的战役,逐步变成了决定性胜利的总决战。
毛主席给这场战斗定下的初步目标,早已远远超出了预期。接下来的情形,就是一场“让敌人吃不下去”的精密博弈。随着敌人的支援兵力不断涌现,毛主席的决策更显得“一步棋定乾坤”。
敌人突围,我们包围!
淮海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包围与突围。那时,蒋介石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绝望中的绝望”,他的一些决策简直让人看了直摇头。
首先说说黄百韬兵团。1948年11月5日,蒋介石紧急派人给刘峙集团下达命令,要他们迅速收缩兵力,放弃原来的防线,集中主力部队向徐州集结。
蒋介石这不就是想通过一次突围来把我军拖入陷阱吗?我军的指挥部反应迅速,准确锁定敌人动态,一边坚持攻击黄百韬兵团,一边全力准备切断敌军的后路,决不能让他们成功突围。
而敌人的突围,注定是注定失败的。黄百韬兵团在试图撤退的过程中,华野的部队通过准确的信息把握,将敌人一路追击,死死咬住了不放。
尤其是在11月8日,黄百韬兵团再一次被我军追击,华野快速将其合围在碾庄圩地区,连喘息的机会都不给敌人。
敌人黄百韬在这一刻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虽然他们有拼死一搏的决心,但面对我军的精密部署与强大兵力,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消灭。
与此同时,中野部队也未曾懈怠,配合华野的进攻,成功包围了徐州外围的敌军,几乎让敌人陷入“瓮中捉鳖”的局面。
11月16日,宿县战役取得关键性突破,中野部队发起猛攻,迅速攻占了宿县周围多个要点,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蒋介石终于明白,他的“突围”计划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加速了自己军队的灭顶之灾。敌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努力,简直就是自作自受。
而毛主席的决策,在这种连续变化的战况下,始终保持了精确的打击与控制,敌军的每一次反扑,都被我军牢牢掌控。
万对万,也要吃下去
战役逐渐进入高潮,到了这时,正确的决策更显得至关重要。毕竟,到了此时,战斗已经不仅仅是歼灭几支小兵团的问题,而是决定整个战局的关键时刻。
经过前期的胜利,华野与中野两大部队的联合配合,让敌人彻底陷入了困境。到了11月19日,蒋介石甚至不得不指挥黄维兵团与李延年兵团向徐州推进。
您说,这蒋介石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我军的兵力和战略部署,已经将敌人的反扑完全击破。毛泽东更是果断调整战术,把重心转向了南线,进一步对敌军进行包围。
在我军的追击下,黄维兵团的几乎所有突围计划都失败了。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黄维兵团被彻底歼灭,敌人在徐州一带的抵抗几乎宣告终结。
战役的最后阶段,毛泽东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哪怕敌军人数众多,哪怕蒋介石派出了大规模的兵力增援,毛主席依然冷静指挥,最终迎来了胜利。
参考资料:
淮海战役中毛泽东的全局指导.党的文献.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