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蛰伏:边缘小国的黯淡开场
在华夏历史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烽火连天,吴国与越国起初不过是南方偏远之地两个默默无闻的小国,身处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区域,因距中原路途遥远,在诸侯争霸的前期舞台上毫无存在感,未被中原诸侯正眼相待。
吴越古国分界线纪念碑
春秋末期,晋楚争霸进入白热化。
公元前 575 年,晋楚爆发鄢陵之战,晋国险胜但楚国实力犹存。
楚国叛臣巫臣向晋景公献上 “联吴制楚” 之策,开启了江淮地区的第二战场。
在晋国扶持下,吴国崛起,严重威胁楚国后方,楚国遂与越国联姻以牵制吴国,吴越两国由此登上历史主舞台。
因阵营不同及领土扩张引发的利益冲突,吴越两国陷入了长达 40 年的生死大战。
联吴制楚
战火纷飞:吴越争雄的跌宕历程
吴国先祖泰伯是周文王父亲季历的兄弟,属姬姓王室分支。
越国姒姓,历史可追溯至夏朝,底蕴深厚。
早期,两国皆为楚国属国,名不见经传。
晋国考察吴国后,赠予战车并传授军事技艺,因吴国地处太湖之畔,水网纵横,当地民众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吴越两国借此发展出强大的水军,其军队逐渐成为水陆两栖的精锐力量,这是中原车战部队所不及的。
公元前 506 年,吴国准备攻楚,伍子胥利用金溪和水阳江开凿出胥河,连接太湖与长江,大大缩短了行军与运输路线,即使春冬少雨季节也能通航载货。
京剧《伍子胥》
此外,吴国还开凿了百尺渎和胥浦,加强了水上交通优势。孙武、伍子胥率 3 万水陆之师沿淮水、大别山一路进发,五战五捷,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出逃,此即柏举之战,吴国威名震惊诸侯。
柏举之战时,越王允常趁机突袭吴国,虽未造成重大损失,却使吴王阖闾怀恨在心。
公元前 496 年,允常去世,阖闾趁机伐越,双方在檇李交战。
越军敢死队冲锋失败后,勾践使出奇招,令死罪囚徒阵前自尽,吴军惊愕之际,越军进攻得手,阖闾受伤,后因伤势过重去世,临终嘱咐夫差复仇。夫差牢记父仇,在太湖训练水军。
公元前 494 年,勾践先发制人攻吴,从钱塘江经淘溪入太湖,与吴军在夫椒展开水战。
越军实力不敌且吴军准备充分,越军战败,将领胥犴战死,残军退回钱塘江。勾践任命石买为将,但石买不得人心,越军军心涣散,再次战败后退回会稽,仅剩 5000 余人,会稽城也被攻破,勾践逃至会稽山被吴军包围。
强弱易势:勾践的卧薪尝胆之路
此时,文种挺身而出,以商汤、周文王等先人的磨难故事激励勾践,并前往吴国求和。
伍子胥反对,但太宰嚭收受越国贿赂,劝说夫差答应求和。此后,勾践夫妇入吴为仆,三年间忍辱负重,赢得夫差信任,于公元前 490 年被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鼓励生育、重用人才、发展农桑工商等,使越国国力渐强。文种献上灭吴九策,包括麻痹夫差、离间吴国君臣、提升越国实力及开展外交活动等。
与此同时,夫差忙于北上争霸,公元前 484 年艾陵之战击败齐国,缴获众多战车与俘虏,威势达到顶峰。为深入中原,夫差开凿邗沟与深沟,连接南北水系,虽成就非凡,但也消耗了大量国力。
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 483 年,吴国遭遇大饥荒,夫差仍执意开凿新河,伍子胥极力反对,夫差怒赐宝剑令其自尽,伍子胥含恨而亡。伍子胥之死让越国看到机会,但范蠡认为时机未到。
公元前 482 年,夫差率精锐北上黄池会盟,与晋国争夺盟主之位,军队阵容严整,气势浩大。而越国趁机出兵,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海军切断夫差退路,一路由诸稽郢为先锋,勾践亲率大军跟进,袭击姑苏。
吴国太子友迎战,初战击败越军先锋,但越军主力到达后,形势逆转,太子友被俘,姑苏台被焚。夫差得知后急忙回师,与越军在淮河沿岸交战,战况不佳,被迫求和,越国同意,吴国暂时保住吴松江以北地区,但实力已大不如前。
此后,吴国因连年征战和饥荒,国力日益衰弱,而越国不断发展壮大。公元前 475 年,越国再次进攻吴国,围困姑苏城长达三年。公元前 473 年,吴国城破,夫差突围至姑苏山后求和,范蠡以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为由劝勾践拒绝,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
范蠡
吴国灭亡后,勾践展现出霸主胸怀,将淮河附近土地赠给楚国,归还吴国占领的宋国土地,将泗水以东百里之地送予鲁国,随后北上与齐、晋等国会盟,向周元王献上贡品,周元王封勾践为方伯,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位官方认证的诸侯霸主,其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见证了吴越两国的兴衰沉浮,也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的斗争形势。
【文本来源@信息素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