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2024年12月07日15:13:05 历史 1690

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1996年的夏天,湖北三峡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华儿女》杂志社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笔会采风活动,邀请众多知名作家和社会名流前来参观。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客人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那天,细雨绵绵。李讷穿着一件朴素的灰色中山装,站在工地上若有所思。参观几处工地后,她突然向一位当地领导轻声问道:"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刘源,这个让李讷挂念的名字,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何时隔多年,李讷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打听起他的消息?

中南海里的两个家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和刘少奇两家便搬入了中南海。两家人的住所一个在中南海东岸,一个在西岸,隔着一片碧波荡漾的水面遥遥相望。

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 天天要闻

刘少奇和毛主席是多年的革命战友,两人在工作上也是亲密无间的搭档。毛主席性格豪迈,喜欢吟诗作对;刘少奇则为人严谨,处事一丝不苟。两位领导人虽然性格迥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那时候的中南海,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出生于1940年,比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整整大了11岁。每天清晨,两家的孩子都会在中南海的花园里玩耍,有时是捉迷藏,有时是荡秋千。

1953年的一个春日,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带着年仅两岁的刘源来拜访李讷一家。那天,李讷刚好在院子里读书。看到小小的刘源蹒跚学步的模样,李讷便主动上前逗弄。从那以后,每当王光美工作繁忙时,就会把刘源托付给李讷照看。

渐渐地,这个年龄相差十一岁的姐弟俩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李讷经常带着刘源在中南海的荷塘边散步,教他认识荷花、芦苇,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有时候,两个人还会一起坐在中南海的石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

1956年夏天,刘源上幼儿园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背着小书包,第一时间跑到李讷家。李讷总会准备好点心,耐心地教他认字写字。渐渐地,"李讷姐姐"和"小源源"这样的称呼,在中南海里变得越发亲切。

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 天天要闻

在那段岁月里,两家人的往来也十分频繁。每逢节假日,刘少奇夫妇都会邀请李讷一家去家里吃饭。毛主席虽然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也会欣然赴约。席间,两位领导人常常谈论国家大事,而孩子们则在一旁专心听着,偶尔插上几句天真的话语,惹得大人们开怀大笑。

李讷和刘源的友谊,某种程度上也拉近了两个家庭的距离。那时的中南海,经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李讷牵着刘源的小手,从东岸散步到西岸;或是两家人在月光下,围坐在院子里乘凉聊天,谈论着国家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

这样其乐融融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66年。谁也没想到,这一年将成为一个转折点,两个家庭的命运,也将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源源"与"李讷姐姐"

在中南海这片宁静的天地里,一对特殊的姐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温馨的故事。

1953年春天,刚满两岁的刘源第一次见到李讷时,还不会说完整的话。但他很快就学会了喊"李讷姐姐",而李讷也总是笑着叫他"小源源"。这声"小源源",一喊就是十多年。

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 天天要闻

这对姐弟的年龄相差整整11岁。李讷上初中的时候,刘源才刚会走路;等李讷上大学时,刘源才上小学。但就是这样巨大的年龄差,却成就了一段独特的姐弟情。

每天下午三点,是刘源最期待的时刻。因为这个时候,李讷总会准时出现在中南海的西花厅,等着教他认字。那时候的李讷,刚从北京女子中学毕业,正准备考大学。尽管功课繁重,她还是坚持每天抽出时间,教小刘源读书写字。

李讷的教学方法很特别。她不像学校里的老师那样严肃,而是把识字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比如教"日"字时,她会带着刘源在院子里看太阳;教"月"字时,就等到晚上去看月亮;教"花"字时,就带他去看院子里盛开的牡丹。

1957年的一个下午,刘源在李讷的指导下,第一次写出了自己的名字。看着歪歪扭扭的字迹,李讷笑着说:"小源源真棒!"从那天起,刘源更加用功地跟着李讷学习。

除了教识字,李讷还经常给刘源讲故事。她最擅长讲的是《西游记》,每次讲到精彩处,小刘源都会瞪大眼睛,一脸认真地听着。有时候,李讷还会把故事编成儿歌,教刘源一边唱一边跳。

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 天天要闻

每到周末,两个人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在中南海的花园里玩捉迷藏。刘源虽然年纪小,但特别机灵,总能找到最隐蔽的地方躲起来。有一次,他躲在一棵大槐树后面,把所有人都急坏了,最后还是李讷发现了他。

到了1959年,李讷考上了大学。临走前,她特意给刘源留了一本字帖,嘱咐他要好好练字。刘源把这本字帖珍藏了很久,每天都要练上一会儿。

虽然上了大学,但只要有假期,李讷就会回到中南海。每次回来,她都会给刘源带一些小礼物:有时是一本连环画,有时是一盒彩笔,还有时是一包糖果。这些小礼物,都成了刘源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一晃眼到了1965年,刘源已经上了小学五年级。这时的他,已经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在学校里当上了班长。每当有人夸他字写得好,他总是骄傲地说:"这是我李讷姐姐教的!"

谁能想到,就在第二年,这对亲如一家的姐弟,竟会被突如其来的风暴分开。那个时候的他们,还不知道即将面临怎样的变故。

特殊年代的离别

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 天天要闻

1966年夏天,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中国。中南海里原本和谐的氛围,也在一夜之间被打破。

那年8月的一天,刘源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放学回家,却发现家里的气氛格外沉重。父亲刘少奇正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母亲王光美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院子里,几个陌生人正在查看家里的物品。

就在前一天,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刚刚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波及全国的运动就此展开。

很快,刘少奇就被停止了一切工作。中南海西花厅里,那些曾经其乐融融的下午茶时光,再也没有出现过。刘源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时去找李讷姐姐玩耍。

1967年初,刘少奇一家被迫离开中南海,搬到了北京西郊的一处院落。这里虽然距离中南海不远,但对于年仅16岁的刘源来说,却仿佛是两个世界。

1996年,李讷参观三峡工程时问当领导:这有没有一个叫刘源的 - 天天要闻

李讷此时已经从大学毕业,正在北京工作。她曾试图打听刘源的消息,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任何与刘少奇家有关的往来都变得异常敏感。

1969年7月,刘少奇被转移到河南开封。刘源和母亲王光美则被分别送往不同地方接受"再教育"。临走前,刘源站在院子里,远远望着中南海的方向,那里有他和李讷姐姐曾经玩耍的花园,有他们一起读书的西花厅,有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与此同时,李讷也经历着人生的转折。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她的处境虽然没有刘源那么艰难,但也面临着诸多困扰。那些年,她只能通过各种间接渠道,零星地听到一些关于刘源的消息。

1975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开封逝世。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当时的刘源正在河南农村插队,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而李讷,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只能在心里默默为这位曾经的长辈哀悼。她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的中南海里,刘伯伯是多么和蔼可亲的一个人。

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后,刘少奇得到平反。刘源终于结束了近十年的磨难,重返北京。但此时的他,已经从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小源源",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青年。

这些年来,李讷也从未忘记那个总是追着她喊"姐姐"的小男孩。只是当时的环境,让他们不得不选择沉默。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沉默,就是将近二十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两个家庭的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那种童年时期的亲密已经一去不返。直到1996年的三峡工程工地,这对特殊的姐弟才有了重逢的机会。

命运的巧合

1978年冬天,在结束了近十年的磨难后,刘源终于重返北京。这一年,他成功考入解放军理工大学,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同年,李讷也有了新的转变。她开始在《中国青年报》工作,负责文艺评论工作。多年的艰辛岁月并未磨灭她对文学的热爱,反而让她的文字更添几分深度。

1980年,刘源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总参谋部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就在军队系统崭露头角。到了1986年,他已经成为武警部队的一名高级军官。

与此同时,李讷的文学事业也在稳步发展。她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评论犀利而不失温度。1988年,她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19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源被调任到了武警水电指挥部担任政委。这个岗位,让他有机会参与到三峡工程的筹备工作中。说来也巧,三峡工程正是当年毛主席和刘少奇共同关注过的重大工程。

1992年4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作为武警水电指挥部的政委,刘源全身心投入到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中。每天,他都要在工地上巡视,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1994年,李讷开始在《中华儿女》杂志社工作。这份工作让她有机会走遍全国各地,记录下新时代的建设故事。她的文章里,常常能看到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

到了1996年,三峡工程进入了关键阶段。这一年,《中华儿女》杂志社决定组织一次大型采风活动,邀请各界名人前往三峡工程参观。

在确定采风名单时,李讷的名字被列入其中。当时的编辑并不知道,这个决定会让两个阔别多年的人重逢。而刘源在得知采风团的消息后,也没想到这会成为一个机会。

就这样,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在那个细雨绵绵的日子里,当年中南海里的"李讷姐姐"和"小源源",将在三峡工程的工地上重逢。而这次重逢,不仅是两个人的巧合,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重逢时刻

1996年那个雨天,当李讷在三峡工地问起刘源时,没人知道他就在附近。作为武警水电指挥部政委,刘源正在工地上巡视工程进度。

"李讷姐,我在这里!"熟悉的声音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刘源从人群后方大步走来,他的军装依旧挺括,鬓角已经开始发白。三十年过去,当年的"小源源"已是位正师级的将军。

李讷一眼就认出了刘源。虽然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明亮的眼睛,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源源,你都当将军了!"李讷笑着说。这一声"源源",仿佛把时光拉回到了中南海的花园里。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向工地边的办公室走去。办公室里,一张简单的办公桌上摆着工程图纸和施工计划。刘源给李讷倒了杯热茶,这是他们三十年来第一次坐下来好好说话。

"李讷姐,记得小时候你教我写'长江'这两个字吗?"刘源指着墙上挂着的三峡工程效果图说,"现在我们真的在长江上建起了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李讷点点头:"记得父亲生前就一直惦记着这个工程。他说,要是能在长江上建一座大坝,就能解决水患问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是啊,"刘源接过话来,"我父亲当年也经常谈起这个工程。他说,治理长江是为了子孙万代。"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往事。李讷提起了中南海的荷塘,那里的莲花开得特别好;刘源则回忆起了西花厅的下午茶,还有那本他一直珍藏的字帖。

"这些年,我一直想找机会见见你。"李讷说,"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刘源点点头:"我也是。每次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文章,都想给你写信,但又怕给你添麻烦。"

窗外的细雨渐渐停了,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依旧。李讷站起身,走到窗前。远处,巨大的工程机械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江水奔腾不息。

"要不要去工地上走走?"刘源提议,"我带你看看现在的施工进度。"

就这样,在三峡工程的工地上,这对特殊的姐弟并肩而行。他们谈论着工程的未来,聊着各自的生活,仿佛那些年的隔阂从未存在过。

临别时,李讷说:"源源,以后要常联系。"

刘源笑着点头:"好的,李讷姐。这次见面,也算是圆了咱们父辈的一个梦想。"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那顶象征着梦想的草帽:照亮了整个三国的天空! - 天天要闻

那顶象征着梦想的草帽:照亮了整个三国的天空!

文‬/胡铁瓜‬建安十二年的深秋,新野县城外的芦苇荡泛起金浪。四十七岁的刘备站在城楼上,望着校场上整齐列阵的三千士卒,突然蹲下身揪起脚边的蒲草,在粗粝的指间捻了捻,露出孩童般顽皮的笑意。
抗战回望18︱《广西学生军》:“广西的政治基础是青年”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18︱《广西学生军》:“广西的政治基础是青年”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本文介绍《广西学生军》一书,借以反映抗战初期桂系军队组织发起的第二届广西学生军的情况...
朱学勤忆胡适 - 天天要闻

朱学勤忆胡适

【原题】朱学勤: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转自当代文学批评作者朱学勤 节选 |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转载 | 《被遗忘与被批评的》胡适的一生是坚持自由主义的一生。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 天天要闻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说到歌手汪明荃相信很多朋友都认识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影视歌三栖艺人但是你知道吗?她可是地地道道上海人!5月3日汪明荃在上海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举办《DIVA演唱会》上海站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这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我准备多首上海...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开悬赏 - 天天要闻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开悬赏

为切实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发布最新执行悬赏公告: 1、被执行人:朱中美,女,1990年01月19日出生,汉族,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卫楼村汪岗村民组150号,公民身份号码34011119900119 ****。 2、执...
中国男人变抢手货,边境通婚一大把,外国女人为何不顾一切? - 天天要闻

中国男人变抢手货,边境通婚一大把,外国女人为何不顾一切?

国内男同胞光棍遍地,在国外,中国男人却是抢手货。边境地带中外通婚的更是一抓一大把,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男人有什么优势,竟能让外国女人不顾一切嫁到中国呢?为什么中国男人在国内不吃香呢?一、社会地位太低说是外国女人疯抢中国汉子。但实际上,这里的“
见到朱中美(1990年出生),举报有奖! - 天天要闻

见到朱中美(1990年出生),举报有奖!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近日发布执行悬赏公告:为切实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之规定,特发布悬赏公告如下: 1、被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