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失败率总是很高?

2024年12月05日12:24:06 历史 1605

作者:郭歆

为什么古代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失败率总是很高? - 天天要闻

翻阅史书我们常常会发现,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最后败得越惨,甚至一败涂地,再难振作。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西汉之后,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反而失败率非常高呢?

为什么古代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失败率总是很高? - 天天要闻

杨家湾兵马俑是由步兵和骑兵组合而成,是汉代军队的缩影。来源/咸阳博物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号称兵力”与“实际兵力”之间的区别。毕竟这两个数字应该不是一回事。为了彰显自己“以少胜多”的战绩,常常选择将自己的实际兵力与对方的号称兵力进行对比。但如果对比下双方的实际兵力就会发现,历史上许多被传为神话的“以少胜多”战例,其实双方实际投入的兵力差距并不大,有时甚至“少”的那一方投入的兵力还更多。

为什么古代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失败率总是很高? - 天天要闻

影视作品中“以少胜多”的战例。来源/纪录片《大汉帝国》

除了“号称兵力”的问题,学者苏小华在《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一书中整理了西晋隋朝期间发生的战役,发现交战单方实际投入军队超过10万人的战役有近70次,但奇怪的是,动用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取胜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为什么古代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失败率总是很高? - 天天要闻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来源/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浮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呢?学术界普遍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中首要的就是后勤压力。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说:“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这意味着,为了维持10万大军的作战能力,需要额外动用30多万人来负责后勤补给。这代表古代很多数十万大军甚至百万大军中,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几万人左右。更为糟糕的是,维持如此庞大军队所需的物资消耗是惊人的。

除了后勤因素,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对战争形态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在较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模式通常是:农闲时节,各国动员全国适龄人口参与,而且经常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这种战争模式的基础,就是古典模式下的国战动员体制。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庄园经济的兴起,这种模式逐渐无法适应时代变迁,最终走向衰落。西汉之后,庄园经济与世家大族的崛起导致动员成本大幅攀升,使得国家难以像之前那样轻易地组织起“带甲百万”“兵车万乘”的大规模军队。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军人的出现,他们虽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强悍。

这一点在淝水之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东晋的数万精锐北府兵,将前秦号称的百万大军杀得落花流水。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的观点是:“(前秦的百万大军 )也不过是一批被驱迫的新发之卒,散处道途,并没有形成战斗能力。”

为什么古代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失败率总是很高? - 天天要闻

淮淝奏捷图。图绘谢安于山中运筹帷幄,遥授机宜,指挥东晋将士在击败前秦苻坚入侵的故事。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果仔细观察史书,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战争中出动兵力的记载,往往是越到近代越为精确,而越往古代越为模糊。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军事分工的日益明确。过去,不论男女老少,一旦被征发,统统算作“士卒”;而后来,战斗员、后勤人员、民夫等分工明确,使得军队数量统计更为精准。其二,军事理论与战术能力的进步,使得军队指挥更加科学合理。

所以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战争用兵时,便不再执着于将大军集结在一起,而是以3-5万人为一个集群,分散行军。这样一来,既方便指挥,也能降低补给压力。

为什么古代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失败率总是很高? - 天天要闻

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战争画面。来源/纪录片《帝国的背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出动大军的一方就一定会失败。比如晋灭吴、隋灭陈等战役,就都是依靠优势兵力才取得胜利。这些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速度,即迅速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在副作用显现之前迅速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从而一举定胜局。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军被自身庞大的规模所拖累。事实上,《孙子兵法》早有阐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因势利导,相机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隋书·食货志》 魏征(中华书局)

2、《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3、《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苏小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梦溪笔谈》沈括(中华书局)

国家人文历史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 天天要闻

以色列学者发出警示: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前言说到犹太人,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暴行,以及现在正在中东到处点燃战火的犹太人国家,以色列。而就在2025年初,以色列的学者在电视访谈中,谈起了犹太人被屠杀一事。只不过他所说的并非是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而是
史记.丁继超传 - 天天要闻

史记.丁继超传

《史记.丁继超传》文/卷风丁继超生前戎装照丁公继超,字冠群,生于民国十六年,山东峄县六区丁庄村人,乃运河支队之英勇战士也。少时家贫,祖父丁文庭父亲丁广友皆目不识丁,生计维艰。年六岁,常随祖母母亲放牛割草拾柴,时有荒年,掘野菜以充饥。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 天天要闻

专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解码商代“龙图腾”

6月28日,一场关于“龙腾大邑商”的学术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韩鼎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美术史家的敏锐,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青铜器与玉器上的龙纹密码,揭开商代龙形象的神秘面纱。活动间隙,韩鼎教授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专访,从龙与饕餮共存的礼制密码,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 天天要闻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被查

遂宁市船山区委书记段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四川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段勇简历段勇,男,汉族,1976年12月生,四川蓬溪人,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96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9月至2001年12月,先后在蓬溪县蓬南镇政府、遂宁市纪委监察局工作;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历任...
中国东极“鱼经济” - 天天要闻

中国东极“鱼经济”

新华社哈尔滨7月2日电 题:中国东极“鱼经济”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在中国大陆最东端的抚远市,东极鱼市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唤醒了城市的清晨。抚远原名“伊力噶”,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这里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这座被誉为“华夏东极”的边境小城,正书写着中国“鱼经济”的生动样本。绿色无污染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