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威海乳山冯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文博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当年胶东儿女烽火连天的抗日历史和场景。
浓厚的胶东乡土气息,和作家同一籍贯,儿时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几个元素叠加在一起,又重温了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名噪一时的电影《苦菜花》。
毋庸讳言,影片中娟子的母亲、贫农冯大娘角色塑造非常成功,这位饱受地主压迫的农村妇女,在丈夫被地主逼死、大儿子德刚被迫离家逃难的沉重打击下,忍辱负重,从悲愤、压抑、听从命运安排,到接受革命先进思潮的影响,支持女儿娟子担任妇救会长,把二儿子德强送去参加八路军,最终实现思想上觉醒、行动上坚决的人格嬗变,成长为主动拥护并参与革命斗争的“英雄”。
与之对应的是反派角色汉奸王柬芝。这位在外混迹多年的反动分子着礼帽、戴眼镜、穿长袍,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回到村里。他对乡亲和蔼、可亲,信誓旦旦和他的叔伯哥哥地主王唯一划清界限,并主动找到地方武装负责人,义愤填膺,痛斥日寇侵略的强盗行径,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莎士比亚说,外观往往可以欺骗人心。王柬芝巧言令色,深谙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公道人心,懂得如何屈曲自己以迎合大众,通过谦恭温良的假象,把自己装扮成有气节的教书先生,从而虚张声势,掩人耳目,为日伪军从事秘密活动。
可惜,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虚假的人事在短时间内可以麻痹、蒙骗组织或民众,但终难逃过长时间的检验。王柬芝的言行看上去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实则“大奸似忠,外视朴野,中藏巧诈。”
暗中组织人员搞破坏,派人暗杀妇救会长,再狡猾的狐狸都有露出尾巴之时。在反“扫荡”斗争中,八路军的兵工厂转移到王官庄。王柬芝告密,日伪军突袭王官庄,把来不及撤走的百姓围堵起来,威逼利诱,要找寻兵工厂的下落。在和日伪侄子王竹上演“苦肉计”后,王柬芝出卖了冯大娘,让冯大娘母女备受严刑拷打之苦。
丧失骨气、节义,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鲜廉寡耻充当汉奸,从来都没有好下场。随着王柬芝的“画皮”一点点被剥下,他的丑陋面相也逐渐被识别出来,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走投无路之际,他误闯入冯大娘家中,软硬兼施,欲求活路。在洞悉了王柬芝伪善的反动本质,痛斥“你这个披着人皮的恶狼”之后,冯大娘义无反顾扣动扳机,终结了王柬芝罪恶的生命。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远去,汉奸也销声匿迹。但工作生活中的“两面人”并不鲜见,他们言清行浊,心口不一,为人处世同样值得辨识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