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汉族现在通婚吗?官方民俗说的是,单向通婚,只娶、不嫁。
可为什么不通婚,回族、汉族基因却如此相似?回族、汉族也完全长得一样!
其中的门道,还要说到一个人:朱元璋!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登基即位,建立了大明。
当年红巾军的檄文上,写着8个大字: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这胡虏里,可不止有蒙古人,也有蒙元二等人色目人——也就是回回。
朱元璋内心,是个汉族民族主义者,他对蒙元,那是家仇国恨,动辄就说:元非我类,得国不正;而对蒙元帮手回回,那就是说:助纣为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因此,朱元璋下了两道汉化令:
第一个,所有非汉人,禁止说胡语、穿胡服、叫胡名,还阉了一批不听话的回回,比如郑和;,
第二个,强令蒙古女人、回回女人,只得嫁给汉族男人,严禁内部通婚。
《大明律》直接就写:“凡蒙古人、色目人,听与中国人(汉人)为婚姻,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老朱啊,政令,很粗暴,但却很实用。
不到50年,色目人,就没色目了,回回,也全混了汉人的基因。
到了明成祖朱棣,汉化令有所放松,但土木堡之变后,汉化令,又铁一样地落地了。
终明一朝,民族主义是大明意识形态的C位,所以只要在明朝,别管那族,都得汉化。
到了嘉靖年间,连泉州的回回,也不通阿拉伯文、波斯文了,色目?早没了,清一色成了黑头发黑眼睛的黄种人。
到了明末,回回就已经成了信回教的汉族,要不戴个小白帽,根本就分不出来谁是回回,汉回通婚下,也诞生了中国特色的回教。
这里我们就得多说一下:
回教虽然是伊斯兰教的旧称,但是明朝时回教和伊斯兰教,已经有了巨大区别,单一样,伊斯兰教是不许异教徒通婚的,但回教回回,只能和汉人通婚。
到了公元1644年,白山黑水的建州女真入关,满清入主了中原。
满清的主体八旗,本身就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混杂各民族的军事组织,对血统,本就不看重,划民族,全看政治功能。
就比如对回回,入关时,剃发易服,回回是算到汉人里的,也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但剃发易服的服从性测试搞完后,满清又把回回,从汉族里剥了出去,然后把所有不吃猪肉的一神教徒,全算在了回回里,连河南开封的犹太教徒,也成了蓝帽回回。
满清有十回,包括汉回、蒙古回回、东乡回、保安回、撒拉回、红帽回等等,维吾尔族也是叫“缠回”,实际上啊,满清是用宗教,把回族,从汉族里划出来,分化汉族、以回制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掺沙子。
虽然官方不分“诸回”,生造出一个上亿的宗教共同体,但是八旗内部,其实对诸回分得贼清楚——所谓的“蒙民惶而愚,缠民巽而惰,回民狡而残”,意思就是蒙古回回愚笨、维吾尔族的缠头回懒惰、汉地的回回狡猾凶残,内部文件里的回民——指的就是汉地回回。
也正是陕西甘肃的汉地回回,在1862年,掀起了长达11年的陕甘回乱,陕甘总督左宗棠用了5年,才平定回乱。
但战前,甘肃人口为1945.9万,战后,少了1455.5万,死了74.5%;陕西,战前人口1394万,战后少了622万,死了45%,八旗内参诚不欺我:
回民狡而残。
当然,我们说的是那时的回民,不是现在的回族,那些回民,都去中亚了、成了东干人。民族和谐,你我努力。
回头来看,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回汉分化,是从满清入关后,渐近发生的。
明朝时,回汉一体,回族就是信回教的汉族,但满清掺沙子,故意分化、对立,最后搞出了陕甘回乱,汉回同血统、却成了死仇。
然而啊,虽然汉回分化了,但是清朝时的回教,还是一个独立于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本土教派,高度汉化、高度儒教化,我们具体说啊:
回教内也讲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对古兰经,回教完全本土理解,就比如先知穆罕默德,回教就解释说穆罕默德是啥身份呢?皇帝,真主啥身份呢?玉皇大帝。回教啊,实际上,是伊斯兰版的拜上帝教。
即使到今天,陕甘回乱逃去中亚的东干人,也还管中国政府叫朝廷、结婚还是穿红衣服、拜天地、拜父母……
反倒是中国本土的回族,现在居然开始戴阿拉伯头巾了、婚礼都禁用大红色了……
诶怎么本土回族,还不如外逃的回民中国化?
我们就得来讲到第三阶段:想象撕裂。
第三阶段、想象撕裂——汉回不通婚
什么是民族?现在最被接受的,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
安德森说啊,“民族,是由认知自己是其中一分子的人,用想像所建构的共同体。”
现代回族,就是想象共同体。
从蒙元一直到国民政府之前,回回,都是一个宗教共同体,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也是把所有穆斯林,纳为了回回。
但是,陕甘回乱开始,回回,开始往民族想象共同体转,也即我们现在所说回族。
而到了30年代,回族,已是一个宗教民族,宗教、民族一体化——即使父母都是回族,如果本人不信教,也不是回族。
当这种宗教民族的想象共同体建构出来,回族,就开始走向封闭,回汉也开始从通婚常态、走向不通婚的异态。
不过啊,没持续太久,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各个宗教,都得听宗教协会的了,宗教意识,当然就淡化了。
至少从49年到76年,回族汉族,没什么通婚隔离,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回、高考回,也多是这一时期,回汉通婚生的孩子,但是,在1978改革开放后,一切急转直下。
因为,有一个伊斯兰教派,向中国回族疯狂输出教义:
这就是瓦哈比派。
本土化的回教,极速阿拉伯化,清真寺,又变成了阿拉伯风,回族人,又开始学阿拉伯语,回族女人,又戴上了阿拉伯头巾,连回族男人,也开始cosplay,戴个阿拉伯头巾、拿阿拉伯弯刀了,云南甚至都有了伊斯兰教经学院。
回教,一下,又成了伊斯兰教,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逃到中亚的东干人,居然比本土回族,更中国,我之前去哈萨克斯坦,还看到一座中国建筑,一问才知道,东干人的清真寺……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尖尖宣礼塔清真寺,都是改开后建的,传统清真寺,就是中国建筑。
汉化的回教,是汉回一体的结果,但当回教返祖伊斯兰教,汉回也就难通婚了,当然,我们所说的汉回不通婚,也还是特指信教的回族,主要在陕西、甘肃、青海这些地儿,像我们江苏的回族,基本都是汉回或高考回,跟汉族没什么区别。
以上,我们用20多分钟,讲了回汉800年的通婚史,我想大家也已经很清楚了,回族血统上,就是汉族,而且,跟阿拉伯人没什么关系,就算是元朝的色目人,也主要是波斯人,也就是现在的伊朗人,但戏谑的是,现在不少回族,却认阿拉伯人做祖先,还真是安德森所说:想象的共同体。
从明朝时,回汉本一体,到清朝时,回汉被政治分化,但回教还是汉化的教,再到民国后,回汉被宗教隔开,回教,又成了伊斯兰教,写完文案,我真是忍不住慨叹:
哪怕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血统一样,基因一样,居然还真会被外人忽悠着,成了不相干的人……
就像之前一个回族教授,长得浓眉大眼,非说自己是阿拉伯人,一查基因,75%北方汉族……说再多,都不如去做基因检测,一查就知道,回汉本来就一体,跟阿拉伯人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