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英雄迟暮。刘备一生征战,打下一片疆土,建立蜀汉政权,却在晚年失去理智,贻误大好河山。然而,在刘备最后时刻,他却英明无比,提拔了一位实力非凡的将领。这位虎将不仅为刘备铲除了心头恶疾,更是守护蜀国长达二十载。他到底是谁?又经历了怎样的传奇经历?
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个拥有非凡胆略和智谋的人物逐渐崭露头角。他就是王平,一个出身寒微,却凭借过人的武勇和忠心,最终被刘备看重,提拔为蜀汉重臣。
话说王平原是曹操麾下一员勇将,其武艺超群,在无数战场上都建有骁勇之勋。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被刘备击败,不得不降服投降。按理说,作为降将很难获得重用,但刘备却识珠慧眼,看出王平非同小可,于是破格任命他为牙门将军,在位期间大权亲帅,率兵征战无往不利。
不久,诸葛亮奉命征讨曹魏,在街亭之役中马谡失守,军心渐失。危难时刻,王平挺身而出,亲自统领大军,保全蜀军全身而退,确保主力安全。诸葛亮看到王平的英勇表现,便亲自为他拜将封侯,地位极高。
此后的战事中,王平接连建有功勋。魏延与杨仪勾心斗角,王平临危不乱,直接镇压了叛乱,维护了军心稳固。最为显赫的一次,乃是当曹爽率领十万大军围攻汉中之时。面对重兵压境,众多将领惶恐不安,纷纷建议放弃前方,固守大营坚城。唯有王平气壮山河,大义凛然,断言守住前线关隘对军心至关重要。于是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通过一连串的小规模战斗,消耗了曹军大量兵力,最终全军覆没,蜀汉保住了汉中这一重镇。
面对王平的这番英勇表现,刘备无不钦佩,决定重用此人。在临终前,刘备看透了汉室将亡之势,于是拔擢王平掌管蜀军,守护疆土,托孤护短,为自己留下根基。果不其然,王平在随后二十年中,屡立战功,力挡强敌,以命换了蜀汉基业长治久安。
王平初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军,虽是破格提拔,但并非权宦之流,其用武之勇,临阵无惧,为诸葛亮所钦佩。
当年诸葛亮伐魏之役,乃是蜀军初试锋芒。自汉水之战后,魏延与马谡领兵前锋,直逼街亭。谁知马谡自恃勇猛,鲁莽进攻,反被敌军乘虚而入,街兵溃不旋踵。危难时刻,王平及时率领精锐部队杀出重围,固守街亭,为诸葛亮掩护撤军。尔后诸葛亮亲自为王平拜将封侯,可见其对王平的英勇与赏识。
然而王平的战功并未止步于此。第五次伐魏之役,魏延与杨仪矛盾激化,险些爆发武斗。王平得令出马,严加训斥,将二人拘系于军,时局始得以稳定。魏延与杨仪虽为名将,却也不敢违逆王平的威严,由此可见王平在军中的地位之重。
最为可圈可点的,乃是王平抗击曹爽之役。当年魏军大举进攻汉中,曹爽督军十万大军直扑蜀境。面对重兵压境,守将们拔剑相见,惶惶不可终日,纷纷建议放弃外围关隘,固守坚城。惟有王平慷慨陈词,直言失去关隘将影响军心,断不可轻弃。
于是王平自任总兵,亲督众军,运筹帷幄,灵活机动。他或伏击截杀敌军,或割断粮草供给线,或暗中放走俘虏扰乱敌阵,步步为营,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数月之后,曹爽军心渐弛,糗而还归,汉中关隘遂获全守。这一役不仅奠定了王平在朝野间的英名,更为蜀汉赢得了喘息之机。
由此可见,王平非同小可,乃是当之无愧的虎将猛士。勇猛无畏,临危不惧,谋略过人,善于运筹帷幄。正是这样一位人才,才配得上刘备的赏识与托孤重任。
虽然王平初时只是一员降将,但他最终能被刘备提拔重用,并非偶然。这其中另有隐情,实乃刘备有意为之。
当年刘备为抗击曹魏,欲招降有勇有谋之将。适值有人献策,以特殊手法迷惑曹军一员头领王平归降。计策甚巧,王平上当受骗,于是被生擒于刘备军中。起初,王平对被如此哄骗甚为羞恼,拒不EffortPut,但刘备将其寄予厚望,不仅不加惩处,反而破格使用,提拔为重臣。
此后,王平确有过人之处,深得刘备器重。及至临终,刘备洞见大汉将不行,于是将全军最高统帅大权,托孤于王平。继位的刘禅年幼无能,对军国大事了无权柄,整日里只知宴游湮乐。而王平身为大将,自应宰割尊卑,可他却不为所动,矢志不渝地遵从托孤之命,尽心竭力地守护蜀汉。
在王平亲自督阵统军之下,东吴多次伺机欲趁蜀汉基业未稳图之而动,均被他识破困阵,纷纷退兵。及至魏延叛变,杨仪诸人作乱,王平更是雷厉风行,直捕拿下叛贼,遏制住了事态恶化。可见王平岂是池中之物,其用人之际,乃人中龙凤。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乃是王平在诸葛亮离世前后,对蜀汉基业的重要贡献。当年诸葛亮驾崩后,蜀汉朝野大乱,动荡不堪。许多人怀疑蜀汉就此覆亡在即,但王平临危不乱,奋起直捣黄龙,力挽狂澜,终使蜀汉一派祥和。从此他威望愈隆,乃是蜀汉唯一的权臣重宰。后来父子继承,权力代代相传,王平之子王缵更是被刘禅钦点为大将,可见王平之能干有为,名垂青史。
诚然,王平作为一员降将,能获如此殊遇,实属罕见。但谁又能想到,这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最终竟会成为蜀汉最后一任宰相重臣,为守护蜀汉江山而努力奋斗二十载之久呢?由此可见,王平虽是冷门,却更显英杰本色,终成大器。
王平确实是蜀汉晚期的苟全之臣。自从刘备将大权托孤于他之后,王平即尽心竭力为蜀汉守护江山。在他掌兵二十载之间,屡立勋勋勇,不遗余力。
太守有功,功不可没。纵观王平在位期间,外御强敌,内祲不驰,岂非一番卓越功绩?且看王平对外奋勇善战的事迹。当时东吴孙权狐假虎威,伺机欲趁刘禅年幼稚嫩之际,劫掠蜀国疆土。王平审时度势,料敌无遗策,每逢东吴兵临城下,即刻棘手将计就计,严阵以待。几番攻伐下来,东吴无功而返,自此不敢轻犯。
至于内乱方面,王平亦坚贞不阿。当年魏延与杨仪等人造反,四处烧杀抢掠,形势一度危在旦夕。王平权衡利弊之后,决意亲征扑灭叛乱,以雷霆手腕镇压锐气,终于平定动乱,肃清党羽。可谓为蜀汉绝处逢生,重现太平。
王平还有一件惊世狂举,那就是在诸葛亮驾崩后力挽狂澜,扶持蜀国。当时诸葛亮突然离世,朝野大乱,各路诸侯门阀互不服从,形同一盘散沙。王平临危不乱,奋起直捣黄龙,力挺刘禅当政,同时下狠手肃清异己,驱逐了一众作乱分子,终于使蜀朝局势重新稳定下来。由此可见,王平在关键时刻排忧解难的智勇过人,堪称镇国之宝。
面对王平如此卓越功绩,刘禅自然是赏识有加。他不仅将王平之子王缵授与重任,更是将王氏家族衣钵相传,代代辅佐蜀国。可见其对王平家族之倚重与信赖。
然而,善终不美。虽然王平竭尽全力为蜀国固守江山,但终究不能阻挡大势已去。二十载之后,西凉诸侯先后背叛,魏蜀两国鏖战不休。最终,蜀国归于魏国版图,王氏家族亦被诛族,刘禅被掳至洛阳,蜀汉基业尽毁。这个结局,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回顾王平一生,实乃英雄沉浮,几番沧桑。作为一员降将,他原本是曹操旗下的勇将,武勇无双。后来不知何故被刘备哄骗而擒,本应遭受严惩,却被刘备识破其非池中之物,破格而用。从此王平披坚执锐,屡屡建奇功,为刘备解围于危难之际,一并夺得重用。及至刘备将大权托孤于他,王平便尽心竭力为蜀守护江山,内祲不驰,外御强敌,可谓竭尽心力。
数十载过去,蜀汉日薄西山。王平已暮年迈矣,继任者王缵虽为勇将,却不得民心。西凉诸侯先后背叛,魏蜀两国鏖兵连年。最终在夷陵之战,蜀军失利,刘禅被掳,蜀汉从此一蹶不振。而王缵不幸阵亡,王家亦遭诛族,宗祧殆尽。由此可见,王平虽一生竭力守护蜀国,但终难逃一蹶不振的命运。
有趣的是,蜀汉灭亡后,一些谥号和官阶更名倒也罕见地没有被魏朝所取消。比如王平的头衔仍被尊为"牙门将军",诸如此类。可见虽然王平久守穷蜀,最终还是难逃沦陷的宿命,但其英勇事迹仍为后世所传颂。
总的来说,王平的一生堪称精彩绝伦。从一个平凡士兵做起,到被无意中降服于刘备,再到百折不挠终获重用,并捍卫蜀国二十载之久,其过程跌宕起伏,崎岖万状。最终虽然蜀国灭亡,王家族也遭诛族的厄运,但其英勇事迹仍为后人所传诵。由此可见,一介武夫,虽不能改变大势,但终将用自己的骁勇卓绝书写下不朽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