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镜宇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达济南做道台候补。这是乐家掌门人花钱捐的官。乐家怎肯为一个不受待见侄子花大钱买官呢?
乐家掌门人其实是做个顺水人情。太后西狩到班师回朝这几年,人困马乏,全靠同仁堂一直供药。这样朝廷就欠了一大笔药费,小站练兵还有一笔陈年药费没结算呢。反正也不容易要回来,得,拿欠款给侄子捐个官吧。侄子还曾在袁大头的新军中做过编外郎中。乐家能靠上这个朝廷重臣,也是划算的买卖。
其实这也是乐家一厢情愿,袁大头忙着办洋务、建军校、入朝堂,没空理会乐镜宇这个道台候补。在乐镜宇到达济南不久,袁大头就调到直隶当巡抚了,他的心腹周馥接替山东巡抚的职位。周大人继续了袁大头的“新政”,力主除旧布新 , 扶持农桑和手工业。他在济南设立了工艺局、缫丝厂、染织厂、铁工厂、机器公司以及银行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文书的。
道台候补就相当于师爷,只不过一个是体制内,一个是外聘。乐镜宇来济南的头两年,主要工作就是整理省府“新政”的文书。这两年文书工作,让乐镜宇认知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对于开办实业的规划、招商、贷款、建设等等,都统统内化于心。
乐镜宇次要工作就是给袁大头新军的采买药品。与小站练兵时期不同,这时新军物资大部分已采用了外包形式。乐家药铺尝试卖西药这几年,也积攒了一些经验。乐镜宇接负责订单,北京乐家药铺采买、送货,账期结款,款项付给乐镜宇。乐镜宇的精明在于,药款到手后,拖上一段时间再付给北京乐家药铺。他经常用这笔钱放贷,小赚一笔。当时济南近代化进程如火如荼,闭着眼投资都挣钱。更何况乐镜宇这种在省衙内,能提前知道消息的人。《大宅门》里说白景琦刚来济南穷困潦倒,典当为生,这都是戏文。实际上人家手头宽裕,生活滋润着呢。
工作是清闲,不过乐镜宇的家庭背景,却让他平白无故多了些活。乐镜宇出身京城的太医世家,同仁堂老药铺的少东家。在济南的官绅及其家眷们看来:太医主要给皇上、娘娘看病的。若能让太医诊断一回,至少是享受了类似贾母和林黛玉的待遇。济南府虽然有位丁忧的太医,但收费极为昂贵。乐镜宇身为朝廷官员候补,业余给人看看病,不好意思多要诊金。于是乎,找乐镜宇看病的人趋之若鹜。这个道台的夫人,那个知府的母亲,有病没病的都请乐镜宇给号号脉,开开方子。这些事对乐镜宇来说都是轻车熟路的。让他头疼的是济南官员中有那么两三个中医爱好者。这几位老学究都是科举出身,博览群书,酷爱研究古籍文献。他们知道乐镜宇是医药世家,常常与其讨论古医书里的方子。乐靖宇大部分话题都能接上来,偶尔也遇到知识的盲区。这让乐镜宇感到自己的中医知识储备不足。私下里,他开始阅读大量古代医书,结合乐家祖传的医术,来思考总结。加之常有望闻问切的实践机会,两年下来,乐镜宇的医术大增。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乐镜宇马上要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新巡抚杨士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