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12月23日,周总理来到湖南省委大楼向毛主席汇报重要任务。
当提到拟任邓小平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解放军总参谋长时,毛主席很高兴,并提议还应由邓小平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对于毛主席的提议,周总理很是认同,随后,两人共同在纸上写下了对邓小平的评价,这个评价对日后邓小平成为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何毛主席周总理对邓小平的评价如此高度一致,他们在纸上写下的四字评价,又是什么内容,日后邓小平的成绩,又是否无愧两位伟人的高度评价呢?
1974年12月2日的湖南长沙,夜色已经很深了。刚下火车的周总理不顾旅途疲惫,急忙赶到了毛主席居住的省委大楼,他要向主席汇报一件重大任务。
“恩来,你来了。”毛主席艰难的站起来,亲切地向周总理打着招呼,声音虽然还是那么温和有力。
但曾经高大伟岸的毛主席,如今却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见此情景,周总理心里不禁五味杂陈。
“主席,你要保重身体。”周总理赶紧扶主席坐下,并关切的叮嘱他要注意身体。
毛主席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明年开始,我不见外宾了,身体不行了。”
紧接着,看到同样疾病缠身,身形消瘦的周总理,毛主席又补充了一句话:“你也一样,忙完这件事,把国务院的工作交给他,你休息去吧。”
毛主席口中的“他,”正是此时正在江西参加劳动的邓小平同志,原来,周总理此番前来,就是要汇报关于四届人大的人事调整安排事宜的。
当听到周总理汇报准备任命邓小平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解放军总参谋长时,毛主席很是高兴,并当即提议,还应由邓小平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二人就邓小平的才能进行了深入的谈话。谈到兴起处,毛主席饶有兴致的找来纸笔,不顾病体难支,艰难的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字。
一旁的周总理看到前三个字,已经明白了主席的意思,赶忙接过笔,补上了最后一个字。
那张雪白的纸上,赫然写着“人才难得”四个大字。
相比于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一代革命家,邓小平的年纪不算大,但是他参加革命非常早,早在1923年时,年仅19岁的邓小平就加入了旅欧共青团。
回到祖国后,邓小平又先后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之后跟随红军长征,任中央秘书长,其卓越的工作能力,也渐渐进入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视野。
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任一二九师政委,和刘伯承一起开辟了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并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率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启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有趣的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上党战役中,为了破坏我军指挥系统,国民党反动派曾将刘伯承以谈判为名扣押,妄想使我军群龙无首,不战自溃。
但是,知道敌人的企图后,军神刘伯承却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别以为我不在司令部,部队就乱了,政委的指挥能力,可不比我差。”
而刘伯承口中的“政委”,正是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
除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外,邓小平的治国才能也非常出色,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就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指挥祖国大西南的土改、剿匪和生产建设工作。
后来,邓小平调入中央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部长,和周总理一起领导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
可以说,邓小平无论从军事、政治、治国哪一方面来讲,都是有着出色的才能,都是做出了不俗的成绩的。
做为中央领导人,毛主席和周恩来也深知这一点,才会在各种场合对邓小平不吝赞美之词。
邓小平做为最早参加我国革命的一批同志,在土地战争革命时期领导过起义,又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过百团大战,还在解放战争时期指挥过著名的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
不仅军事才能出色,邓小平的治国才能也十分出色,在建国后先后担任过西南局书记、政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部长等重要领导职位,并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因此,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他青眼有加,在各种场合对他不吝赞美之词。
那么,两位伟人都在哪些场合表示过对邓小平的欣赏,其背后又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1956年9月13日,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正在讨论新设立的总书记职位由谁担任合适,在听完各位代表的意见后,毛主席发言了,他力荐邓小平担任总书记一职,并连用了七个比较来评价邓小平。
毛主席评价邓小平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比较周到、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
而且,毛主席比较的对象,居然是自己,可见,他对邓小平的欣赏之高。
1957年,在会见赫鲁晓夫时,毛主席又一次提到邓小平,当时他和赫鲁晓夫透露自己不想再担任国家主席,听到这话,赫鲁晓夫十分惊讶,不禁问道:
“您不当国家主席,中国还有人可以担任吗?”
毛主席十分自信的告诉赫鲁晓夫:“有的,邓小平就是其中一个,他会打仗,还会搞政治,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领导人才。”
由此可见,毛主席当时已经有了培养邓小平的想法。
1959年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主席又明确的说道:“要把权力集中在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我挂印正帅,小平同志来当副帅。”
除了毛主席之外,周恩来总理对邓小平的评价也很高,因为邓小平不仅是他在国务院的工作搭档,还是他长期的战友和朋友。
1921年2月,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推开法国巴黎郊区一栋老旧房子的大门,这里正是旅欧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部,一年前来到巴黎的邓小平正在这里负责刊刻工作。
同样的黑头发黄皮肤,同样操着中国话,来人立刻吸引了邓小平的注意,攀谈中邓小平得知,这人正是新来的《赤光》主编,日后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同志。
同样的血统,同样的革命信仰让两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对革命坚定的信仰,对中国问题透彻的分析,文质彬彬和谈吐优雅的风度令邓小平敬佩不已。
而邓小平对工作的认真细致,对革命具体问题独到的见解,也让周恩来对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工作闲暇之余,二人经常一起看足球比赛,一起吃饭,海阔天空的聊着中国革命的未来,由于邓小平的油印工作做得很好,周恩来还戏称邓小平是“油印博士。”
而在后来的国务院工作中,邓小平做为周总理的副手,在多个问题的决策上和周总理共进退,为周总理出谋划策,二人一起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这段革命友谊对于二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邓小平更是曾经对女儿邓榕说过,周总理是他的兄长和战友,可见二人的革命友谊是多么的深厚。
除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外,周恩来对于邓小平工作能力的欣赏不在毛主席之下。
早在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时期,周恩来就指示,除了党务、军务或地方重大政务问题由他亲自处理外。
一切机关事务性的工作全部交由邓小平处理,他对邓小平工作能力的信任可见一斑。
建国之后,周恩来也多次在内部谈话中提及到,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工作能力强,政治原则强的人,政府的工作不能没有他。
邓小平刚接到恢复工作的命令来到北京后,除了见毛主席,他第一个见的人就是周恩来总理,一见面,周恩来就四下打量邓小平,不由得心疼的说道:“小平,你吃苦了,瘦了。”
亲切地寒暄后,周恩来开门见山的说道:“我身体不行了,国务院的工作,你要接替我。”
虽然邓小平表示自己刚刚恢复工作,对很多事务还不熟悉,国务院中没有人能代替您,但可以由此看出,周恩来对邓小平的殷切希望。
1974年12月,湖南省委大楼毛主席的卧室里,毛主席和周恩来一致同意了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提议,并一起做出了“人才难得”的高度评价。
之后,周总理更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邓小平“扶他上马,送他一程。”
那么,周总理在弥留之际是是怎么帮助这位老战友老兄弟的,邓小平之后的成绩,又是否无愧于两位伟人的高度评价呢?
1975年10月,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病魔的无情摔打下,生命已如风中残烛,即将走完他辉煌的一生。
彼时的周恩来总理刚刚做完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场手术,浑身插满输送营养的管子,感觉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的他,用微弱的声音喊着:“叫小平来,叫小平到这里来。”
不一会儿,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就赶到了周总理的病床前,关切的问道:“总理,你有什么事情要交代我吗?”
周总理握着邓小平的手,拼命用尽身体的力量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到他的声音:“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做得很好,比我强!”
说完后,周总理仿佛了却了最后的心愿一般,长舒一口气,又昏睡过去了。
此时在周总理的病床旁,邓小平的眼睛早已湿润,他明白,周总理这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崇高的威望替邓小平树立威信,扶他上马,再最后送他一程。
邓小平深深意识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殷切希望,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期盼,更是全民族对他的期盼。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种种高度评价和嘱托,那都是希望他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扛在肩上,负重前行。
1977年,在那个让全中国人民无比悲痛的1976年过去后,邓小平全面恢复领导工作,开始领导全中国人民迈向一个波澜壮阔的新征程。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讲话如一声春雷,滋润了已经干旱了太久的神州大地。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成为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开始了他对中国未来的全面设计。
在经济上,大包干在农村遍地开花,经济特区由南到北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一亩亩农田的春苗茁壮成长,一座座工厂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一家家外资企业纷纷落户,中国人迈出了走向富裕的坚实步伐。
在政治上,邓小平凝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如同拨开云雾见月明,为我国的未来彻底指明了方向。
在维护祖国统一上,邓小平的贡献更为巨大,他的寸步不让,使得香港、澳门先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他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如今,我国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从落后贫穷的国度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强大,人民富足,祖国统一指日可待,就像一辆列车高速行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轨道上。
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邓公的丰功伟绩,也不得不归功于毛主席、周恩来的高瞻远瞩,是他们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出色的领航手。
再一次向老一辈革命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