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称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据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仓颉,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仓颉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称为文字。仓颉所创的文字,一为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等;二为形象字,如“日、月”等;三为形声字,如“江、河”等;四为会意字,如“武、信”等;五为转注字,如“老、考”等;六为假借字,如“令、长”等。指事情的文字,在上为上,在下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满月亏,仿照其形也。形声的文字,以类为形,配以声。会意的文字,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的文字,以老寿考也。假借的文字,数言同字,其声虽不一样,文意相同。所以自黄帝至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未曾有大改动。
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汉时的《淮南子》记载为“天雨粟,鬼夜啼”。
在另外的《河图玉版》中,却记载仓颉是一位部落首领,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以甲辰年(公元前4637)为仓帝元年。
仓颉在位时,向南巡狩其领土,仓帝登上阳虚之山,然后顺着洛水而下,在元扈(一作玄扈)洛汭之处发现灵龟负书,由此仓颉拜受洛书。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在几千年前的上古,河图、洛书的出现,预示着天象的变化,人间新帝王的诞生。因为历史上许多文明始祖都和它有过一段故事,仓颉也是其中一位。
仓颉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公元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利乡,尊号仓帝。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一步步从“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发展到“符号文字”。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
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记载:“仓帝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全国有多处纪念仓颉的遗迹,有仓颉陵、仓颉庙、造字台等。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建于汉代的有,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建于晋代的有,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的有,河南阳武、洛宁。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