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8日,突破天险腊子口的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商业比较发达,长征中疲惫的红军在此做短暂休整。
虽然中央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暂时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但是危机并未解除。
从1934年10月被迫离开江西苏区,8万多红军历尽艰险,转战数省,走了将近1年的时间,如今只剩下了8000余人,而未来更是渺茫,不知道前面的路还有多长。
在俄界会议上,确定把红军改为“陕甘支队”,到苏联边境去打游击,背靠苏联,创建根据地,争取国际援助,再扩大队伍,向东发展。
长征中的毛主席、周恩来等
但是这个计划成功的机会有多大,谁也说不好,因为在长征中已经6次更改目的地了,也就是说,已经经历了6次失败了。
在哈达铺休整的时候,毛主席从一张旧报纸上发现了重要的信息:陕北还有革命根据地!
对于近乎无路可走的红军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报纸上的信息显示,陕北的革命根据地虽然也遭受了敌人的围剿,但是目前还没有被敌人夺取,根据地的范围有20多个县之多。
毛主席大喜过望,立即找来熟悉陕北的人来询问,再找到别的报纸,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在得到确切消息之后,毛主席心里已经改变到苏联边境打游击的计划,他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这个根据地的创始人就是刘志丹。
1.现代侠盗罗宾汉
那个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评价刘志丹:
“刘志丹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刘志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为什么会被斯诺认为是像侠盗罗宾汉一样的传奇人物呢?这可能和在陕北大地上广泛流传的刘志丹的传说有关。
刘志丹出生在山西洛水上游的保安县,相传这里的人都是古代戍边的将士们的后裔,所以他们生性刚勇,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
我们俯览陕北大地,能发现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黄土、沟壑、干旱、稀疏的植被等等,这些总体感觉就一个字:穷!
虽然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是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在古代,就更不用说了,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穷人。
青年时代的刘志丹
有穷人的地方就有不公,有不公就会有压迫,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所以这里也不缺反抗者,最著名的就是闯王李自成。
和很多一贫如洗活不下去才去革命的人不一样,刘志丹的家里条件还不错,他的爷爷是一个教书匠,他的父亲曾经中过秀才,也曾子承父业教过一段时间书,但是觉得不能发家,后来就做生意去了。
做生意挣了一些钱之后,在老家置办了一些土地,家里也雇了长工,虽然不能算地主,但是也算是中农富农之类的家庭。
刘志丹从小就在爷爷的带领下读书,最喜欢听爷爷讲那些英雄豪杰、绿林侠盗的故事,虽然刘志丹家里条件好,但是他十分心疼穷人,痛恨压迫穷人的富人,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闯王李自成。
2.兵运
1922年,在爷爷的支持下,刘志丹考入了榆林中学,这是一个新式的学校,刘志丹在这里接受了进步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号召下,赴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成为黄埔四期的学员。
刘志丹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如果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是不行的,这和毛主席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是一样的。
在黄埔军校学习之后,刘志丹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冯玉祥的部队里当过特使,整顿马鸿逵的“马家军”,把一支马鸿逵的私人武装变成现代化的军队。
在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受党组织的安排,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组织、发动起义。
从1928年到1931年,刘志丹组织了70多次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有几次还差点掉了脑袋,但是这并不能让刘志丹屈服。
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提出“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重要思想,将兵运工作分为红、白、灰三种工作方式。
所谓的“红色”就是指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这和国内其它地方的革命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发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大众。
刘志丹将军照片
而“白色”就不同了,白色是指国民党军队,比如当地的民团、军阀的部队等,刘志丹多次以合法身份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发展革命力量,数次组织起义,执着的从事兵运工作,即使数次失败,差点丢掉性命也毫不退缩。
“灰色”是指占山为王和民间的绿林武装,乱世中土匪遍地都是,除了占山为王的土匪外,还有红枪会、哥老会等民间组织,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这些人都是凶神恶煞之徒,所干的事情好像和革命一点都不搭噶。
但是刘志丹认为,在陕甘地区的绿林武装中,很多看似凶狠的“山大王”,其实都是出身贫苦的农民,因为活不下去了,才会占山为王,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刘志丹要争取这些国民党军队和绿林武装,这是不是和我党发动工农革命的初衷不符。
刘志丹是这样解释的:
“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
尽管不被一些人理解,但是刘志丹仍然按照这套方法去发展革命队伍,虽然一次次失败,但是仍然锲而不舍,也正是这几年的兵运工作,使刘志丹的大名和事迹在陕甘地区广为流传。
他的名声不仅在军阀、土匪、民团、哥老会、红枪会中间流传,在穷苦百姓中间,他的事迹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很多人都说刘志丹能够飞檐走壁,甚至有刀枪不入的功夫,这个时候,刘志丹已经成了小说中才有的英雄,这也是斯诺说刘志丹是现代侠盗罗宾汉的主要原因。
通过上面的简单描述,很多人心中或许会浮现一个快意恩仇、锄强扶弱、自由自在的侠客形象,就像《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无论黑道白道,都有无数的朋友,是非分明,嫉恶如仇,是在任何时代人们都喜爱的形象。
不过有一点疑问,我们党是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并不是江湖帮派,刘志丹团结这些三教九流的江湖人物,是不是不合适,他本人是不是也是一个不守纪律的人。
事实恰恰相反,刘志丹是一个党性、纪律性极强的人,他总是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永远以大局为重,为了革命他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我们从刘志丹三次被夺权就知道,他是一个纪律性多么强的人。
3.第一次
前面我们说过,刘志丹的“三色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所以他发展的队伍中不乏豪杰之士,并非都是底层穷苦百姓,而是什么人都有,民团的人,军阀队伍中的人,绿林豪杰等,这让一些人怀疑刘志丹队伍的纯洁性。
终于在1932年2月,发生了第一次缴枪事件,那些认为刘志丹的队伍不纯洁的人,下了刘志丹拉起来的队伍的枪,并强令他们解散,刘志丹也被错误地关押了起来。
以刘志丹的本领和影响力,只要振臂一呼,手下人立刻就会把他营救出去,而手下的人确实也有这个提议,但是被刘志丹拒绝,在江湖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旦到了组织内部,比小学里的三好学生还听话,他相信组织,表示一切要听从组织安排。
刘志丹的画像
由于刘志丹的顾全大局,这一次缴枪事件没有变成流血事件,但凡他有一点忍不住,热血上涌,场面很可能难以控制,最终造成巨大损失。
没多久,刘志丹就被放了出来,在此之后,刘志丹除了对上级就这次事件进行说明之外,再也没有提及。
后来刘志丹又被调回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以前那些缴他的枪人,反而成了他的下级,如果他想报复,那就是抬抬手的事,但是刘志丹从未和任何人算过旧账,但就以这份胸襟而言,历史上能比的,屈指可数。
4.第二次
这件事过后没有多久,上面又空降了一个领导杜衡,这个人是坚决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人,他下令把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26军,听起来很厉害,其实就只有400人,连一个团都算不上,可见这个人是个好大喜功的人。
既然有了一个军,那就不能再打游击了,要打大仗,到平原地区和敌人打阵地战,这和李德在江西搞得那一套一模一样。
对于这种异想天开的瞎指挥,刘志丹表示拒绝,杜衡很生气,决定拿下刘志丹,他组织对红26军的领导层进行重新选举,但是原来的排以上的干部不但没有被选举权,也没有选举权。
在这样“公平”的选举下,班长王世泰被选为红26军第二团的团长,成为红26军的最高军事指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红26军只有400人,所以没有军长,只有一个编制,那就是红二团,红二团就是红26军,红26军就是红二团。
而刘志丹,给扣上了一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安排了一个政治处主任的虚职。
但是刘志丹毫无怨言,他一心一意的帮助原来只是班长的王世泰,可见刘志丹不仅纪律性强,还是一个道德极其高尚的人。
在拿掉不听话的刘志丹之后,杜衡开始放飞自我,他指挥听话的王世泰,一会命令到内蒙古去,寻求苏联的支援,一会又要到渭华建立革命根据地,在这个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指挥下,红26军的遭遇可想而知。
终于在1933年6月,红26军在南下渭华的途中,被敌人伏击,几乎全军覆没,辛苦建立起来的红26军,一下子被全部葬送。
刘志丹在突围中孤身一人从悬崖摔下,躺在野地里几天不能动弹,要不是幸运遇到一位战士,他就永远长眠在终南山里了。
而那个瞎指挥的杜衡,在去开会的途中,被敌人擒获,他立刻就叛变了革命,把他知道的所有机密都说了出来,给陕西党组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第三次
红26军没了,但是那个瞎指挥的上级也没有了,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以刘志丹的影响力,振臂一呼,就又拉起了一支队伍。
因为没有人进行掣肘,刘志丹可以放手干革命,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赢得老百姓的衷心拥护,恢复了红26军,并重新建立根据地。
到了1935年,刘志丹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有了20多个县的规模,并且击退了敌人的数次围剿与进攻,而此刻全国别的地方的根据地,在蒋介石围剿大军的围剿下,都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徐海东率领的鄂豫皖3000烈士子弟,先期到达了陕北,在永平镇同刘志丹的红26军会师,并合并为红15 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
此刻的中央红军,已经到达了哈达铺进行短暂休整,毛主席也从报纸上得知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事情,正要组织召开会议,更改原定的到苏联边境打游击的决定,先到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去,找刘志丹。
然而,还没等到中央红军到达,刘志丹就有一次被捕了,罪名是反革命,确切的说,不是被捕,而是刘志丹主动送上门去的。
原因是红26军和红25军会师后,两支队伍中具有“左倾”思想的肃反派蠢蠢欲动,他们还是以之前一样的借口,说刘志丹的队伍中人员不纯,大肆抓捕原红26军干部,又给刘志丹扣上了一顶反革命帽子,并发出抓捕刘志丹的命令,送到作战前线。
当时刘志丹正在前线研究作战计划,突然通知他去瓦窑堡开会,刘志丹骑马就走,在途中遇到一个通讯员,通讯员见到刘志丹后,翻身下马,敬了一个军礼,递上一封信,说是军部的急件。
刘志丹在马背上打开信件,发现是一串要抓捕的反革命名单,在名单的首位,就是刘志丹的大名。
刘志丹大吃一惊,估计要是换做别人,这个时候就会先避避风头,因为他早就尝过这个苦头了,但是他稍加思索之后,就把信给了通讯员,让他立刻送到红15军团,然后对通讯员说,“他们问起,就说我去瓦窑堡了。”说罢孤身前往瓦窑堡。
估计刘志丹的想法还是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能搞窝里斗,他相信能跟组织解释清楚问题。
然而他一到瓦窑堡,就立刻被关押了起来,并撤销一切职务,带上刑具严加审讯。他们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口供,使出了一切手段,刘志丹备受折磨,但是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是反革命。
此刻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正在朝着陕北根据地前进,他们期望着见到这个根据地的创始人,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刘志丹此刻正带着刑具,关押在监牢里,生命危在旦夕,就连埋葬他的大坑,都已经挖好,就等最后的行刑时刻了。
5.刀下留人
中央红军在吴起镇击退尾随的敌人骑兵后,见到了当地游击队的负责人张明科,毛主席于是询问关于刘志丹的事情,可巧的是,张明科原来在刘志丹家做过长工,因为受刘志丹的影响才参加的革命。
于是张明科对毛主席讲起了关于刘志丹的一切,毛主席听过刘志丹的故事后,越发想见到这位陕北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了,于是问道:“刘志丹现在在哪儿,我想见见他。”
刚刚健谈的张明科立刻变得言语闪烁,神情紧张,可是支支吾吾,毛主席觉察到了异样,觉得有隐情,在反复追问下,张明科才敢向毛主席说出了实情。
毛主席听到后非常不悦,紧接着询问张明科关于刘志丹被关押的原因,张明科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在一旁的周恩来也询问道:“知不知道关押在什么地方?”
张明科回答:“关押在瓦窑堡,除了刘志丹,还有几百人被关押,听说就快被处决了!”张明科说完,眼里掉出了眼泪。
毛主席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立即派出以王首道等人为主的调查组,火速前往瓦窑堡,营救刘志丹等人。
只有在电影中才有的“刀下留人”的场景,在现实中真实的再现了,幸好有毛主席的及时出手,刘志丹等一批革命干部,全都被营救下来,如果晚到一步,不知道又有多少革命志士,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不得不说,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巧合性,如果不是哈达铺的那张报纸,或许中央红军就不会到陕北根据地来,那么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在何方也未可知。而正是中央红军的到来,才使大批的革命干部包括刘志丹免于被冤杀。
毛主席等到达瓦窑堡后,主持肃反的干部申辩,还拿着所谓的证据,说刘志丹是反革命,周恩来对他说道:“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而像你这样的‘真革命’,反而越少越好!”
在此后的东征战役中,刘志丹亲临前线,不幸牺牲在了前线,一代英雄终于陨落,整个陕北的穷苦人民为之痛苦,毛主席称刘志丹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的牺牲确实很可惜,如果他活到了1955年,以他的军事能力、资历、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授衔肯定在元帅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