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2022年10月16日09:01:17 历史 1864

1919年,毛主席为革命东奔西走时,他曾首次到达过北平。当时的北平城虽然没有被日本人占领,但是城墙内外非常萧条,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都比较憔悴。

早在大清灭亡以后,整个故宫因为年久失修而出现了各种掉皮掉漆的现象,所以那会的故宫并不像现在这样红墙金瓦。就连护城河也到处是坑坑洼洼,各种垃圾填满河道到,每天散发着难以名状的味道。

毛主席与北平有不解之缘,年轻时曾路过故宫

那会的毛主席还是一名有为青年,他为了自己的信仰,专门从老家出发乘坐轮船到达汉口,然后乘坐京汉铁路的火车,历经整整四天四夜的时间之后最终风尘仆仆来到北京。

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 天天要闻

百年前的交通并不比的现代,当时国内的交通线路非常稀少,人们出门除了依靠人力步行以外,还赶着较为原始的马车驴车。像一些铁路交通,只有在重要节点城市才能够拥有。

这里有一个冷知识,当时毛主席的进京路费都是东拼西凑,向朋友借来的。他首次来到北平以后,苦于没地方住,就连住宿的房费都付不起,便只能暂居在杨昌济老师的家中。

杨昌济是杨开慧烈士的父亲,也是毛主席的岳父,他本身是一个德高望重且博学多才的人物,打从见到毛主席第一眼起,就非常喜欢这个女婿,杨昌济曾预言过,以毛主席的谈吐和抱负,他以后绝对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大人物。

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 天天要闻

而在当时杨昌济正好居住在北平,在一所大学任教。不过毛主席这次前来北京,可不是仅仅是前来看望岳父,因为他来北平的背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目的。

后来毛主席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称这次进京之旅,其实是自己想趁着年轻去广阔世界多增长一些知识,力求搜寻救国救民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借着这次进京,毛主席首次看到了故宫,但也只是路过而已,并没有近距离接触。谁也不知道当时的毛主席,在第一次看到故宫时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只知道几十年以后,毛主席与北平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 天天要闻

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主席再次来到北平。这一次进京,无论是全部的局势来看,还是从毛主席的心态来看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后,毛主席的住所被安排在中南海。要知道,中南海和故宫之间相隔就短短的500米,可是即便有如此方便的条件放在眼前,多年以来毛主席都没有进入故宫参观,只有在1954年的时候,他曾三次参观过故宫城墙。

1954年,毛主席三过故宫而不入,背后竟有如此深意

第一次参观故宫城墙,是在一九这一年的五月十四。讲道理,他老人家不仅博古通今,而且对文物也有一番自己的见地。当他听说午门外面来了一批文物时,毛主席便来了兴趣。他兴致勃勃来到故宫,在宫墙旁环顾了一圈以后,便先悠哉悠哉地拿起小板凳坐下来和同行的两人一起分食了几个小橘子。接着,在同行者的带路下,毛主席这才大步流星来到午门,认认真真地观察起那一批刚到的文物来。

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 天天要闻

每一批文物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毛主席每到一个文物旁,都要驻足观察好久,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这批文物。直到华灯初上时,毛主席这才念念不舍得离去。

虽然午门和故宫就隔着一道门,但即便这样,毛主席也没有踏足故宫一步,顶多就在宫墙外看了一会。

第二天,毛主席再次来了精神,前去午门继续仔细观赏着那批新鲜出土的文物。对毛主席来说,这些文物对他的吸引力远远要大于那个神秘的故宫。毛主席边观察这些文物古迹,边忍不住地连连感叹。

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 天天要闻

在言语交谈中,周围的人趁机邀请毛主席去故宫看看,但是毛主席却突然严肃起来,他连连摆手手拒绝了这个提议,于是工作人员只能面面相觑。

然而,接下来在短短的一周之后,毛主席再次来到故宫。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踏足里面,而是走到故宫墙外来回踱步边走边看,似乎要将宫墙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看到眼里,时不时,他老人家还会向里面眺望几下。看得出来,毛主席其实对故宫也充满着好奇,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进去。

其实要是换做普通人,有这么大好进入故宫的机会,而且还不要门票,肯定早就巴不得去里面参观一番,但是毛主席并非普通人,他三过故宫而不入,自然是有自己的一份道理。

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 天天要闻

要明白,通读历史的毛主席知道故宫是封建帝王所居住的场所。这座宫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足有72万平方米,相当于是京城的城中城。在故宫里面,光大小房间就有8707间,里面的文物瑰宝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是极其奢华与气派的宫殿。

在封建历史上,故宫是王权的集大成代表象征,然而物是人非。在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以后,随着王朝的覆灭,故宫里面已经不见君王和嫔妃,而是成为一座大型文物古迹被永久保护起来。

正是由于故宫有这样一段久远的历史,所以在毛主席看来,故宫是封建皇帝奢侈享乐的象征,可毛主席却并不想不让这个新生的国家步入之前那种轮回般的王朝兴亡史,因为要想跳出王朝兴亡史的周期律,就不能过分留念在这些代表封建文化的产物上。

毛主席曾3次参观故宫城墙,却不肯踏进故宫半步,有什么深意? - 天天要闻

而故宫所投射出来的思想,本身与新中国说显现的是想带道而驰,所以作为人民的代表,毛主席更不想与故宫扯上联系。

毛主席本身是一个对天地万物相当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可能够在离故宫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收敛起自己的好奇心,并不再踏足这里,不得不说,他老人家的自制力相当强大。

能够克己自省,是毛主席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他教会后人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特大暴雨!或破历史极值!紧急提醒 - 天天要闻

特大暴雨!或破历史极值!紧急提醒

南方人做好准备!今年以来强度最强暴雨、大暴雨范围最大的新一轮降水于昨日(5月27日)夜间开始登场部分地区日雨量或破5月极值!接下来两天将横扫南方大部地区此次降水单日降雨量大局地降雨具有极端性且强降雨落区与上一轮高度重叠致灾风险高,需高度警惕!此轮强降雨究竟有何特点?强度强!暴雨或大暴雨成过程“标配”昨日...
上海解放76周年,在李白烈士故居共忆“永不消逝的电波” - 天天要闻

上海解放76周年,在李白烈士故居共忆“永不消逝的电波”

吴侬软语的评弹、铿锵有力的解说,一同讲述着革命先烈壮烈而感人的故事。今天是上海解放76周年,李白烈士故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波从这里发出”专场活动,以独特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伊始,虹口区黄渡居民区党总支与虹口区评弹协会党支部签署了共建协议,在文化传承、红色教育等方面的合作迈出坚实...
台媒:赖清德当局强推全台“中正路”改名,蒋万安批“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 - 天天要闻

台媒:赖清德当局强推全台“中正路”改名,蒋万安批“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

【环球网报道】赖清德当局在岛内大搞“去蒋化”,全台的“中正路”酝酿改名。据台湾《联合报》5月27日报道,台“内政部”负责人刘世芳称,希望岛内各县市地方政府推动改名,被台中市长卢秀燕反呛“吃饱太闲”。台北市长蒋万安今日(27日)也批评称,民进党当局“只搞政治,不办正事”,无法苟同。当地民政局长陈永德也说,...
76年弹痕依旧!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今日重返彭一小区!居民含泪抚摸:感觉特别亲切 - 天天要闻

76年弹痕依旧!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今日重返彭一小区!居民含泪抚摸:感觉特别亲切

就在今天,这座见证上海解放的碉堡“回家”了!5月27日上午,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举行历史见证物回搬暨上海解放76周年纪念活动,欢迎一座见证上海解放烽火岁月的碉堡以及彭浦新村历史纪念浮雕,在历经三年多的保护性迁移后正式回迁原址。“彭浦新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奇经历、光荣梦想的地方,见证了彭浦新村人民不屈...
女子遇刺身亡  凶手 “精神分裂” 一审改期 - 天天要闻

女子遇刺身亡 凶手 “精神分裂” 一审改期

2025 年 5 月 27 日,成都阴雨连绵。备受关注的成都 27 岁女子在家门口遭精神分裂者捅刺身亡案,原定于今天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但庭前会议后,法院决定延期开庭。案件发生于2024 年 6 月 9 日下午 1 点多,在成都市某小区,35 岁的梁某某来到受害人家门口,无故敲门滋扰并对家门吐口水。受害人发现后让母亲通知...
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侨心筑梦同上“科学报国课” - 天天要闻

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侨心筑梦同上“科学报国课”

“侨心筑梦·科学报国”——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徐汇区委统战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联合主办,旨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侨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激励广大留学人员传承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
古代巨型船只是怎么建造的? - 天天要闻

古代巨型船只是怎么建造的?

古代巨型船只的建造,不仅是当时技术和智慧的结晶,更承载了时代的雄心壮志,古人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巨大的船只?古代的造船技术远不如今天先进,但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古人依靠智慧与创新,建造出了令后世惊叹的巨型船只,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在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