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2022年10月14日08:52:24 历史 1834

元朝时期,是由蒙古族统治的中原,在蒙古贵族与豪绅地主的压迫与剥削之下,汉族百姓们生活艰难,于是由朱元璋带领的农民起义军,奋起反抗,最终元朝覆灭。

作为同样是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大清朝,为何能让当时足足有3亿人的汉族,却被那只有约300万的满族统治了276年呢?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原因一:满清主动融入汉族,学习汉族文化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颁布了《满汉别居令》,要求满汉为一体,无差别对待,还将当时的汉族农奴解放,恢复他们的自由之身,缓解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而自清朝初期以来,所有颁布出来的文书,也都由汉文、满文两种文字书写而成,从这就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在建立之初,就考虑到了民族团结的问题。

康熙执政时期,康熙开始推崇儒家文化学说,以及一些汉文化经典学说,这些代表着汉族传统文化的东西,也被当做满族人必修的课程。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在当时皇子早课,就需要研习这些课程,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为学习汉文化,甚至常常在宫中穿着汉服。

并且在那个时候,满人基本都会说汉语,而满文却渐渐成为了,只停留在书本上的书面文字。

到了清朝后期,也基本都是使用汉文,连在外交时都是书写的汉字。著名的满汉全席,也是为了融合两个民族之间不同的饮食文化而创造的宴席。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原因二:洗脑文化,思想束缚

在清朝科举制当中,采取了八股文,让为考取功名的学子们,学习四书五经,学习儒家思想,让学子都以儒家思想为尊,模仿孔孟二人说话的方式,来书写文章。

因此普天之下的人,都被约束在儒家思想当中,无法接收到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文化,长久下去就会形成过于迂腐的管理制度

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封闭的思想,人们认为只有尊君爱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久而久之,汉族人民就渐渐忘记了其实自己身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在清朝还出现过严重的文字狱,因为在当时不少地方,还是充斥着反清复明的思想。

因为明朝属于汉族人统治下的王朝,部分汉人不认同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就有不少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想要聚集群众的力量,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地位。

清政府为了打压有这样思想观念的人,便颁布了文字狱,将其中一些起领导作用的知识分子都打压下去,不允许社会上出现有关于违背清政府统治的相关言论。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虽然这样的做法,对于打击“反清复明”的人很有效,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清朝人民的思想

原因三:允许汉人参加政治体系

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就将元朝百姓们进行了等级制度划分,他们将人分为四个等级

蒙古族奉为至高无上,而色目人其次,然后是汉人,最后是南人。其中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人,可见汉族人在元朝地位属于最底层。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元朝统治者,视汉族为奴隶一般对待,更不用提会让汉人参与国家的治理中去,而清朝就吸取了元朝的教训。

为避免出现因民族问题,而起叛乱风波,清朝皇帝虽然也认为满族地位最高,但在政治管理方面还是比较开明公正的。

清朝视天下子民为一体,允许汉人参与科举制度,让汉人也能够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能够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从此改变其一生的命运。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原因四:满清卓越的作战能力

早在清军还没入山海关时,努尔哈赤就自知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便开始着手于强化军队的作战实力,实施严格的奖罚机制,违令者重则砍头,以此来约束军队。

并且努尔哈赤还不断强化军中的装备,细分军中的军种,手拿刀枪的步兵,远程射箭的弓箭手,骑马作战的骑兵等,他们各司其职,全方位的作战。

正是这样,满族军队才能有如此强大的作战能力,满人才能将统治权,牢牢掌握在其手中。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另外,在清代,男子需将前额的头发都剔除,只留后半部分的头发,且需将头发都梳成辫子。

之所以这样装扮是因为,在从前满足人民都是在马背上征战,若是前额有头发或者头发过长,遮挡了视线,就不方便作战,因此才慢慢演变为了此类装扮。

虽然清朝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但也为保证其统治地位。满清政府也要求民众都剃额发梳辫子,通过强制的手段,要求汉族人民遵从满族的风俗习惯,有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为何汉人不反抗?四个理由 - 天天要闻

乃至到了辛亥年间,让人们剪去辫子,许多人都还不愿将辫子剪掉,怕剪了辫子就会被砍头,可见满清“剃发”对汉人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心理阴影面积挺大。

不过在清朝康乾盛世的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幸福,对于民族发展来讲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汉族人民不会对现状进行破坏,也不会因民族的原因,发起反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千古第一贤后:马秀英——她用大爱温暖了一个暴戾的王朝 - 天天要闻

千古第一贤后:马秀英——她用大爱温暖了一个暴戾的王朝

(一)乱世孤女,遇一生挚爱时间: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 地点:濠州(今安徽凤阳) 人物:马秀英、朱元璋、郭子兴 宿州富商之女马秀英,自幼丧母,父亲因仇杀逃亡,临行前将她托付给红巾军领袖郭子兴。郭子兴视她如己出,教她读书明理,但她拒绝缠足
湛江为什么叫湛江?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 天天要闻

湛江为什么叫湛江?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今天咱来唠唠湛江这名字的来历。别看现在湛江是个滨海大都市,无敌海景刷爆朋友圈,但它的名字居然跟“江”没啥直接关系!是不是觉得离谱?别急,听我慢慢给你捋清楚。一、名字的由来先说个冷知识,湛江这个地方,在古代并不叫“湛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 天天要闻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1971年,陕西乾县两位普通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一个奇异石像头像。而这不起眼的一锄,竟成为破解千年未解之谜的关键线索——武则天陵墓前六十一尊无头石像的秘密。乾陵,一座合葬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皇陵,历经千年风雨与盗墓者轮番“进攻”,却始终无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 天天要闻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国民党政权彻底失去了大陆的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跟随蒋介石撤往台湾。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岛屿会成为他们后半生的舞台,更没想到,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将领,到了晚年却过得那么艰难。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 天天要闻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根据《大桥徐氏族谱》记载,景孺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桥徐氏徐达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亲是雍正元年恩科举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进士景考祥,表兄则是乾隆年间进士、候选知县景鸿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