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政务院”,是现今国务院的前身。但国务院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当时的“政务院”只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会大会职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暂行国家最高权力,统辖新中国最高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政务院”则是中央政府下属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一次会议情景)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华人民共和中国宪法》以及《国务院组织法》。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可见,最初的“政务院”与后来成立的国务院在职能上是有区别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当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10月19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三年后的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又任命邓小平为政务院副总理。
至此,新中国政务院存在期间,共有五位副总理。
这五位领导人,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后期,有的曾任国家代主席、有的曾任党中央副主席、军委主席,中纪委第一书记,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有的当选全国人常委会副委员长。
本篇按照他们的辞世时间作以盘点,与大家分享:
黄炎培。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著名教育家。他与毛主席交往的故事特别是有关历史“周期律”的对话,至今仍广为流传。
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被推为负责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小组副组长。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党中央打算对黄炎培委以重任。
但黄炎培早已公开表示不愿做官。当年北洋政府曾让他做教育总长,被其拒绝;1946年,旧政协协商组织联合政府,拟让他出任重要职务,他自己以年纪已经68岁,不适合当官为由,再次予以拒绝。
如今,黄炎培已经72岁,更是以此为由不愿做官。为了选贤任能,周总理曾两次到访他家动员。1949年10月11日晚,周总理再次来拜访黄炎培,并和他进行了深入交谈,希望他能够出来当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见黄炎培摇头表示拒绝,周恩来总理耐心劝他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们服务嘛···”
黄炎培终于被周总理的真诚所打动。他的孩子问他这次为何改变了初衷?他回答说:“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就这样,黄炎培打破了自己不做官的老规矩,接受了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的任命,成为政务院副总理之一。
1950年,新中国成立以陈云副总理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准备再安排黄炎培与薄一波出任副主任。黄炎培认为自己七十多岁又身兼数职,不再接受,转而推荐老朋友、时任北大校长马寅初担任副主任,自己只接受中财委委员一职。
1954 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黄炎培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连续任此职三届。同时,在1954 年至1965 年,他还当选为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任职期间,黄炎培尽职尽责,勤奋履职,廉洁自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夕阳生辉。
他和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坦诚相见,时有书信往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
耄耋之年黄炎培身体状况开始不佳,1964年做了前列腺手术,1965年12月于北京病逝,享年87岁。
黄炎培逝世后,党和国家在北京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公祭仪式,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到场哀悼,毛主席、刘少奇送了花圈,其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董必武
众所周知,董必武是中共一大代表,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董必武已经63岁。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他就站在毛主席身边,留下了永恒的历史镜头。
1948年5月,党中央为摸索人民政权建设经验,决定把晋察冀、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派董必武担任主席。不久,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董必武当选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他领导华北人民政府积极有序地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教育,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财经工作。
华北人民政府的工作,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政权建设经验,而且培养了一批各方面干部和专业人才,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提供了模板。
开国之初,董必武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
在政务院副总理岗位上,董必武只工作了一届。
1954年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当选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年当选国家副主席,并多次以国家副主席代行国家主席职权。1972年2月被正式任命为国家代主席,后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董必武竭诚尽智、鞠躬尽瘁。
1975年,他不顾九十高龄和疾病缠身,仍坚持参加国务活动。
这年1月16日,他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马来西亚首任驻华大使,成为其最后一次以国家代主席身份参加的外事活动。
同年3月5日,董必武在病榻上写道: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毛主席得知董必武去世噩耗,心情十分悲痛。也已重病缠身的他不思茶饭,只是让工作人员反复播放张元干《贺新郎》一词的录音,听了整整一天。过了几天,毛主席又把词的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以此表达自己对董必武的怀念之情。
郭沫若
相比于政治成就,郭沫若更被誉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名家。
他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回到祖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4年春,他创作的名篇《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抗战胜利后,曾奉命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活动。
建国前夕,郭沫若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开国大典后的10月19日,他被任命为当时政务院四位副总理之一,并兼任中央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4年在首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连任五届。同时,还当选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曾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78年3月,郭沫若抱病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在闭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预言“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这年6月12日,郭沫若因患大叶性肺炎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根据郭沫若遗嘱,他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的农田中,大寨人专门为他立碑予以纪念。
陈 云
陈云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1925年入党,26岁开始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参加长征时,他是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在遵义会议上,积极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抗战期间,陈云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后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建国前夕的1948年10月,他在东北哈尔滨举行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1949年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后,他又在1954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
他担任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会上得到连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会上再次被增补任命。
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动荡岁月,他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名义,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市基层工厂“蹲点”。
1972年4月,陈云回到北京,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1975年和1978年接连被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重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十三大以后,退出一线领导岗位,担任中顾委主任。
1995年4月,陈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邓小平
邓小平的历史经历,是当今人们最熟悉的了,不必赘述。
他在1949年参加了开国大典之后,与刘伯承元帅率部进军西南,解放川、康、滇、黔等省。11月下旬就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1952年夏天调往中央工作,8月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此后,他又连任国务院副总理,直至1980年卸任此职。
1978年3月,邓小平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1982年9月出任中央军委主席。同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晚年邓小平患上了帕金森病,后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997年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邓小平是政务院五位开国副总理中最后去世的一位。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