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2022年10月08日19:37:11 历史 1048

1963年,上海的一家服装店里,一位女性正坐在椅子上,等待店里的服务员做衣服,虽然这位女性衣着并不奢侈,但是身上却无形流露出一股温婉大方的气质。

少顷,女子拿出一封信,打开来看,第一句话便是:称李讷为同志,这不妥......这封信,其实是毛主席寄来的,而这位有着雍容气质的女性,正是王光美。

为何主席会回给王光美这样一封信?王光美为何称李讷为同志,而主席又为何认为这样不妥?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王光美与刘少奇

在讲述这封信的故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王光美的前半生,看看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能够在日后和毛主席一家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昔日峥嵘岁月,革命者们大多是底层百姓出身,也有国内接触了进步思想的大学生们,亦或是国外留学归来的觉醒者,而王光美却是有些不一样。

1921年,北平城内一家大户王家,正张灯结彩,据佣人所说,他们家要大宴三日,因为家主王治昌喜得一女,名为王光美。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王治昌作为北洋政府农商部高层,其家境不用多说,因此王光美从小便有着无与伦比的家庭条件,可锦衣玉食的王光美,却没有养成富人的毛病,多以大家闺秀的形象所为人称道。

王光美自小时候开始,便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从小学到中学,她的数学成绩一直都名列班级前茅,中学老师便给王光美提了一个建议:专攻物理学。

当时,我国正处于战乱时期,国内这方面人才不是说很少,是几乎没有,倘若王光美能够在物理学方面有所发展,未来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巨大贡献。

抱着这个念头,王光美毅然投身物理学的学习,进入了辅仁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又继续研读研究生,在物理学的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甚至被称为“最有前途的女物理学家“。

王光美的物理天赋也让她在毕业后受到了世界许多名校的邀请,深思熟虑后,王光美选择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

出国前,王光美在心中为自己打气,一定要学成归来,在日后为祖国做出贡献。谁曾想,之后的一件事情,却改变了王光美的人生轨迹。

大学时期,王光美认识了好友崔月梨,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马克思主义,而那时候的崔月梨其实已经成为了中共党员。

王光美虽然很向往成为一名党员,但是她认为还不是时候,应该先完成自己的学业,到时候有了一技之长,方可加入共产党为国家做贡献。

时间来到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我国急需一批外语人才。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王光美得知后,自告奋勇回到国内担任外语翻译

不久后内战爆发,王光美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毅然选择加入中共,并且前往延安为党中央翻译大量马列主义文献,为当时传播马列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过,王光美的入党申请书迟迟没能通过,这让她郁闷不已,就在此时,她遇到了她命中注定的那位如意郎君——刘少奇。

那是在一次宴会上,王光美被刘少奇身上的稳健,成熟所吸引,刘少奇也对这个知性,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女青年感兴趣。

二人很快熟络起来,王光美疑惑地问:为什么我的入党申请书一直没有通过,请问领导同志能不能帮我通融一下?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刘少奇则是安慰道:倘若你的入党申请书迟迟没能通过,或许要想一想自身有没有问题,你要始终相信党,始终把服务人民记在心中。

不久后,两人也是互生情愫,刘少奇也是直接向王光美表达了爱意,这对相差二十余岁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结为连理后,王光美始终支持着刘少奇的工作,同时自己也积极为党中央做出贡献,两人可谓是一对模范夫妇了。

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工作能力十分认可,同时对于王光美认真的态度也表示了肯定,两家经常相互往来,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密。

主席有两女,一位名叫李敏,一位名叫李讷,两个女孩小时候便经常受到王光美的照顾,而主席也对刘少奇的女儿刘涛非常关心,两家人宛如一家人,好不和睦。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一次,刘涛在读书的时候愈发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于是请求父母让自己换专业,但是一向严苛的刘少奇表示,多多锻炼,不要遇到困难就想着放弃。

百般无奈之下,刘涛找到自己好友李讷,让其转告毛主席,希望毛主席帮忙。毛主席得知后,果然十分重视,便又写信给刘少奇王光美夫妇,希望他们让孩子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王光美先是批评了自家孩子刘涛:毛主席平日里关系国家大事,怎么能拿这些小事去打扰主席?然后自己又写了封信给主席,里面就有一句话“刘涛拜托李讷同志找您反映”。

没想到,就是因为这句话,主席又专门回了王光美一封信。

主席相待,亲如家人

对于王光美的这个称呼,毛主席又是回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是:这不妥,因为是子侄辈。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王光美实在是没想到,毛主席竟然还会特意因为这个称呼而给自己写信,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动。

李讷作为毛主席的女儿,那确实是王光美的子侄辈,那么王光美为何要称呼她为“李讷同志”呢?

其实,王光美有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王光美从小就养成了礼貌待人的习惯,哪怕对方年纪比自己小,王光美也会用敬语称之。

再者,王光美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所有人都应该用“同志”来称呼,哪怕对方年纪比自己小,但是李讷是共青团员,未来也将是党员,相互之间就应该以同志相称。

毛主席自然是知道王光美和刘少奇一样,向来都是忠诚于党,平易对人,称呼别人都会叫作同志,那么主席又为什么要强调李讷是王光美的子侄辈呢?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主席也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两家关系亲密,主席自然是希望王光美把李讷当成自己的亲生侄女一样,而且李讷本就比王光美小这么多,所以主席希望王光美对李讷直呼其名。

毛主席看待王光美刘少奇夫妇宛如家人,而王光美又对每个人都十分和善,两个和善的人一来二去便回了两封信。

事实上,主席确实经常关心刘少奇一家的生活状况,也经常看望刘少奇的两个女儿。

王光美有一个小女儿刘潇潇,才一岁多的时候,主席就经常关心这个小女孩的成长,一次,刘潇潇跑到主席面前,一动不动地盯着主席的眼睛。

王光美见状,赶紧说:潇潇,叫伯伯!刘潇潇却没有反映,只是盯着主席的眼睛看,主席和蔼地笑了笑,然后说:不要打扰她,娃娃在观察世界。

主席的为人处世,令王光美十分敬佩,她也一直将毛主席当作自己的榜样,时刻不停地向毛主席学习,因此王光美也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了不少的道理。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1969年,刘少奇去世,王光美伤心欲绝;1976年,毛主席去世,举国悲痛,得知这个消息的王光美更是伤心无比。

自那以后,昔日密切来往的毛刘两家似乎冷清了不少,但是王光美却依旧经常和李讷李敏联系,维系着两家的友好关系。

1983年,彼时已经六十二岁的王光美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是她还是做了一个决定:去毛主席故居看一看。

主席过世多年,王光美却没能忘记毛主席在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地位,同样地,在她的心中,主席也永远是伟大的革命战士,这一次去毛主席故居,就是为了缅怀一下毛主席。

其实,在1961年的时候,王光美也曾和丈夫刘少奇一同去过毛主席故居。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那时,刘少奇携王光美来到毛主席昔日房屋的门口,看见屋子上面的牌匾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刘少奇深思了一阵,然后表示:这有些不妥。

“故”一般是指人已经不在了的意思,但是毛主席还健在,所以刘少奇建议把牌匾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这样,就显得更合理,更严谨。

二十二年后,王光美再次来到韶山,来到毛主席故居前,不过这一次,她的丈夫刘少奇已经不在,她的榜样毛主席也早已离去多年。

韶山的乡亲们非常热情,王光美到来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也不禁让王光美感慨:主席故乡的乡亲们,就和主席一样热情。

走进毛主席的旧居,王光美的眼神掠过墙壁上的一幅幅相片,脑海中也涌现出当年的一缕缕回忆,从战争年代,到建设年代,无数画面浮现在王光美的心头。

看了许久,王光美心中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在踌躇了许久后,王光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间屋子。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离开前,王光美深情地留下了一句话: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

两家友谊,世代和睦

王光美不仅仅是把毛主席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榜样,对待毛主席的女儿,王光美更是如同对待亲人一般。

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在1963年和丈夫孔令华结婚,并在这之后选择搬出中南海,去别的地方居住。

虽然李敏远离了中南海,但是王光美依旧经常给王光美写信,了解她的生活情况,有时候,也会亲自前去看望。

时间来到1979年,当时的王光美年老力衰,在得知离婚多年的李讷生活并不顺利后,王光美毅然决定亲自前去看望。

当时的李讷不仅生活苦,她自己也生了病,年仅七岁的儿子王效芝也没人照顾。王光美到来后,李讷非常感动,毕竟当时王光美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还大老远跑来看望。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王光美不仅照顾卧病在床的李讷,还经常带着没人照顾的王效芝学习游泳,让小孩子快乐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也让李讷感激万分。

那段时间,王光美还特地给李讷带去了家里的赵姥姥,让她替李讷做一些家务,减轻了李讷的压力。

同时,王光美还考虑到李讷一个人带孩子会很辛苦,而且生活也没有一个男人来依靠,于是便向她提出建议:要不考虑一下再婚?

李讷又何尝没有这种想法,可是她没有几个认识的人,找不到可靠的男性,所以不敢轻易再婚。

后来,王光美便多方为李讷寻找合适的人选,曾经担任毛主席卫士多年的李银桥得知后,立马把王景清介绍了过去。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王景清也曾做过主席的卫士,而且还参加过抗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人可靠老实,还非常有能力,一定适合李讷。

后来,在多人的牵线搭桥之下,王景清和李讷二人终于是结为连理,一同度过了之后几十年的生活。

王光美对待李讷李敏一家如此,她的儿子刘源也和她们关系很好,从小就是好的玩伴,长大之后虽然各奔东西,但是依旧相互挂念。

1996年的时候,李讷正在三峡大坝参观,听别人说刘源也在三峡,心中大喜,立马托人联系刘源。

刘源得到消息后,立马赶到李讷处,二人一见面,脸上都是流露出感动的表情,王效芝扶着自己的母亲走过去,下一秒,刘源和李讷深情拥抱。

这一抱,既是他们两人友谊的表达,也是父辈之间情谊的体现。

李讷激动地对刘源说:小时候的小源源,现在都已经是国家的将军了!刘源也是开心地说:李讷姐姐现在也还是这么漂亮。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聊了一会儿,刘源提议,背靠长江大桥拍一张合影,李讷欣然答应,摄影师杜修贤立刻过来,拿起相机为二人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光阴似箭,时间很快到了2004年,一天晚上,王光美突然叫来儿子刘源,嘱咐道:明天请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来我们家吃饭,我们做一次家庭聚会。

收到邀请的李讷和李敏两人自然是高兴地前来赴约,此次宴会,只有毛刘两家的人,就连工作上的秘书也没能参与。

看着宴会上和睦的几人,王光美充满褶皱的眼角浸出了几滴泪水,泪光中映射的是多年前毛主席和刘少奇夫妇的美好回忆。

看见王光美在女儿的搀扶下到来,李讷和李敏二人赶紧上前,握住了这位亲爱的老人的手,这一握,将两家的亲密感情展露无遗。

会上,大家开心地聊着天,一会儿聊着家常,一会儿聊着国家的发展,一会儿又共同回忆往昔的美好,几人其乐融融,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景象。

63年王光美致信毛主席,称李讷为“李讷同志”,主席回信:这不妥 - 天天要闻

结语

王光美出生于富裕的家庭,可始终不忘民间疾苦。

到了延安以后,她不仅成为了一个党员,成为了毛主席的崇拜者,更是遇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刘少奇。

建国后,毛刘两家更是相处融洽,两代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王光美.王光美:我与少奇相恋[J].华声文萃,2019,(第8期).

黄峥.王光美:风雨人生路(上)[J].共产党员,2006,(第3期).

讷与王景清:风雨携手,朴素人生[J].今古传奇(人物版),2021,(第4期).

唐若雨,华丽.李敏和李讷[J].档案时空,2007,(第11期).

刘伯强,龙文阳,吴力斌,余阳,邵家声,陆旻,艾振华.奇美人生——王光美[J].连环画报,2017,(第9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荷兰】国王和王后解放日造访平民街区 - 天天要闻

【荷兰】国王和王后解放日造访平民街区

没有穿着盛装的正式晚宴,餐桌上摆满了胡萝卜、松饼和黄瓜。周一上午,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王后马克西玛出席了在海牙达科他剧院(Theater Dakota)举行的自由餐会。 在孩子们的歌声....
民国时期的银圆哪几种价值高?其中一种竟然拍卖达2599万 - 天天要闻

民国时期的银圆哪几种价值高?其中一种竟然拍卖达2599万

民国银元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货币见证,部分珍稀版本在近年拍卖市场中价格斐然,极具收藏价值。下面为你介绍 5 种拍出高价的民国银元。民国十五年张作霖戎装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2021 年北京诚轩秋拍,此币以 2599 万元的高价成交。
一种创新的新疆银圆——喀什民国饷银五钱 - 天天要闻

一种创新的新疆银圆——喀什民国饷银五钱

民国二年(1913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喀什银元局用土法机具打造有一种特殊的银元,就是喀什民国饷银银元,面额只有五钱一种,铸额甚多,版式庞杂。此种饷银银元是民国二年停铸前清的喀什背龙饷银五钱后接着开始改铸的。银元正背面图文均系创新。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 天天要闻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俄罗斯将在5月9日迎来“卫国战争胜利日”这一全俄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因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军民的巨大牺牲,所以这个节日在俄罗斯地位特殊、意义重大。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都全面动员起来,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这一重大节庆活动中。七座城市胜利日当天将恢复旧称近期,俄罗斯多地的地方议会作出...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