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他扛下了所有的重担,不负众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得中国的发展道路再次走向了正确的方向。
然而在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以后,他丝毫都没有留恋,选择悄悄退出了政治舞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就是从毛主席手中接过领航大旗的华国锋。
一、个人革命成长的历程
1921年2月,华国锋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的一个工人家庭,他是家里的老二,上边还有一个哥哥。当时由于家里的条件不是特别好,只能满足一个孩子上学读书,华国锋那时候不仅十分好学,而且学习成绩还格外优异,还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习。
学生时代的华国锋在学校里接触到了很多先进的思想,与此同时他还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因此积极投身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抗日救国运动。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华国锋和红军有了一次接触,当他在了解到红军是代表穷苦人的军队时,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1938年,华国锋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从此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同年10月他加入了共产党。此后,他开始在山西地区走街串巷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而且还领导群众与军阀阎锡山顽强斗争。
参加革命以后,他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学会各种武器的使用,而且还成长为了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在抗日战争中,华国锋打仗有勇有谋,更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当他带领部队把日寇的据点打掉了以后,还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华国锋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是因为他将毛主席写的抗日文章创造性地运用到了战场上,进而年轻的华国锋一次又一次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干和本领,在战场上赢得一次一次胜利。
二、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大势已去,很多解放区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和党员干部,华国锋当时想都没想,决定远离故土,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湖南,他先后担任了湘阴县、湘潭县的县委书记。
那时候的华国锋还不到三十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到南方的初期,他各方面都不是特别适应,可是华国锋在很短的时间就克服了诸多困难,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
他经常前往基层调查,了解百姓的需求,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开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使得湘潭县的农业产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后来,毛主席来家乡视察,工作业绩突出的华国锋再一次引起了主席的注意,毛主席评价他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配得上当地百姓“父母官”这个称号。为此,毛主席还亲自提名让华国锋担任湖南省省委书记、革委会代主任。
自从得到毛主席的认可和青睐以后,华国锋的政治生涯一路长虹,1971年进入中央工作以后,他成为了重点的培养对象。在特殊的时期,华国锋也曾遭受过各种冲击,但是他不忘初心,一直坚信这些考验和经历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最终,毛主席确定华国锋为接班人,那时候他的画像总是会和毛主席的画像一起出现在千家万户中。1976年,毛主席去世以后,在关键的时刻,华国锋没有让党和人民失望,在他的力挽狂澜下,救了很多人,同时还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打开新的篇章。
三、最后选择功成身退
1981年6月,华国锋选择主动退出政治舞台,辞去中共中央主席职务,经过多方面的考虑,组织最终批准了他的申请。此后,华国锋开始过着深入简出的日子,而且他也很少跟身边人谈论政治,每次当有人问他的时候,他都是非常肯定当时相关领导人的工作。
其实,华国锋的晚年生活也普通的老人没有什么差别,唯一不同的是他在生活中一直坚持着自律的好习惯。虽然他很少谈论政治,但是他每天都要坚持读书、看报,而且看新闻联播这个习惯他一直从没有改变过。
平时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华国锋几乎都不出门,有时候有人来拜访他,他总是会拿出自己种的葡萄来招待客人,还跟大家讲述自己的劳动经验。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华国锋会带着全家一起出门,那就是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每年一到这两个特定的日子,华国锋就会来到毛主席的纪念堂,祭奠毛主席。
不管在任何岗位上,华国锋一直坚持谦虚、低调的形式风格,就连他家人也从来都没沾过他的光,反而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
结语
在时代的进程中,华国锋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做出了一系列决策;在完成使命后,他丝毫不贪恋权势和地位,主动“让贤”,这样的做法和选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