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了,上百万的北平人民,在萧瑟的冬风中,兴高采烈地迎接着解放军的进城。然而,北平的解放,不像有的城市那样,通过兵戈相见,遍地枪炮声得来的,而这个众所向往的和平场景的形成,却离不开一个叫做傅作义的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功劳。但是,傅作义作为国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为何又愿意加入我党阵营,还北平百姓一个安宁呢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傅作义的大女儿傅冬菊了。其实,傅作义在国民党军中任职时,傅冬菊早就看透了国民党中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的斗争,她深刻认识到,中国如果交给这样的政府,那国人将永远是暗无天日。
但是,由于傅冬菊从小就接受了来自父亲爱国爱家的思想教育,身体里也流淌着将门英杰的血液。要傅冬菊对这一切视而不见,那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恰好在这个时候,傅冬菊接触到了共产党员,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于是,傅冬菊就瞒着父亲,偷偷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亲傅作义在战场上用血肉之躯抵抗外侮,而傅冬菊则在昏暗的房间里,用笔头痛斥敌人的可耻行径。父女俩同心却不同营,并且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48年。因为在这一年,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早已让他们丧失了民心,而共产党解放全中国乃是大势所趋。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驻守在北平的国民党将领正是傅冬菊的父亲傅作义。为了北平数百万人的生命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古迹,党中央特地联系傅冬菊,要她前去北平说服自己的父亲起义。
于是傅冬菊连夜奔赴北平和父亲进行对话,她用及其恳切的言语,将时事利弊,以及百姓生活等所有相关的资料一一告知父亲,同时她还将自己在北平获得的消息也传递给了党中央。这些消息为党中央做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帮助。在傅冬菊的努力劝说之下,傅作义最终同意起义,和平解放北平,还北平人民一个太平。
傅作义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了人民政府委员等要职,继续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而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大功的傅冬菊,先是在天津的《进步时报》社担任要职,后来又去了西南服务团工作,并且还创办了《云南日报》。笔杆子是她的生命,是她为之作战的武器。正是带着这种敢为天下发声的勇气和梦想,傅冬菊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
1951年,傅冬菊被调到了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这里的记者部和文艺部工作许多年之后,又被调到香港新华社负责统战工作,可见政府组织对傅冬菊工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1997年,傅冬菊从她热爱并为之奉献一生的岗位上退休了。
但是,退休后的傅冬菊也没有闲着,她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直到2007年,因病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