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匈奴起源于西部
张掖黑水国古城遗址(源自网络)
1 匈奴老巢河西走廊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成汤王叫大臣们制定四方献令,向商王进贡。宰相伊尹建议中提到如下方国: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闟耳、贯胸、雕题、离卿、漆齿;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韯犁、其龙、东胡。
《山海经》里,成汤灭夏桀的地方在吐鲁番,说明《伊尹朝献》记载的地方是吐鲁番(详见笔者《吐鲁番帝国》)。《伊尹朝献》中的地名绝大部分在《山海经》里找不到,出现在《山海经》里的有:昆仑,今交河城台地及西北;贯胸,贯胸国,艾丁湖南面;空同,即崆峒,高昌城附近;大夏,大夏国,火焰山北边;月氏,月支,火焰山北边;匈奴,艾丁湖西南;东胡,在“大泽东”,即艾丁湖东面。
《商书》,是《尚书》的一部分,作于公元前约500年。伊尹是夏末商初人,约公元前1600年,与《商书》相距一千多年。许多方国在《山海经》没有,说明是作者杜撰,或者是按照春秋战国时的地名描写,所以,《山海经》里没有,并且无法对接。
穆王东归途中经过三个地方:酒泉䣙邦→丌邦→西固东胡。酒泉和西固之间少了张掖、武威两个地名。张掖华乐县是月氏羌人,山丹焉居是匈奴人,中间的武威,就是民勤蔡旗堡丌邦、《伊尹朝献》中的其龙,霍去病西征时的匈奴休屠王王城。
根据《史记》记载,匈奴是夏朝后裔,夏灭亡后,其剩余势力除了留居中原的,还有两支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这便是南支。另一种西迁,“避居北野”。《括地图》详细地解道:“其(桀)子獯粥(xūn zhōu,匈奴音转)妻,(以及)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中国谓之匈奴。”
《史记索隐》:张晏曰“淳维以殷(商)时奔北边”。是说獯粥(与淳维是同一个人)率领北支王室族属避居北方,随草木而迁徙,是后人所称的匈奴。这里的“北野”,实为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一带。
从分布情况看,淳维率领的北支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人数不下十万人。他们从中原西逃到河西走廊,驱走世代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原住居民羌方(羌戎)和哈密、吐鲁番的塞人,势力逐渐强盛。霍去病西征,匈奴才逐渐退出河西走廊历史舞台。但他们并没有走远。后来,三国时期的凉州休屠胡梁元碧、甘州卢水胡治无戴,北凉胡沮渠蒙逊等匈奴人仍然生活在河西走廊以及永登。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是说冒顿破灭今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的东胡之后返回故乡河西走廊,驱走了月氏人。《说文解字》:“归,女嫁也。回乡,回家”。“既归”,就是回到故乡。很清楚地说明,河西走廊是匈奴人的老家。
自商末以来,匈奴长期定居在河西走廊,并非漂泊在戈壁荒漠的北蛮,也不是逐水草迁徙的游民。他们比较稳定的长期生活在吐鲁番及河西走廊广大绿洲,与孅犁羌、月氏胡、殷商人、宗周人、三苗,以及白色人种楼兰、西膜人毗邻。
约公元前五百年,匈奴以河西走廊为根据地,势力迅速崛起,驱赶和吞并蒙古高原北方邦国,向东北方向扩张,才开始逐水草而居,降服、吞并、融合了北方戎狄、东胡、楼兰、大宛等其他部族,驱走张掖月氏人,成为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在与秦汉对抗中,匈奴王庭北移至鄂尔多斯一带。到了冒顿单于时势力最为强大,使北方夷人完全臣服,与南方中国成为敌国。从此拉开了两千多年来北方和西北各民族征战不休的序幕,开启了政权频繁更迭,民族不断变迁的局面。这就是匈奴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