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西周太子时,被父王废黜,他的外公一气之下联合鄫国和犬戎,打败了他的父亲并杀死了他的父亲,在他外公及众诸侯的拥立下,他当上了东周的第一位君主。他就是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周幽王之子,公元前771年继位,公元前720年去世。他在位50年,涉及他的事件主要有:迁都洛邑,提升秦襄公为诸侯,攻杀周携王, 让王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
他的这些做法,笔者觉得:
一是杀父之仇不可淡然处之。自己的父亲周幽王是大昏君,人人皆可除之,但作为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却不能,就是别人杀了他的父亲,他也不应该泰然处之。当年他的外公申侯,联合鄫国和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本来申侯联合犬戎这个外族人攻打周朝就已经犯下了错误,自己的事情,大周朝这么多诸侯,为什么要去联合西夷这个少数民族部落来解决自己的家事呢?周幽王有罪应该由周朝自己去追究,轮不到你西夷来处理,从而导致了犬戎杀死了周幽王,抢走了王后,掠夺了财物,这对周朝来说看是好事,实则奇耻大辱。虽然申侯最后拥立周平王为国君,但周平王却不应该这样淡然处之。登上国君后,他应该聚集诸侯中有正义的国王,追究外公申侯和鄫国引狼入室的罪责,降低级别,罢免其诸侯;派兵攻打犬戎,报杀父之仇,抓褒姒回国问罪,追究犬戎的掠夺之罪过。可周平王没有这样做,而是装作没有事情一样,将都城迁至洛邑,避而远之,坦然处之。
二是两王并立局面不宜存在。有个历史上的事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那就是周幽王被杀后,西周灭亡,在申侯等诸侯的拥立下,周平王继承了王位,并于不久迁都洛邑;而在周平王继位的同时,另一位诸侯虢公翰则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东周君王,史称周携王。这个事件的出现,责任在诸侯虢公翰,因为按照周礼这一宗法制度,周幽王去世后,如果众诸侯中没有叛周之人称王,那么继承王位的一定是周幽王的儿子,从这个角度说,周平王为正义一方,周携王为非正义一方。按照“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王”,周平王就应该主动出击,消灭周携王。可是,他没有出击,以致周平王、周携王二王并立并存21年,直至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诸侯晋文侯派兵攻打周携王,将他斩杀,才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
三是不应该让王子姬狐到郑国做人质。周平王作为东周的国君,各诸侯国作为下属,应当对周平王有最基本的尊重,然而诸侯国王之一的郑庄公,凭借周平王的信任,而兼任周王室的卿士,是周朝的高级行政长官,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的是周朝的利益,郑庄公兼任卿士后,郑国实力日益强大,直接威胁到东周,这时周平王借机撤掉了他的卿士职务,也在情理之中,按理郑庄公应该有所收敛,安心地治理郑国,可是他却向周平王施加压力,这时,面对郑庄公的施压,周平王既不应该道歉,也不应该将王子姬狐送到郑国去当人质,虽然后来郑庄公也把儿子公子忽送到洛邑当人质,但这不是平等的交易,东周、郑国是上下级关系,不是平等关系,周平王应率领众诸侯打压郑国气焰,甚至削弱他或罢免他。切不可长他的志气,在诸侯中开先例。
当然,周平王也做了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提升秦襄公为诸侯。秦的祖先叫秦非子,因为善于养马,周王特批他建立秦国,秦国作为周朝的附属国,而不是诸侯国,封地面积小,国君权利小,并且国君只能在周朝朝廷任职,到周幽王后期,适逢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朝,杀死周幽王,并拥立周平王。秦襄公看清了方向,积极的支持周平王,抓住机会,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确保了周平王的平安。周平王大喜,将秦国升级为正式诸侯,封秦君为伯爵,并将关中西部的地方封给了他,自此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到秦襄公的六世孙秦穆公时,已经和当时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平起平坐了,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又经过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国力更加强盛,到战国末期,秦国嬴政一扫六雄,统一全国,建大秦,称始皇,这一切成就,秦的第一代国君秦襄公功不可没,也显示出了周平王的慧眼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