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演说中提到,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说法,让人们脑海里充满了想象,更为前苏联(后称苏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一极。
罗曼诺夫王朝时代,俄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到了20世纪初,俄国的工业产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人均产量则要远远落后于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便是这样,俄国仍旧建立起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不过随着十月革命、俄国内战等战争影响,苏联建立之初,大多的工业基础设施在战争中被摧毁,交到列宁手里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最初,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首要目的是恢复国民经济,所以在建国初期,列宁开始实行租让制这一国家资本主义,将国内的重要企业出租给西方国家,从而获得最新的技术装备,为此苏联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租让制委员会来管理租让相关事项,当时的承租者主要是美、英、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承租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矿产和森林两个领域。但后来由于外国资本破坏苏联的法律和合同,不按合同进行投资同时进行掠夺式的经营,在生产中也不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1930年左右苏联政府逐步撤销了租让业务。
其次是兴办合营企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与工业化建设初期,苏联政府创办了由国家资金和外国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和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来吸收国外资本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合营企业中,苏联政府占股不得少于51%,外国占股不得超过49%,所以企业的话语权仍旧掌握在苏联政府手中。当时参与合营企业的国家有英、德、挪威、荷兰等国家,企业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木材、交通运输、贸易、建筑等行业。但是后来双方在公司管理与经营多方面产生分歧,使得合营企业并未发展起来,苏联政府在工业化建设初期也逐步撤销了合营企业。
然后是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1930年到1945年期间,苏联政府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机会,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起了一大批骨干企业,斯大林曾说苏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美国帮助建设的。苏联引进技术的特点为规模大、数量多、范围广,几乎涵盖了经济和军事生产的各个部门。
从建国之初的新经济政策到1967年第八个五年计划,短短的47年时间,苏联领导人便宣布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后来苏联官方修改了这一说法,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联能提出这一说法,也说明苏联的工业发展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1967年,苏联的煤炭产量总计为59500万吨,人均产量为4.6吨,同时期的美国煤炭产量为51245万吨,人均产量为2.6吨,总产量相差8255万吨,相当于英国在1967年全年产量的46%,苏联在这一年的煤炭总产量超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位居世界第一位。在1960年,煤炭就已经占据了苏联能源消费的一半以上,成为其工业发展的能源支柱。
苏联自然资源丰富,这也是他最初通过资源换投资、技术的底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苏联也一直在探索煤炭利用的新技术,其中取得较大进展的是煤炭液化技术。苏联的煤炭液化技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技术是通过将煤炭打碎成粉状,加入重质油混合后形成煤浆,然后将煤浆置于390℃-420℃、100大气压条件下,加入定量的含钼催化剂后,放置于特定的反应器中进行催化加氢反应,最终得到一种棕黑色的混合油,这种油再经过分离加工之后,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汽油和三分之二的柴油。
不过根据数据显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得到1吨混合油需要加工6吨煤炭,其中仅有2吨煤是用来液化的,剩余的四顿中有3吨煤要用于电解水制氢气、1吨煤用于工厂发电。这种技术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落伍且利用率并不是很高,不过结合当时苏联工业发展中减少石油依赖,加强煤炭利用的时代背景,该技术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1967年,苏联的原油产量为28800万吨,同年美国的产量为43457万吨,苏联的原油产量仅占美国的66%,不过这一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石油可以说是贯穿了苏联的整个历史,在苏联建立之初,西方国家为了扼制这个新生政权,土耳其军队血洗巴库,致使当时的石油生产几乎面临停产。二战时期,斯大林为了争取备战的时间,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向德国出口石油,获得收入用来投入到苏联的生产中。1963年,苏联进口的谷物开始大于出口,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这无疑增加了苏联的经济压力,幸而苏联的西西伯利亚秋明油田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的出口使苏联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苏联的原油产量也在1975年首次超越美国。
1966年,苏联的天然气产量为1429.6亿立方米,同年美国的产量为4872.6亿立方米,苏联的产量为美国的29.3%,但是苏联仍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天然气的大规模开采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到1987年,苏联已经建成输气管道约19.6千米,460座压缩机站与280座气体处理厂,天然气可供应至全国范围。甚至在苏联石油产量下降期间,天然气发电比例上升,最后超越石油。不过天然气行业中也存在着苏联粗放式工业发展的问题,据统计,1985年天然气的生产到终端用户使用的整个链条中,大约有10%的天然气被损耗,而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中,要多损耗约300亿立方米。同时,天然气出口也成为了苏联能源出口中的又一支柱产业,从1968年开始,苏联的天然气出口至西欧地区,到1978年,苏联的主要出口项目中,天然气位居第二位。
1967年,苏联的钢产量为10222.4万吨,美国在这一年的产量为11540.6万吨,比苏联产量要多1318.2万吨,但苏联的钢铁产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苏联的钢铁工业集中化生产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到了1975年左右,苏联生产的钢、铁总量中,有大约80%左右的铁、56%的刚是由产能大于500万吨的企业生产的。虽然苏联钢铁产业集中化生产程度很高,但是这种现象对效益的提高并不是很明显,因为效益也很容易受到钢铁厂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燃料与原材料的成本、产品的品种等,这些是市场因素决定的,钢铁厂的集中化生产对效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钢铁厂内部,如工人的工资、设备的折旧及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等,这最多能够占到生产成本的25%左右。
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7/80年代就已经停止了大型钢铁工厂的建设,如美国的钢铁联合企业数量从80年代的38个减少到了1992年的23个,其中10个大型工厂平均生产能力由520万吨/年降到了450万吨/年,不过,这些发达国家在同时期建设了一些产能较小的工厂,用来生产优质钢材。
能源产量只能展示出国家工业发展的一个角度,而将这些原材料加以技术运用于制造业,才能够显示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高度。
1967年苏联的汽车产量(商用车与乘用车共计)为94.8万辆,同年美国的汽车产量为897.6万辆,苏联的汽车产量仅占美国的一个零头,也比同年的英、法、德、日、意等国家少,汽车产量位居世界第七位。汽车工业可以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但苏联汽车工业起步晚,早年又受到战乱的影响,在短短几十年之后能有如此成就,也是得益于其完善的工业体系。
十月革命之前,沙皇俄国仅有一个很小的汽车装配工厂,只能通过组装进口零件来生产汽车。到了1929年,苏联决定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派人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1930年,从美国福特汽车引进了从产品到生产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建立起了高尔基汽车厂,工厂的设备大多由美国提供,部分也从英、法、意等国进口,年产能为30万辆,可以生产轿车、货车和客车。1932年,高尔基汽车厂开始生产嘎斯系列汽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研制军用越野车,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为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除了传统的工业发展,苏联也在一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冷战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一直在探索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情报,1970年,克格勃还专门成立了“科技理事会”来进行科学技术情报的侦查。“科技理事会”下属的一个“X线”小组,自1970年以来,已经获取到了成千上万的西方技术与产品样品,数量非常多,从这里可以印证出苏联的军工部门与民用部门一直在研究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至于美国的技术一直在为苏联的国防建设与国家防御提供技术支持,包括雷达、计算机、机床和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虽然如此,苏联在高新技术上还是要落后于西方的,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便是苏联没有自己的国产超级计算机。
但是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并不能作为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标准,1973年是苏联GDP占比美国最高的一年,当时苏联的GDP为6178亿美元,而美国的GDP为14285亿美元,苏联大约相当于美国的43%,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即便如此,苏联仍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苏联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苏联一直将重心放在重工业方面,轻工业及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民众经常要排长队去购买生活物资,导致居民生活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可能是考虑到这一点,后来的苏联政府纠正了“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说法,1986年的苏共二十七大指出,苏联正处于向发达社会主义前进的阶段,抛弃了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